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观测上矢状窦(SSS)及桥静脉(BrV)的形态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3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SM)患者(PSM组)及21例无颅内静脉系统病变的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正常组)。VR环境下,观测2组患者SSS及窦旁BrV的形态特征,分析皮质静脉数量、直径在正常组双侧和SSS前、中、后1/3段间以及2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2组患者中,首次共观察到4例患者的SSS后部有形态变异。BrV注入SSS的方式以逆行最多,主要集中在SSS的中、后1/3段;SSS前1/3段的BrV有多种注入SSS的方式,以垂直方式最多。正常组皮质静脉的数量和直径,在SSS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静脉数量在SSS前、中、后1/3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组的皮质静脉数量少于正常组,直径也小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SM的生长,SSS和皮质静脉受侵犯程逐渐加重,影响静脉回流,导致侧支静脉逐渐增多和变复杂。
结论SSS及BrV存在一定的变异性,BrV注入SSS的方式可能与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有关。VR技术可以清晰、立体地观察SSS和皮质静脉,解析PSM导致的静脉循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