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宋人带饰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得知自己的儿子因与戏子琪官交往,得罪忠顺亲王府;又听贾环说丫鬟金钏之死系宝玉所逼,立刻“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一面说一面便往里边书房里去,喝令‘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这是贾政气急败坏之下,要出家去做道士僧人的“恨极之言”。
  值得注意的是,贾政实施此决定的前提是:先放弃自己的冠带家私。这表明,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一员的贾政,认为自己全部的拥有首先就是“冠带家私”。家私指家产,即物质积蓄;“冠带”,则指由朝廷规定的官服,即有定式的帽子、衣裳、腰带。而这一切,恰恰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爵位、官职和身份地位的标志,无怪时任工部员外郎的贾政要把“冠带”看得和身家性命一样重要了。
  在礼制社会的古代中国,腰带不仅是服饰美构成的要素之一,还是区分束系者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官服还是着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古代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记载,宋太宗夜召侍臣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而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上面引述的两个故事表明,古人的冠服腰带,是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图1、图2)
  宋代(960—1127)礼仪制度十分健全。建国之初,舆服袭照唐制,但制度尚不详确:“国初,士庶所服革带未有定制,大抵贵者以金,贱者以银,富者尚侈,贫者尚俭。”宋太祖时,最重玉带,太祖于建隆元年(960)正月登基时,曾赐犀带和玉带给宰臣、枢密使和诸军校;对投降的蜀主孟昶也赐以玉带表示优待。这时,依例给外国使者的赠带,还没有因对方国力强弱有所区别,乾德四年(966),占城(占族人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建立的古国)使者来华,宋太祖赠给正副使者以金带,而同一时期赠给辽国使者的也是金带。如近年河北省易县大北坡出土两方镀金银质佛教人物故事纹带銙,长4.6厘米,宽3.5厘米,重35克。銙板呈长方形,四周刻有花边,饰底纹,内高浮雕五人,呈舞蹈状,头髻发,戴菩萨冠,上穿圆领宽袖紧口服,腰束带,下着禅裤,赤足,两腿交叉做迈动状。一人手举伞盖, 一人立伞盖下,其他三人均手捧莲花,做供养状;度其形制和制造工艺,即应是北宋时期赠辽之物。(图3)
  宋太宗时期,朝廷对带制进行改革,官员服带制度日益完善。太平兴国三年(978),设立专门制造内府及赏赐使用舆服的文思院,统一制造用于赏赐的舆服器物,还创立宋代特有的官员金带等级制度。其特点可概括为“以金代玉”和优宠文臣。宋太宗将金带定为高级官员的主要服带。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详细制定服带制度,李昉等奏报:“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内职诸军将校,并服红鞓金涂银排方。虽升朝着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余官服黑银方团胯及犀角带。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恩赐者不用此制。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在于庶僚,岂合僭服?望非恩赐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宋代王栐撰《燕翼詒謀錄》对此事也有记载:“太平兴国七年正月壬寅,诏三品以上銙以玉,四品以金,五品、六品银銙金涂,七品以上并未常参官并内职武官以银。上所特赐,不拘此令。八品、九品以黑银,今世所谓药点乌银是也。流外官、工商、士人、庶人以铁、角二色,其金荔枝銙,非三品以上不许服,太宗特新此銙,其品式无传焉。其后球文笏头、御仙又出于太宗,特制以别贵贱。而荔枝反为御仙之次,虽非从官特赐。”1978年3月江西遂川县枚江郭知章墓出土北宋御仙花金质带銙板,一组13块, 其中方形銙9块、桃形銙1块、铊尾1块、带扣2块,满面装饰以宋代流行的锤揲工艺制成的高浮雕花卉纹,这种花卉纹北宋名为御仙花,因其表面錾刻细密凸点纹,形似荔枝,南宋时去枝叶仅存果,故又称为荔枝纹。(图4)
  宋太宗也特别重视金质銙带,蔡绦在《铁围山丛谈》卷第六,记载过一则宋太宗亲自督造“紫云楼金带”的故事:“太宗时,得巧匠,因亲督视于紫云楼下,造金带,得三十条,匠者为之神耗而死。于是独以一赐曹武穆彬,其一太宗自御,其后随入熙陵。余二十八条,命贮之库 ,号镇库带焉。后人第徒传其名,而宗戚群珰间一有服金带异花精致者,人往往辄指曰:‘此紫云楼带。’其实非也,故吾迄不得一识之。自贮镇库带后今历百十年……其金紫磨也,光艳异目,异常金。又其文作醉拂林状。拂林人皆笑起, 长不及寸,眉目宛若生动,虽吴道子画所弗及。若其华纹,则有六七级,层层为之,镂篆之精,其微细之象,殆入于鬼神而不可名。且往时诸带,方銙不大,此带乃独大至十二稻。是在往时为穷极巨宝,不觉为之再拜太息。”
  今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一组宋代镂空力士驯狮纹金质带銙,纹饰与太宗亲自督造“紫云楼金带”相近:该带有横方銙4枚,长方銙9枚,铊尾1枚,长3.3—7.1厘米,宽4.7厘米,金质浇铸成型,方框边均装饰二方连续几何纹及连珠纹。横方銙主体纹饰是镂空的力士与狮相斗图案——力士似人似兽,头发竖直,臂膊鬃鬣飘举,面目狰狞,腰围虎皮裙,脚蹬短靴,手持锐器,在驯服猛狮。长方銙板有九个,中有一为罗汉像,其余纹饰分为两种,一种是力士,一种是狮子,人兽均形状奇异,动感十足。每片带板背面精雕细刻蹲立的力士纹饰。此带銙一反过去隋唐带銙制造上纹饰线刻、造形平板的习俗,工艺采取镂空加浮雕手法,造型生动。
  另外,近日笔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上,看到一幅标为元代白玉狮蛮纹带銙照片,一组7件。其中桃形銙4件,方形銙1件,铊尾2件。狮蛮纹,即胡人戏狮纹,这几件带銙选用留边剔地的雕刻办法浮雕人物与狮子,人物(蛮)尖顶帽,少数民族服装,其动作彼此照应。桃形和方形的为銙。铊尾为长方形,左右两头一边平直,一边弧形——其纹饰表现的内容,亦与宋太宗督造“紫云楼金带”相近,应该是有承袭关系的。(图5)   太宗朝创立官员金带等级制度后,真宗仁宗各朝加以补充: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诏“通犀、金、玉带,除品官合服及恩赐外,余人不得服用。”大中祥符五年(1012),诏曰:方团金带,优宠辅臣,今文武庶官及伎术之流,率以金银仿效,甚紊彝制。自今除恩赐外,悉禁之。端拱中,诏作瑞草地球路文方团胯带,副以金鱼,赐中书、枢密院文臣。皆许服。初品京官特赐带者,即服紫矣。
  至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服带制度已经十分详细、严格。《宋史志·第一百六·舆服五》详细记载有宋一代的銙带制度:“带。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银、铜之饰。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玉带不许施于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铜、铁、角、石、墨玉之类,民庶及郡县吏、伎术等人,皆得服之。其制有金球路、荔支、师蛮、海捷、宝藏,方团二十五两;荔支自二十五两至七两,有四等;师蛮二十五两;海捷十五两;宝藏三十两。惟球路方团胯,余悉方胯。荔支或为御仙花,束带亦同。金涂天王、八仙、犀牛、宝瓶、荔支、师蛮、海捷、双鹿、行虎、洼面。 天王、八仙二十五两;犀牛、宝瓶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二等;荔支自二十两至十两,有三等;师蛮自二十两至十八两,有二等;海捷自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双鹿自二十两至四两,有九等;行虎七两;雱面自十五两至十二两,有二等。束带则有金荔支、师蛮、戏童、海捷、犀牛、胡荽、凤子、宝相花, 荔支自二十五两至十五两,有三等;师蛮、戏童二十五两;海捷自二十两至十两,有二等;犀牛二十两;凤子、宝相花十五两。金涂犀牛、双鹿、野马、胡荽。 犀牛、野马十五两;双鹿自二十两,有三等;胡荽自十五两至十两,有三等。犀有上等、次等,以牯牸为别。”
  据以上记述可知,当时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官员,带銙质地、纹饰和重量都有所区别,金带等级与官员的职务和差遣相对应,已经有了后代补服的功能。
  另外,北宋带制也明显表现出对文臣的优待,如最高等级的毬路金带只有二府文臣才有资格使用,任职时得赐金带的多是高级文官。北宋金带工艺精美,由专门机构负责制造和管理。在外交活动中,北宋常将金带赠与周边国家的统治者,并对外邦来使赏赐金带。也许,由于能常得到北宋赠带,所以当时宋周边一些国家的腰带,也多模仿宋制。(图6、图7)
  宋代朝廷虽以金带为重,但玉带仍为官服腰带之首。宋代玉带纹饰早期以云雁纹、龙纹、花卉纹为主,后期人物形象多见。如清宫旧藏宋云龙纹玉带饰,长9.1、宽5.2厘米。白玉质,体呈扁长方形,边缘饰大连珠纹,下面镂雕云龙图案;一扁孔横贯两侧,可穿革带。下部有一半圆形环。两侧有通孔、可直接串于革带上的带饰,有学者称其为“提携”,有人称其为“束带”。这件带饰上的云龙纹雕琢精致,工艺上乘,在当时或为皇族所用。
  2011年保利春拍玉器专场拍品宋白玉翔雁流云纹带饰、宋白玉蹲龙纹带饰等,都是宋代典型銙饰。前者镂雕长颈展翅的翔雁,雁翅以排列整齐的双层平行阴刻线表示羽毛,周边衬以骨朵状流云,写实而动感强烈。云雁纹是唐宋官服上的图案,与之配套的雁纹玉带,当时历史背景相符。1957年上饶茶山寺南宋赵仲湮墓中出土一组青玉凹面高士人物纹带板,这组带板由七件玉銙和一件铊尾组成,每件表面浅浮雕一人,玉上人物均做盘足打坐状,面部五官清秀,头结发髻,身穿交领大袖长袍,或弹琵琶或捧果或饮茶或吹箫;铊尾刻一背负包袱的长髯老者,做行走状;纹饰刻画清晰,线条流畅,堪称宋代人物纹玉带銙典型作品。(图8 、图9、图1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