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读图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建立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揭示地理事物的特征,增加,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地理教学 引导读图 激发思维 揭示特征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5-01
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要了解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就需要把所研究的各项要素落实到地图上,在这一点上,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地图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会与日俱增,地图的优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充分利用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从读图中提出问题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地图。中学地理的教材内容,几乎都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因此围绕地图设计问题,就成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设计问题要从学生水平出发,按照地图的内容,由浅入深,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根据地图教学的特点和过程,笔者在设计问题时划分了以下几种类型。如趣味型:设计有兴趣的读图题,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疑型:教师可以在图上提出一些学生误认是对的、而实际是错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促进思考。启发诱导型:通过一些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路“架桥铺路”。深度挖掘型:这类问题需要经过层层深入思考才能解决,具有一定的难度。直观型: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观方法,让学生建立各种地理事物的形象观念。系统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我根据教材内容的图像系统设计题组,这类题目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沿着逻辑的思路去探索,从而找出规律。比较型: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它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思维形式。通过比较,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可以找出地理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导向型:这类问题要从地图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去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等。
二、正确引导学生读图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内容与插图的关系、插图与插图间的关系
例如,《世界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共有4幅插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这四幅插图不能孤立地讲,因为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要把四幅图看作这节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对照进行阅读,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
2.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
由于地理事物所占空间广大,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它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高低、形状等只能在地图上进行观察研究。例如,长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从《中国地理》上册《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鲜明地显示出长江本身的特征:水系呈树枝状、支流众多、水网稠密。然后让学生联系长江流域的地形地势和气候进行思考。这样对于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水力资源丰富、航运发达的“黄金水道”就容易理解了。
3.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来建立空间概念
读图不要孤立地去死记硬背每个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要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事物的相对位置。例如,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掌握以下内容: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____部,是____、____、____铁路的交会点。在市东郊的珠江口内有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____港等,有利于学生对广州市有更深刻的认识。
4.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简图
例如,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呢?最好把图分解成为4幅:《1月气压带和风带》、《1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7月气压带和风带》、《7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相关的地理知识。
5.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世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北美洲年降水量图》内有关降水量分布的成因分析,可以把它与《北美洲在风带中的位置图》、《北美洲的地形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北美洲气候图》、《洋流分布图》等图复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显示出各气候因素对降水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三、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
一是运用地图引入新课。实际是以图来诱发内在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强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二是运用地图学习新课。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现在不是“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懂得“怎样学习”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掌握“会学”这把钥匙,要想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新课的过程,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要做到“会学”,就应教会学生自学地图,这是一个基本功。三是运用地图巩固新课。例如,有些章节(如“洋流的分布”)知识比较复杂,教师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新课的教学和巩固。如在小黑板上绘画一幅洋流空白图,然后剪贴各种表示洋流的箭头符号、数码和注记,由学生按照洋流形成的因素在空白图上不断添加剪贴内容,直至把4个分布规律完成后,就可以初步掌握洋流的基本知识,而且完成了一幅由学生独立添加剪贴的洋流分布图。也可以利用这幅洋流分布图,并结合《北半球三圈环流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四是运用地图进行练习作业。无论是填图、绘图、读图、填空、判断、选择、综合题,都要以图为基础,并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来进行。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充分利用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要从读图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读图,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揭示地理事物的特征,建立空间概念,增加对地理知识的深刻认识,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运用地图去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地理教学 引导读图 激发思维 揭示特征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5-01
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要了解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就需要把所研究的各项要素落实到地图上,在这一点上,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随着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地图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会与日俱增,地图的优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充分利用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从读图中提出问题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地图。中学地理的教材内容,几乎都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因此围绕地图设计问题,就成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设计问题要从学生水平出发,按照地图的内容,由浅入深,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根据地图教学的特点和过程,笔者在设计问题时划分了以下几种类型。如趣味型:设计有兴趣的读图题,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疑型:教师可以在图上提出一些学生误认是对的、而实际是错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促进思考。启发诱导型:通过一些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路“架桥铺路”。深度挖掘型:这类问题需要经过层层深入思考才能解决,具有一定的难度。直观型: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观方法,让学生建立各种地理事物的形象观念。系统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我根据教材内容的图像系统设计题组,这类题目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沿着逻辑的思路去探索,从而找出规律。比较型: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它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思维形式。通过比较,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可以找出地理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导向型:这类问题要从地图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去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等。
二、正确引导学生读图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内容与插图的关系、插图与插图间的关系
例如,《世界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共有4幅插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这四幅插图不能孤立地讲,因为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要把四幅图看作这节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对照进行阅读,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
2.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形象地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
由于地理事物所占空间广大,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它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高低、形状等只能在地图上进行观察研究。例如,长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从《中国地理》上册《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鲜明地显示出长江本身的特征:水系呈树枝状、支流众多、水网稠密。然后让学生联系长江流域的地形地势和气候进行思考。这样对于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水力资源丰富、航运发达的“黄金水道”就容易理解了。
3.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来建立空间概念
读图不要孤立地去死记硬背每个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要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事物的相对位置。例如,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掌握以下内容: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____部,是____、____、____铁路的交会点。在市东郊的珠江口内有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____港等,有利于学生对广州市有更深刻的认识。
4.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简图
例如,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呢?最好把图分解成为4幅:《1月气压带和风带》、《1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7月气压带和风带》、《7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相关的地理知识。
5.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世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北美洲年降水量图》内有关降水量分布的成因分析,可以把它与《北美洲在风带中的位置图》、《北美洲的地形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北美洲气候图》、《洋流分布图》等图复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显示出各气候因素对降水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三、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
一是运用地图引入新课。实际是以图来诱发内在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强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二是运用地图学习新课。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现在不是“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懂得“怎样学习”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掌握“会学”这把钥匙,要想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新课的过程,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要做到“会学”,就应教会学生自学地图,这是一个基本功。三是运用地图巩固新课。例如,有些章节(如“洋流的分布”)知识比较复杂,教师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新课的教学和巩固。如在小黑板上绘画一幅洋流空白图,然后剪贴各种表示洋流的箭头符号、数码和注记,由学生按照洋流形成的因素在空白图上不断添加剪贴内容,直至把4个分布规律完成后,就可以初步掌握洋流的基本知识,而且完成了一幅由学生独立添加剪贴的洋流分布图。也可以利用这幅洋流分布图,并结合《北半球三圈环流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四是运用地图进行练习作业。无论是填图、绘图、读图、填空、判断、选择、综合题,都要以图为基础,并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来进行。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充分利用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要从读图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读图,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揭示地理事物的特征,建立空间概念,增加对地理知识的深刻认识,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运用地图去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