“社交恐惧症”盯上中学生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o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开展的我国首次社交恐惧症流行病调查显示:81.5‰的学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其中女孩多于男孩。此外,在美国,社交恐惧在人群中占12% ~ 13%,即每8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美国将其列为社会三大危害之一。
  “社交恐惧症”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又称“恐人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中学生是易患人群。主要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与人对视,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等,由此造成孤独、自卑的心理,成为中学生学习及人际交流的严重阻碍。此症往往被成人所忽略,只是认为孩子害羞或性格内向,因而常常延误了诊断和治疗。
  
  压抑、封闭的家庭教育
  
  患者自述:刘清,男,15 岁,初二
  小时候,只要家里一来客人,妈妈就要我当众表演。听着那些来求妈妈办事的叔叔阿姨言不由衷的夸奖,我心里烦透了。妈妈让我学画、学琴,我不喜欢画,那是妈妈的爱好,不是我的。可有一段时间我挺喜欢弹钢琴的,可妈妈非要我去考级,还为我选了一位辅导考级的老师。这位老师从没对我笑过,一旦弹错,就用指挥棒敲我的手,两个小时下来,手指都肿了,吓得我根本记不住琴谱。学画和学琴都失败了,妈妈不知数落了我多少次“不争气”。我觉得人真是不能失败,否则连亲人都不会宽容你。后来,母亲觉得我的学校不好,不管我同意还是不同意,就给我转学,并要求对我业余时间进行布置,必须按照她的要求做,交朋友也要让她同意……在这种环境的不断驱使下,我不知为何变得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开始远离家人和同学,喜欢自己一个人自由生活,我不敢上公共厕所,也不敢在公共浴室洗澡,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
  专家分析:
  “社交恐惧症”的产生,绝大部分与父母的不恰当教育有关,压抑、封闭的家庭教育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孩子懦弱敏感的个性。本例中刘清的妈妈是个典型的“四管妈妈”:孩子上什么学校要挑,学什么要管,老师要选,业余时间做什么还要把关。可和孩子却很少作耐心、平等的思想交流。在这种干涉多于交流的“权威性教养方式”下,子女很容易养成自卑、懦弱的人格特征。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家长的评价极敏感,家长一句“没希望”会对孩子造成“暗示效应”:我无能,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由此强化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对症开方:
  (1) 放下自己的架子。日常生活不要总是因自己是孩子的长辈而对孩子大呼小叫,给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反感。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把孩子当做朋友看待,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会有利于帮助孩子解决此症。(2) 与孩子多进行沟通。沟通有利于培养家长与子女的感情,也可间接地舒畅孩子紧张的心情。例如,让孩子谈谈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最近学业如何,有什么需要家长帮忙解决的问题等等。平常的日常小事,也可当做沟通的话题。(3) 让孩子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中,让孩子尝试着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流。每周坚持一次带孩子到人流集中的交通要道去“摩肩接踵”,鼓励孩子和陌生人对视。
  
  失败的打击与师生的冷落
  
  患者口述:莉莉,女,16 岁,初二
  我的声音天生就明亮、清脆,这让老师很喜欢。初一时,外校来我们班观摩教学,为了“争气”,睡梦中我还在背诵课文。可那天,当老师把我叫起来时,我就慌了,什么也说不出来,气得老师连期末联欢会都不让我参加。其他同学不但不安慰我,还说:“你给班级丢脸。”接着我就装病逃学,同学给我起了个绰号——傻子。后来,学校举行歌咏比赛,我又是领唱。可上了台,一眼瞥见台下两个小学同学,她们的眼神里不但有愕然,还有鄙夷。我一紧张,嗓子里忽然像爬进十几条毛毛虫,张着嘴发不出声。台下骚动起来,我恍惚觉得所有的嘘声和口哨声都化成了两个字——“傻子”。我恐惧得全身发抖……从此,我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我怕看到别人蔑视的眼光。我只能和树上的小鸟说话,和地上的蚂蚁说话,一遍遍地在操场上写“我不是傻子”,“我不是傻子”……有时心里憋闷极了,就用刀片在手上划,看见流出点血了心里才痛快。
  专家分析:
  走出家门,孩子的另一个天地就是学校,学校是孩子释放理想的天地。在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当对成功的渴盼因过度紧张而屡次失败时,这会直接导致孩子在学校遭到冷落和不良的人际关系,在冷落中,孩子就会渐渐与同学、老师疏远,害怕与他们相遇,从而患上“社交恐惧症”。
  对症开方:
  (1) 教给学生紧张时的自解方法。如心理紧张或焦虑时,不要关注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顺其自然,不管结果,重在参与;教会孩子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或默念“放松”,并深呼吸一次,彻底消除紧张。(2) 应多给予鼓励,为学生增添信心。比如学生在表演时,因某种原因出了差错,这时,老师千万不要责怪学生,因为他们现在最需要别人的体谅与关怀,告诉学生“失败乃成功之母”。(3) 提倡学生们互相交往。当学生在校园遇到挫折或失败时,鼓励好朋友为他送去安慰和快乐;当学生感到寂寞时,鼓励好朋友多去陪他聊天……在这样的学校气氛中,受挫或失败的学生就会体会到与同学相处带来的快乐,其不良的情绪自然会慢慢地改善。
  
  自认外貌不够青春靓丽
  
  患者自述:杨欣,女,17 岁,初三
  初二的时候,班上来了个插班女生,她长得很漂亮,很多同学都喜欢和她交往,尤其是班上的男生,大多成了她的好朋友。从那时起,我开始羡慕她,并受她的影响,悄悄打扮自己。
  可惜我长得不漂亮,小眼睛大鼻子,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我又不愿主动接近他们,怕受冷落,被人耻笑为“自作多情”,就这样,我从怕接近班里的男生,渐渐发展成害怕所有的男性……见了男性就心慌意乱,呼吸急促,浑身不自在,想远远躲开。在学校,惟一让我抬起头来的是作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我的范文,那是我最自信的时候。可好景不常,初三时语文老师换成男老师,我一向害怕男老师和男同学,从不和他们说话,上课时都不敢看老师。换了男老师以后,我没有心思写作文了, 期中考的作文, 老师还给我“不及格”。我不知这一切是不是男生惹的祸?!
  专家分析:
  孩子到了15 岁年龄段,性发育已基本成熟,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从上述女孩的话中不难看出,致使她社交恐惧、怕见男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任我怎么打扮,男生也不注意我”,并怕被人耻笑为“自作多情”。她一方面想与异性交往,从异性那里得到不同于同性的友谊;另一方面她又自卑,认为自己“长得不漂亮,小眼睛大鼻子”,这种心理障碍转而成了她的社交障碍,使她在异性面前胆小羞怯,最后发展为害怕一切男性。
  对症开方:
  (1) 男女生正常交往是好事,用不着害羞。渴望与异性交往,却又不敢主动接近异性,这种矛盾心理,是你产生社交恐惧症的根源。你应主动与异性说话,主动与异性来往,哪怕主动与异性点点头也是好的。(2) 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人的美与丑,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形象。虽然你长得不漂亮,但也不丑,只要你诚恳待人,以心换心,是会获得异性友谊的。(3) 用暴露法来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也就是说,自己怕什么就让自己接触什么,以此来刺激自己脆弱的神经。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都很内向、很胆小的,只有多与自己所害怕的事物接触,才能使自己消除恐惧心理,战胜自我,走出自己所营造的心理樊笼。
其他文献
我曾收到一个12岁小女孩的来信,问我:“我是不是一个坏孩子?”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她发现自己竟然希望父母离婚。“反正他们每天都要吵架,还不如分开了过。”不仅如此,她还向我保证,她会接受父母的离婚,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不需要大人们担心。她特别提到:“我们班上好几个同学的爸爸妈妈都离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读着小女孩稚嫩的语句,我不禁猜想:她这些奇怪而决绝的念头是从何而来的?是不是因为妈妈
最近,上海市教委公布了第三期“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专项调研。结果显示,在可持续学习方面,没有上过补习辅导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素养多个维度上的表现好于上过辅导班的学生,这让很多家长都大吃一惊。其实,从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甚至更早,有些家长就开始让孩子上各种才艺兴趣班,如钢琴班、舞蹈班等,上小学后,又开始让孩子上各种学科补习辅导班,英语一对一、奥数、思维训练课等,这种“魔鬼式的训练”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
每次成绩单发下来,我都感到害怕,因为爸爸妈妈总是会问我:“这次语文考多少分呀?数学多少分?外语多少?……”然后一定会关心一下我其他同学:“××考多少呀?”因为我的成绩在班上排名不佳,所以他们一定会说:“你看人家××,一样的上课,你怎么就总考不过人家呢?”“你再看你们班的××,人家每次成绩都是前几名,人家字写得那么好,成绩好,又懂事从来不惹父母生气。你看你,成绩不好,又在外面惹事生非,尽给我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