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安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与优化路径

来源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治安是社会治理的安全基石.有效建构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关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安治理新格局,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崭新而高级的治理形态,协同治理成为提升社区治安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以SFIC模型为分析框架,可发现我国社区治安面临社会组织自主能力孱弱、协同制度缺位及催化领导不足等现实困境,亟须培育社会治安力量、完善协同制度设计、强化催化领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协商对话、利益协调、资源共享和协同行动等长效运行机制,推动社区治安协同治理持续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涉众型经济犯罪具有受害人数多、涉案金额大的特点及网络化发展、跨区域扩张的趋势.社区警务作为以一种预防为导向的警务模式,刚好契合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控需求.但社区警务中数据采集与研判所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涉众型经济犯罪预防的有效实现.应打破数据壁垒,搭建跨地域、跨部门大数据交互平台,不断拓宽社区民警数据获取渠道,增强其数据研判能力,让社区警务的数据服务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和有效,从而优化社区警务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防控效能.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传播的信息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其中信息选择的真实性和回应性对政府公信力建设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传播的信息选择方式不当往往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不利影响.优化之策在于树牢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公共理念,夯实政府公信力基础;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选择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水平;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法治化建设,保障政府公信力实现.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应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地域性职业群体出现,经济发达地区两龄化受害群体较多,犯罪技术手段与产业链条迭代升级,上下游黑灰产业链分布广泛等.在犯罪治理上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发案量高侦破率低、技术对抗劣势、地域性职业群体社会不良导引作用明显的难点与困境.基于犯罪综合治理立场,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惩戒力度;加强行业管理,注重源头及综合治理;推进技术研发,提升识别与反制能力;强调重点地区治理,重点人群预防;促进协同治理,深化跨国家跨行业合作.
司法公信力的本质在于公众自发地信服与认可司法过程和结果.过度放大司法公开、公众参与的作用容易逾越法治的形式,在实质上以情理代替法理.司法走向专业化、精英化、职业化是提升司法质量与效率的必然,过分强调“融情于法”存在异化为“迎合民意”的危险,会加剧司法公信力的式微.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与指导性案例制度分别对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起到倒逼和激励作用,但可能加剧防卫型司法现象.舆论狂欢的反面往往是以法官为代表的官方话语的集体性失语.司法公信力的形塑应当从对民意的迎合走向对民意的弥合,在个案中由法官通过裁判文书的法律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