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综合征KCNH2基因S4区新移码突变L539fs/47的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plas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1个先天性长QT综合征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 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连锁分析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测序的方法 筛选KCNH2基因的突变.结果 先证者KCNH2基因在第7外显子存在19 bp的缺失,位于KCNH2基因编码序列1619~1637之间,同时突变基因的下游存在1个A1692G(CTA→CTG,L564L)多态位点,引起L539fs/47移码突变.突变基因来源于父亲,其兄弟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KCNH2基因的L539fs/47移码突变是新突变点,是引起本家系临床症状的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外科几种不同术式对新鲜后尿道断裂伤的治疗作用,判断临床疗效.方法 35例新鲜后尿道裂伤的病例,行尿道会师术、膀胱造瘘术、尿道断端吻合术、膀胱会阴部贯穿牵引固定术.结果疗效优良19例(54.3%),较好7例(20%),较差9例(25.7%).结论早期行尿道断端吻合术或膀胱会阴部贯穿牵引,能很好恢复尿道的连续性,尿道对位好,效果确切.单纯尿道会师术或膀胱造瘘术,临床效果欠佳。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学家们根据ELISA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体外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固相ELISpot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细胞培养技术与ELISA技术,从单细胞水平检测分泌抗体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
髓腔穿孔在临床上常见,可引起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的失败,甚至丧失牙齿.以往传统的观点认为髓室底穿的患牙都应拔除,作者对乳磨牙根处于稳定期的患牙试作保存治疗,经6个月至1年的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9.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4.8%),空肠7例(24.1%),回肠5例(17.2%),十二指肠、小肠系膜、结肠、直肠各1例(各3.4%).本组病例只有1例直肠间质瘤术前确诊.2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2.4%),恶性8例(27.6%).肿瘤
目的 观察人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NYGGF4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对成熟脂肪细胞中NYGGF4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内脏来源的原代前体脂肪细胞(human preadipocytes-visceral,HPA-v),在诱导HPA-v分化成熟的基础上,应用不同浓度重组TNFα干预成熟脂肪细
目的 探讨草莓型血管瘤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在病灶局部先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使部分瘤体血管退缩后再用Q开关倍频掺钕钇铝榴石(YAG)激光进行照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此法临床治愈率达90%,并发症少,复发率约10%,疗程短,患儿痛苦少.结论结合激素类药物和倍频YAG激光,避免了使用单一方法治疗草莓型血管瘤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