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标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u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释了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辩证思考了这些标准,得出结论:应该对各种心理健康标准理论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取长补短;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标准。文章最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标准与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 心理健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
  1.1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此条标准是1946年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来的,在国内心理学界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看做是“众数原则”的代表,强调的是大众的平衡发展。
  1.2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2]典型的“精英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绝对的标准,强调的是个人的发展。
  1.3奥尔波特(G.Allport)提出的标准。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自我意识广延;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上的安全性;知觉客观;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现实的自我形象,内在统一的人生观。[3]和马斯洛提出的标准一样,其同样流行于西方心理学界,强调的是自我生存。
  1.4林崇德提出的标准。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对心理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己;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4]这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为大众所认可的观点,显而易见,强调的是自我的发展,属于发展性的观点。
  1.5其他学者的观点。
  除了以上几种流行较广的标准外,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仅以国内学者为例,如,郭念锋提出的标准[5]倾向于将心理健康的标准量化、细化,他提出如下几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受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陈光磊的标准[6]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出发,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对待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人格和谐,包容封闭;中庸处事,踅摸环境;慎独内省,自我调整;人顺自然,阴阳平衡;超越自我,心通九境。余国良的标准[7]则相对比较全面系统,属于综合标准,他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人际关系和谐;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了解自我,悦纳自我;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独立;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2.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
  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如前面所说,都有一些缺陷,要么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要么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要么过分强调生存性标准,要么过分强调发展性标准,而且普遍存在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或者标准难以量化,模棱两可,难以服众的情况。现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详细论述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不足之处。
  2.1标准杂乱、片面化,没有整体观念。
  有学者曾精辟地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几种片面情况,即六种标准,两种思路和两种倾向。[8]六种标准分别为为统计学的标准、社会规范的标准、医学上的标准、学习生活适应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的标准。两种思路为“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两种倾向为“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如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的标准。通观标准,仿佛做到这七点,那就心理非常健康了,殊不知,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也是不断成长的,即使做到上述几点,恐怕也称不上完全的心理健康。
  2.2直接照搬西方理论,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不适应中国国情。
  纵观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国外的罗列、论述多,其中尤其是受到以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影响最大,马斯洛从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中抽取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甚至被奉为标准中的标准,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少。[9]这样很显然行不通,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超越社会的限制,而社会化的最明显表征就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而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肯定是行不通的。陈光磊的标准则密切结合了中国文化,但是研究还不够透彻、清晰。
  2.3过于主观,难以量化区分,标准往往模棱两可。
  上述几种标准除了郭念锋提出的标准有一定的量化可能性外,其他几种流行于国内外的标准明显不能量化,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有幸福感,这个着实难以量化,什么叫有幸福感,我想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标准: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什么叫切合实际,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只要目标达到了都叫切合实际,那就谈不上标准了;奥尔波特(G.Allport)提出的标准:具有各种技能,这个更加模棱两可,根本没有说明什么是技能,更谈不上各种技能和标准了。
  3.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思考
  鉴于以上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发现此类标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各种类型标准难以服众,国内外学者至今争论不断,因此提出几种设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往往原因在于问题本身发展未到定性的阶段,需要后人进一步探索。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除哲学外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更是如此,其他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在哲学的“领导”之下,而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心理学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心理学的父亲。”“儿女”的问题当然和“母亲”脱离不了干系。因此不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思辨这个问题。
  3.1对各种理论进行系统科学整合,取长补短。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概念应建立在系统论、辩证观基础之上并加以整合。心理健康标准若离开辩证观和系统观,只能得出有关心理健康支离破碎的阐述和论证,而不能形成一个甄别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都受其人生经验的左右,如果我们对现有的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和表述进行转换型解释和分析,便会发现有许多争论其实存在共通的东西。因此,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精神病学家的合作是必要的,这种合作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解决和整合。[10]
  3.2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
  国外的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也有它的实用性,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一个符合中国人个性特征的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学者也有研究,如前面所提到的陈光磊提出的标准无论是语言还是角度都十分符合中国人的特色。然而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标准仍然不具有推广价值。我倾向于将统计学和社会规范的标准相结合起来,探索出能代表大部分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尽管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尤其是得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常模。
  3.3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标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學的角度来说,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能做的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我们不必刻意创造这个标准,而要顺应它的自然发展;事物是通过矛盾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发展表露在外的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说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会分分合合,在曲折中朝着应有的方向不断前进发展;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心理健康标准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加强对个性的研究,再把共性推广到个性之中去检验,从而不断前进发展。
  3.4心理健康标准与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可能性。
  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7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毋庸置疑,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重视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显然还不够重视,中小学充斥着为应付各级领导检查而建的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只有部分有心理学资源的大学真正为一小部分学生提供了服务,而作用仅仅限于不出大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品德”,尤其是学生的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做好,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未必是好学生,反而成为害群之马,危害更大。因此,应该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将它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这样既可以弥补体质测试本身的缺陷,又可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个模式的探索同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3][4][5][7]余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
  [6]陈光磊.论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标准[J].青海社会科学,2005,(1):69.
  [8]杨青松,石梦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07,(5):49.
  [9][10]杨志稳,刘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再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05,7,(1):53.
其他文献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 Lv)引起的所有温血动物都易感的烈性传染病。目前该属有14种病毒,包括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
本文以中国风险行业的联合投资事件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对中国风险投资辛迪加网络中领投者与跟投者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在高科技行业与非高科技行业中领投者与跟投
摘 要: 作者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了几点做法和体会。一是找出规律,抓住联系,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二是改进生物实验,培养创新能力;三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化学法指导;四是加强复习,精练习题。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做法 体会    高中生物教学知识点多,因此,要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益,就必须善于总结生物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由于高中生物教学课时少、难度大,教学枯燥无味,
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比尔·盖茨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可见,生物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学科。但在初中阶段,生物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和家长们普遍不太重视,视其为“副科”,造成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不断诱发培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院系教务秘书工作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介绍了高校院系教务秘书队伍现状,指出领导重视不够、人员素质偏低、地位与待遇不高是高校院系教务秘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問题,重视教务秘书业务能力培养、优化教务秘书职称及学历结构、提高教务秘书地位与待遇是最佳解决途径。  关键词: 高校院系 教务秘书 队伍建设 建设策略    教务秘书的教学管理工作范围广、内容多、责任大
摘 要: 知识极丰富的世界必须具备更新和优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大学阶段尤为重要。鉴于研讨课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作者将研讨课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专业课授课中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应用文献、写作等能力和更新和优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专业授课 研讨课 知识更新 能力培养    知识更新周期是指知识更新一次所用的时间
抗生素等抗菌化合物的发现是医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杀死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拯救无数人和动物的生命。然而随着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抵抗力的不断发
校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文章首先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校
摘 要: 人事档案记录着一个人的成长足迹和历史。它曾在招工、招生、部队征兵、吸收党员,以及干部提拔、调动、出国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较高的使用价值。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也应与时俱进。  关键词: 高校人事档案 高校人事管理 新模式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客观事物的原始记录,其内容主要是记述和反映个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历、
新工科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东北大学整合传统人才培养资源、明确人才培养新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新需求,通过打造全新“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搭建学生创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