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编辑书稿加工“三切忌”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逆向思维的基础上,从反面告诫的路径入手,提出书稿加工之三切忌:一忌信任过度,包括对作者信任过度、对引文信任过度和对辅文信任过度;二忌抓小放大,从出版社和新编辑个人两个层面分析书稿加工中注重形式加工而忽略内容提高的问题;三忌时断时续,书稿加工要一气呵成,并从加工环节分析入手,加工中断要讲究方法,科学合理。
  [关键词]新入职编辑;书稿加工;信任过度;抓小放大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0)04-0083-03
  
  书稿加工是出版社新入职编辑日常文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新编辑尽快提高书稿加工能力、及早进入编辑角色,是一件于出版社、编辑部乃至新编辑个人三全齐美的事。关于对书稿编辑什么、如何编辑、运用什么原则、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问题,多年来已有颇多的分析和论述;关于如何培养新编辑、如何开展培训工作、怎样提高书稿加工能力等问题,目前亦有一些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而这些文章大多是从正面指导的角度出发,告诉新入职编辑应该怎样、要如何如何。本文在逆向思维的基础上,旨在从反面告诫的路径入手,提出书稿加工三切忌,即一忌信任过度,二忌抓小放大,三忌时断时续,以使新入职的编辑同仁引以为戒。
  一、切忌信任过度
  作为编辑,笔者在对专著和教材类书稿进行编辑加工的实践中曾有切身体会和经验教训,故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诚然,编辑对作者及其书稿应当确定基本的信任,但是需要把握尺度,一旦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产生信任过度。概括起来,信任过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作者信任过度。作者的驾驭能力和写作水平越高,书稿的内容质量就越好。由于名人效应的影响,新入职的编辑往往对名人、专家的书稿非常信任。我们通常认为专家、教授知识渊博,分析思考问题更有深度,在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作品不容置疑,因而对出自名家之手的书稿大可以放心,可以简单加工甚至免于加工,其实不然。名家有其所长,但名家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便其在某一学科领域是出类拔萃的,但由于其不太掌握教学规律等原因,所编撰的教材也可能存在法规过时、结构不当、内容不妥等问题。况且目前很多作为主编的大牌作者并非亲自动手编写,而是分派给其他参编者,如果参编者水平参差不齐,而主编又疏于修改、总纂,则书稿极可能存在各章之间内容交叉或不一致等情况。按理说作者完全有能力写好书稿,交上来的稿子不会有太多问题,但是一旦编辑麻痹大意,真的有可能忽略很多问题。因为作者写稿历经数月,时间跨度长,难免因出差、生病、度假等缘由时写时续,甚至有的课题由于期限原因,以至于所形成的专著初稿急草收工付梓,作为新编辑也不可不防。
  2.对书稿引文信任过度。书稿中经常会有一些引用来的语句、图表或段落,甚至有整篇文章、案例或数千字的引文。这些引文可能来自已经发表或公开的中外文文献,比如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期刊或报纸上的文章,也可能是一些前期或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抑或是别的出版社已经出版的书籍。新入职的编辑往往忽视对引文的核对和编辑,一来感觉作者“照抄”来的东西不会有错,二来以为别的出版社、报刊社或媒体已经编辑过并登载的东西,哪能还会出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各类引文来看,比较低级的错误中,有的是作者录入错误,比如同音字的错误最多;有的是作者转引的内容,只是复制和粘贴,以讹传讹;有的是数字使用、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错误;还有的是引文自身的逻辑性、思想性、知识性等诸多错误。至于引文稍“高级”、更恶劣的错误,则是引用不当,文不对题,属于滥用“旁征博引”,为引用而引用。因此,新编辑对引文更要多加防备,不能盲信盲从,更不能蜻蜓点水式地略微一看,让书稿留下不该有的错漏。
  3.对书稿辅文信任过度。一部完整的书稿由正文和辅文两部分组成。《出版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将“辅文”解释为:“书籍中正文的附属文字。多数置于正文前后,夹注和夹论之类则随附于正文……其作用在于辅佐正文的内容表述,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正文的理解。”可见,辅文是书稿中除正文以外的辅助性文字,是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查阅图书正文内容而撰写的。新编辑在书稿加工时经常重“正”轻“辅”,原因之一是对辅文信任过度,认为辅文如作者简介、前言等是作者亲手所写,不会存在问题。
  辅文通常包括书名页、编委会、序(总序、自序、原序、译者序、编者序、再版序、代序)、凡例、出版说明、前言、内容提要、索引、作者简介、题词、献辞、目录、后记(跋)、附录、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勘误表、对照表等。辅文按功能可分为三类[1]:识别性辅文(书名页、版权页等);检索性辅文(目录、索引、书眉等);说明与参考性辅文(序、出版说明、内容提要等)。一部书稿的辅文项目较多,新编辑在加工辅文时主要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准确性问题。有的书稿的序、前言、内容简介等夸大其词,有失准确,新编辑不能听之任之,要根据书稿内容客观地修改,防止辅文拉大旗做虎皮。巴金曾说过:书上加一篇序或跋就像打开门招呼客人,让他们看见我家里究竟准备了些什么,他们可以考虑要不要进来坐坐[2]。因此辅文只有如实陈述,才不会误导读者。此外,很多书稿的凡例、索引、参考文献等不准确,编辑也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一致性问题。辅文之间、辅文与正文之间通常会有对应关系,编辑时要一一复核。比如,书名页的书名、作者署名、著作方式等一定要与前言、版权页一致;出现在书名页、版权页、编委会、总序、出版说明中的丛书名一定要一致;前言、目录、书眉中出现的章节名一定要与正文对应一致等。
  第三,位置问题。辅文多数置于正文之前或之后,但到底在正文之前还是之后以及各项辅文之间的前后顺序,还要根据书稿的要求合理安排。此外,排在目录之前的辅文可以上目录,也可以不上目录;而排在目录之后、正文之前的辅文以及正文后的辅文均要上目录,包括目录后的凡例、摘要、导言以及正文后的参考文献、附录、索引、后记、对照表等。
  二、切忌抓小放大
  概括而言,书稿加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3]:其一,内容方面:包括消除各种政治、思想、观点性差错;对书稿独创性、著作权问题的审查;对知识性、学术性、专业性问题的处理;对事实材料的订正以及引文的核对等。其二,形式方面:主要包括对书稿主体结构、标题级次、栏目表现形式、逻辑、字词、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公式等的处理。其三,技术方面:技术方面的处理经常与形式方面的问题相关联,主要是指统一或规范全书用字、用词、术语、体例格式、层次等;就图表、公式、章内栏目等的处理对排版、校对提出建议;在原稿上作出一些批注或说明,传达丛书或套书的具体要求。
  依据以上分类,相对而言,对书稿内容的加工是新编辑书稿加工最见功力、最能代表劳动成果的主体要求,它比对书稿进行形式和技术方面的修正更有意义,更加有助于真正提高书稿质量。但是,值得提请新入职编辑注意的是,当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上:
  1.从出版社层面上讲,当前一些出版社存在导向性错误,对书稿的审读加工过分地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内容质量。比如,“唯一”与“惟一”、“看作”与“看做”、“签订”与“签定”、“拟定”与“拟订”、“制定”与“制订”、“作出”与“做出”等用字用词的无关紧要的区分;参考文献、资料来源等必须项目齐全,如某一文献缺外国作者国籍或译者,就一定要求千方百计地查到,查不到的,即便其他项目都有,也必须删掉;句子必须加主语;两个冒号不能连用,“但是”、“因此”等连词前面不能用句号分隔,“但”、“且”、“尤其”等前面不能用顿号等标点方面的规定。从组织层面上,这些问题不是要编辑放手不管,而是要引导编辑视具体情况合理地选用、适当地调改,不必作硬性的要求。这些问题亦并非无关痛痒,作者或译者也经常会留有错漏,但是完善、修改工作要酌情而定,不能过于模式化甚至僵化。
  2.从新编辑个人层面上讲,也常常会犯抓小放大的毛病,形成了舍本逐末的做法。限于对书稿内容方面把握能力不足、不够敏感等原因,有的新编辑经常会拘泥于形式方面的问题,在一些无关紧要、可改可不改的问题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由于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过于关注,很可能导致对重大问题的疏忽,比如政治问题、专业问题、观点问题、著作权问题等。由于个人时间有限,出版周期和任务定额弹性很小,哪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根据每一名新编辑或每一部书稿进行调整,这就涉及新编辑个人如何进行宏观掌控与微观处理的问题,如何在重要项目与次要项目之间进行平衡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对于每一部书稿,编辑都应当全面、妥当地处理一切问题,不可偏废、不可随意取舍、不可忽略,但是,实践上我们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先抓主要问题、重大问题、实质性问题,然后再解决次要的、琐碎的、形式方面的问题。唯其如此,我们的图书质量才会有内在的质的提高,才会达到读者的真正满意。
  三、切忌时断时续
  编辑工作是较为繁杂琐碎的。与书稿相关的封面设计、印数单开具、与作者沟通、提供网站宣传资料以及样书寄送等工作需要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市场调研、信息收集、选题设计、遴选作者、组织稿件这些富有创意性的活动,更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在书稿编辑期间,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工作要交叉、重叠进行,甚至可能要打断或中止手头进行中的书稿加工工作。但是,审稿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过程,审稿切忌时断时续。倘若确实不得不中断,也一定要讲究方法,断得科学合理。
  总结实践,从接稿到发稿,我们可以把书稿加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1.拿到书稿后,首先要看其是否达到了齐、清、定的要求,是否已经基本符合出版要求。如果内容不全或部分内容不符合要求,一定要先退给策划组稿人或直接退给作者进行修改或补充。
  2.对于基本符合要求的书稿,也一定不要拿过来就编,而是要首先了解书稿的全貌,制定一份审读计划。看一看书稿包括哪些辅文,正文有多少章,大概有多少页、多少字,图、表、公式、文内栏目等有多少。要基本掌握编辑加工时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当然,计划还要在审稿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补充。
  3.三条线书稿加工的主要环节:
  第一条线:进行体例、结构、图表、公式等形式问题的初级处理。比如以章为单位,把大小标题、正文序号、图表序、公式序、栏目序等分项点数和排查,以发现并纠正排漏、排重、排错等情形。这项工作必须先行,因为新编辑在加工时常常“只顾眼前”,忘了前面是哪一级标题或第几个图表,先按章统一处理清楚后,就可以卸掉这一可能出错的“问题线”。
  第二条线:进行正文处理。这是审稿的主体内容和最重要的环节,要一字一句、逐行逐页地审读和加工。这也是审稿过程中最艰苦的一段,不仅需要编辑付出热情和耐心,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书稿的质量。
  第三条线:进行辅文处理。辅文最好郑重地处理两遍,因为其中的序言、前言、作者简介、目录等要件是不允许出错的,尤其是与正文有对应关系的内容,务必核对准确、确保无误。
  4.整理书稿。完成三条线的审稿主要环节后,千万不可忽视最后的书稿整理环节,包括清点页码、第二遍数序号、要件的最终处理、对全稿的最后翻阅、对关键问题的重点复查等。此外,还要对照审读计划检查是否有遗漏,尤其要关注各种细节问题是否已经全面处理。
  书稿加工最好一气呵成,如果不得不中断,也一定要断在某一个节点前,既可以是某一环节,也可以是某一环节中的某一点前,并且要在加工计划或记录中做好标记,以便接续。
  当前,原稿质量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确保图书质量,新入职编辑在书稿加工时务必认真负责并讲究方法,从每一部书稿加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从而较快地提高书稿加工能力。
其他文献
对西方国家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在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女教师发展受阻的原因、女教师发展的策略等领域,取
针对现有的三相全桥逆变器输出电压存在的动态性能差、对负载变化敏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输出电压控制方案。为使电路能够在不同的载波频率下运行,文中采用了电
我国已进入后法律体系时代,法律制度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使命,亲属法亦不例外。尽管亲属法在规制和调整婚姻家庭领域人身和财产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我
[摘要]《反垄断法》颁布以前,对于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反垄断法》的出台虽然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将行业协会纳入规制范围,但有关规定比较原则和模糊,并不能实现对其限制竞争行为的有效规制。本文针对《反垄断法》中有关行业协会的规定及其不足,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为更好的规制行业协会限制竞争的行为提供帮助。  [关键词]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立法完善  中图
[摘要]本文从企业并购的信息角度入手,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了我国大宗股权协议转让过程中,相关公司的地理位置相近性对大宗股权协议转让公告效应的影响。论证了大宗股权收购的收购方对于同城的目标公司有强烈的偏好;同城收购的目标公司相对于异城收购的目标公司,可以在首次公告日的事件窗内取得统计上显著更高的异常收益;并且当目标公司规模小、风险大、高管持股比例高、收购方在收购后成为第一大股东、财务杠杆高等情况出
编辑意识是编辑工作者基于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及理论学习而形成的职业本能性反应。作为高校的学报编辑,在编辑流程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主体意识;以学为根,固守学术意识;
1、美国法律规定设立一个管理机构,用以保护美国制造厂商免受对外贸易中不公平交易的损害。如果美国厂商确信其外国竞争者具有不公平的价格优势,即可向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
国内对信息服务业尚缺乏一致的分类与统计标准。北京市根据自身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信息服务业的划分如表所示。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法律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不仅历史文化传统上与大陆同根同源,而且由于同属大
[摘要]质押监管业务是商业银行与物流服务供应商合作开展的新型物流增值业务,是广义概念。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质押监管业务,探讨其发展前景,并分析业务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相关规避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质押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0)06-00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