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亩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这句话是《系辞》上篇第十章的首句,也涵盖了这个篇幅中所要阐释的中心内容。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经》包含了圣人为人处事的四大规律:言谈方面崇尚、注重《系辞》;行为方面崇尚、注重变化和改变;在制作器物的时候注重爻卦之象;在卜筮的时候崇尚运用《易经》的卜筮方法。综合下来,看来要想成为圣人,首要的是要把《易经》掌握好,因为圣人所应该遵从的方法、道理直接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辞变象占。
在孔颖达所著《周易正义》中,对此也有一番引申解释,对我们理解这句话很有帮助。原文是这样写的:《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言《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以言者尚其辞’者,谓圣人发言而施政教者,贵尚其爻卦之辞,发其言辞,出言而施政教也。‘以动者尚其变’者,谓圣人有所兴动营为,故法其阴阳变化。变有吉凶,圣人之动,取吉不取凶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以卜筮者尚其占’者,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虽龟之见兆,亦有阴阳三行变动之状。故卜之与筮,尚其爻卦变动之占也。
意思是说:圣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遵循的是《易经》之道,比如在发表言辞、发布政令的时候,非常注重比照爻辞和卦辞,以便在言语方面准确无误;在有所行动、经营的时候,要效法阴阳的变化。变化中有吉也有凶,圣人的行为在于趋吉避凶;在制造器物的时候,要取法爻和卦的卦象,比如造弯箭,取法的是《睽卦》的卦象,再比如制造杵臼,取法《小过卦》的卦象;在占卜的时候,推崇的也是爻、卦的变动而加以推断。
总之,孔颖达认为,“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以上所说的辞变象占四个方面都存在于具体的器物和现象中,是可以获得并加以运用的。“辞”是爻辞,爻辞是器象也;“变”是变化,见其来去,亦是器象也。“象”是形象,“占”是占其形状,并是有体之物。有体则是物之可用,故云“可得而用者也”。
总结下来的意思是,《易经》所要传达的大义、大道都会外化为某种器象,圣人掌握了其中的道理,在自身的言谈、行为及思想、运作中加以运用,就能成就自身。所以,古人不推崇把《易经》搞得玄而又玄,而是要把这门学问拿来用,而且不是简单的用,还要用得好!
这句话是《系辞》上篇第十章的首句,也涵盖了这个篇幅中所要阐释的中心内容。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经》包含了圣人为人处事的四大规律:言谈方面崇尚、注重《系辞》;行为方面崇尚、注重变化和改变;在制作器物的时候注重爻卦之象;在卜筮的时候崇尚运用《易经》的卜筮方法。综合下来,看来要想成为圣人,首要的是要把《易经》掌握好,因为圣人所应该遵从的方法、道理直接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辞变象占。
在孔颖达所著《周易正义》中,对此也有一番引申解释,对我们理解这句话很有帮助。原文是这样写的:《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言《易》之为书,有圣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以言者尚其辞’者,谓圣人发言而施政教者,贵尚其爻卦之辞,发其言辞,出言而施政教也。‘以动者尚其变’者,谓圣人有所兴动营为,故法其阴阳变化。变有吉凶,圣人之动,取吉不取凶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以卜筮者尚其占’者,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卜虽龟之见兆,亦有阴阳三行变动之状。故卜之与筮,尚其爻卦变动之占也。
意思是说:圣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遵循的是《易经》之道,比如在发表言辞、发布政令的时候,非常注重比照爻辞和卦辞,以便在言语方面准确无误;在有所行动、经营的时候,要效法阴阳的变化。变化中有吉也有凶,圣人的行为在于趋吉避凶;在制造器物的时候,要取法爻和卦的卦象,比如造弯箭,取法的是《睽卦》的卦象,再比如制造杵臼,取法《小过卦》的卦象;在占卜的时候,推崇的也是爻、卦的变动而加以推断。
总之,孔颖达认为,“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以上所说的辞变象占四个方面都存在于具体的器物和现象中,是可以获得并加以运用的。“辞”是爻辞,爻辞是器象也;“变”是变化,见其来去,亦是器象也。“象”是形象,“占”是占其形状,并是有体之物。有体则是物之可用,故云“可得而用者也”。
总结下来的意思是,《易经》所要传达的大义、大道都会外化为某种器象,圣人掌握了其中的道理,在自身的言谈、行为及思想、运作中加以运用,就能成就自身。所以,古人不推崇把《易经》搞得玄而又玄,而是要把这门学问拿来用,而且不是简单的用,还要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