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肺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临床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是影响患者围术期预后的主要原因,需要麻醉科医师重点关注并有效防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围术期实行肺保护策略可减少PPCs。近5年来,围术期肺保护策略研究已成为围术期医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围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策略包括术前风险预测、术中肺保护性通气、术后镇痛及物理治疗等。本综述结合围术期肺保护策略最新进展进行阐述,以提高麻醉科医师对PPCs潜在风险的认识,为制定围术期个体化肺保护方案提供策略。未来还应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围术期肺保护策略对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
其他文献
复发性食管气管瘘(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rTEF)是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难以自愈,需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1]。由于胸腔粘连及儿童胸腔容积小,难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会导致术后并发胸廓畸形,目前胸腔镜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该手术,但胸腔镜下修补rTEF因粘连结构不清致手术难度增加,食管气管瘘的存在也给麻醉管理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胸腔镜手术修补治疗rTEF的临床资料,总结麻醉管理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套体外循环系统,通过对患者引出的血液进行体外氧合后回输,可以有效代替患者的心肺功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ECMO常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急救以及心肺手术的体外循环。而对于合并困难气道的患者,在常规氧合方法无法提供有效氧合的情况下,ECMO可以满足氧合需求。鉴于ECMO的诸多优势,建议将其纳入气道管理指南。本文就近年来ECMO用于困难气道患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前锯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新颖的局部肌肉筋膜阻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胸部及腹部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具有可视化、定位准确、安全性高、舒适度高等优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研究,对前锯肌阻滞的解剖,超声引导下阻滞层面,穿刺入路,不同手术中的应用和使用的药物种类与注射容量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2020年10—11月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注射后30 s给予丙泊酚,初始剂量为3.5 mg/kg。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相邻患者丙泊酚剂量公比为0.9,如置入胃镜出现阳性反应(呛咳、体动等)则下一例患者升高一个梯度,反之则降低一个梯度,待出现7个交叉拐点则终止该研究。采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