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p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为巨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对能效消费的影响较小,因此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在总体上对于节能的影响较弱。进而提出,浙江省在第三产业中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倡导适度消费。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对数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00-03
  
  引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能源消费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技术、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的消费量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经济生产过程的性质及产品特点等原因,不同产业相同的产出所需消耗的能源量是不同的,工业内部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行业相同产出所需的能源消耗也不不同,甚至差距极大。在中国,工业所耗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1%,工业内部,制造业能耗最大,占工业总能耗的78%,能源消费总量的56%。资源在不同行业配置不同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变动将导致能源消耗量的不同,进而影响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能源消费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定性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刘满平,朱霖(2006)在全面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特点以及所带来的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具有长期共同趋势。作者指出,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应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供给、消费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配套措施,缓减能源供给的“流量约束”。李岚红(2010)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因素对能源消费所发挥的作用并非日趋淡化,而是其积极影响尚未明显显现。进而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把提高效率作为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注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在将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具体包括:(1)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分析。曾波(2006)以中国近二十年来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关联效应,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1995年以來产业内部各行业的能源消费特征,总结出: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同样是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樊艳云(2010)对1997—2008年北京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目前第三产业的兴衰对能源的消费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活用能和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2)基于对数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史丹、张金隆(2003)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批发业,研究了中国能效的地区差异,计算结果表明:从产业结构来看, 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大大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各地区包括各省( 市、区) 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差异也最大, 但影响各地区及各省( 市、区) 能源效率的因素不是第二产业的规模及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而是生产技术水平。综合史丹的观点,与Richard(1999)类似,即产业(部门)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工业与服务业以及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是导致能耗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另有部分学者采用因素分解、或者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彭源贤、张光明(2003)运用了能源消费效率分解修正模型分析1995—2003年产业结构因素和真实能源消费效率因素对总体能源消费效率提高的贡献度,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995年以来,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各个产业部门真实消费效率的提高。张意翔、孙涵(2008)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函数,并通过构建产业结构重型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中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重型化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认为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能源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显然,从研究的结论来看,多数学者认为第二产业对于能源消费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从研究的方法来看,针对省份的实证分析相对匮乏,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
  二、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GDP值由1995年的3 557.55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21 486.9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2008年浙江省地区GDP值占全国7.0%,仅次于广东、江苏省,位居第三位;第一产业占全国3.22%,第二产业占全国7.92%,第三产业占全国7.31%。
  伴随着浙江省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能源消费总量从1995年的4 851.2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15 116.59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20%。其中,2000—2005年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超过10%,2003年的能源消费增长达到了峰值,为15.01%,2008年能源消费在全国位居第六位。
  鉴于浙江省在全国的GDP与能源消费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该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一)浙江省能源消费总体状况分析
  1.三大产业能源消费状况分析。2008年,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消费 34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较2007年下降2.3%;第二产业消费 11 271万吨标准煤,占74.6%,较上年增长2.9% ;第三产业消费 2 119 万吨标准煤,占14.0%,比上年增长8.1%,增幅最大。相关数据表明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增幅明显,存在着节能的空间与潜力。
  2.能源强度分析。首先分析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是指每产生万元GDP所消耗掉的能源量,这是综合反映能源消费所创造的经济成果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耗总量/GDP,该指标说明一个地区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以及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
  1995—2008年,浙江省单位GDP能耗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1995年单位能耗为1.36吨标准煤,远小于全国的单位能耗2.08吨标准煤;2008年则下降为0.70吨标准煤。在各年份中,2008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明显,较之于2007年降低了9.09%。进一步比较浙江省与全国的能源强度,1995年全国的单位GDP能耗为2.08吨标准煤,2008年单位GDP能耗降低至0.93,浙江省的历年能源强度均低于全国。
  从重点用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水平来看,重点监测的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也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重点监测的34种高耗能产品中90%以上产品的单位能耗下降;2008年,34种高耗能产品中有23种单位能耗下降,炼油、火电、钢铁、合成氨等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在国内位居领先水平。
  (二)实证分析
  1.模型与数据。运用线性对数函数模型研究产业部门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方向及程度。设定:y为能源消费总量,x1为第一产业产值,x2为第二产业产值,x3为第三产业产值。各年份产业产值及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于《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具体公式如下:
  lny=a+b1lnx1+b2lnx2+b3lnx3
  2.实证分析结果。使用SAS软件对此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文章采用了逐步回归法,目的是为了去除可能的的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将显著性水平取为0.05,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模型主要参数及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T检验和F检验均获得了通过,模型判定系数R-Square为0.995,这也表明了模型的拟合度比较的高。根据模型得出的各个系数,可以看出一些经济意义,第一产业的产值每提高1%,则能源消费增长0.336%,第二产业产值比例提高1%,则能源消费增长0.076%,第三产业的产值提高1%,则能源消费增长0.563%。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所占经济产出的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的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相对最小,这一研究结论与多数文献的观点相反。
  根据产业结构的数据,1995年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2.41%,2008年则升至为41.01%,即浙江省14年来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总体处于上升的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另外,由实证分析的结论,第三产业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因此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在总体上对于节能的影响力度较弱。
  在实践层面上,尽管浙江省近年来相继制定了《浙江省节能目标考核奖惩暂行办法》、《浙江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多项节能政策,并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台帐制度建设和网上直报工作,但是政策的重点相对侧重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尚未给予第三产业的节能以足够的重视,有限的第三产业节能政策执行力度较弱,进而导致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增幅明显。
  结束语
  以浙江省为例,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得到如下启示:
  (一)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清洁生产,倡导适度消费
  着力于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提升第三产业的能源效率,提高节能效益。生产方面,可在餐饮、娱乐、旅游、宾馆、医院、物流等第三产业部门推进清洁生产,这些部门在清洁生产中的检查、审核、验收等方面比较容易操作,且国外有着成熟的经验;消费方面,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与示范引导活动,培養和提高企业的资源节约意识。倡导适度消费,在节能降耗方面设立奖惩制度,以形成提高能效的内生激励机制。
  (二)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由实证分析数据,第二产业的生产对于能源消费的增长作用仅次于第三产业。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可侧重于提高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升新兴产业节能技术的供给能力,即指发展前沿的环保技术、风能、海洋能、核能等优质清洁能源技术以及先进的能源加工转换技术;二是发展传统产业的节能技术,逐步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技术的供给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导向,凸显节能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能源效率以及提高新兴产业能源效率的能力。技术扩散方面,推进产学研互动,依据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化程度、风险等因素选择示范项目模式、商业化模式等不同扩散模式;三是加强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包括在主要生产行业内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集约化的生产;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增加高新技术以及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适度降低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刘满平,朱霖.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能源,2006,(1):11-14.
  [2]李岚红.论中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2):135-139.
  [3]曾波,苏晓燕.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能源消费影响——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6, (3):109-112.
  [4]樊艳云,陈首丽.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 (1):92-93.
  [5]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8).
  [6]Richard.GN,Adam.B.J. and RobertN.S The Induced Innovation Hypothesis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J].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9,(3):97-941.
  [7]彭源贤,张光明.中国能源消费效率提高因素分析:1995—2003 ——产业结构和真实效率,谁更重要[J].生产力研究,2007,(10): 98-99.
  [8]张意翔,孙涵.中国能源消费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基于产业结构重型化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74-78.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XU Xiao-chun
  (Jiangsu Joint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ancheng Electrical Branch, Yancheng 224005,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energy consumption.Log-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rtiary industry gives energy consump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and followed by the secondary and primary industry. Thu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of Zhejiang Province failed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paper further suggests that clean production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consumption; log-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其他文献
摘要:有限责任公司制是20世纪经济领域伟大的发明,它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经贸活动过程中,借贷、买卖等都可能涉及到对外担保。一部担保法的出台改变了许多公司企业的运作方式和风险预防模式。中国公司法出于对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对于公司对外担保作为了程序性的限制规范,欲通过股东会或董事会这样的集体决议方式来对公司对外担保作出限制。限制必然带来不便,如何在限制与交易便利之间达到利益
期刊
摘要:“一物数卖”纠纷明显增多,物权变动法律问题的研究是解决“一物数卖”法律适用的理论基础。不动产物权变动区分原则和不动产公示原则是影响采取何种物权变动模式的基础原则。为了对数个买受人利益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平衡,以《物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在中国基本确立了债权形式主义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  关键词:一物数卖;不动产;物权变动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要:运政执法虽然流动性强,可能存在处罚现场与收缴机构距离较远,违法当事人如果属异地管辖,收缴难以执行,当场罚款只限于50元,不足以惩戒违法行为等问题,但这都不能作为不执行罚缴分离制度的理由。此外,还要做好现场监督稽查,保证罚缴分离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规范;运政执法;《行政许可法》  中图分类号:D922.2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45-02    
期刊
摘要:财务报表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表现形式为广大报表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国内外许多会计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财务报表的改进完善工作,以使报表提供的信息更为真实、全面、有效。针对当前備受关注的《财务报表列报初步意见(讨论稿)》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简要分析了国际财务报表改革趋势的积极意义,并结合部分证券市场投资者对当前报表列报的看法,讨论了中国财务报表列报国际持续趋同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讨论稿”
期刊
摘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研究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产线和产能转移特点和趋势,探讨了它的成因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能转移;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73-02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期刊
摘要:煤炭资源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煤炭资源的开采条件直接影响煤炭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矽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职业病,严重者可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发展为肺心病、心衰及呼吸衰竭直至人死亡。经调查发现,在中国的一些矽肺病的高发地区,造成人们得矽肺病的原因是他们都曾经在非法开采的个体煤矿里打过工,由于个体煤矿缺乏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劳动保护措施,劳动者长期
期刊
摘要:通过对埃克森美孚公司和BP公司在实施低碳经济方面的做法进行调研,总结了这两个公司所采取的措施,结合国内能源企业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一些认识与启示。认为转变观念、推进技术进步和在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是实现低碳经济最有利的方式。  关键词:油气公司;低碳经济;经验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20-02    引言  对跨国石油公司来说,
期刊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求职者和招聘方仍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困扰。据此,通过对网上就业市场、新型平台浙江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提出并讨论了一种立足校企合作、依托第三方机构运行的网上求职招聘平台,这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并尝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大学生;网上就业平台;求职招聘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
期刊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与低碳经济始终密切联系。考察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与策略对接,是寻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低碳经济;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1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内涵的阐释  企業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
期刊
摘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主要由理性价值、象征性价值和感性价值构成,基于此,主要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品质认知度、市场竞争力、知名度、忠诚度和联想度五个角度构建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大湘西為例,对该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品牌资产评估;大湘西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