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b古代汉语作为高校文科的重要主干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代汉语文选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特别是文选中的《论语》内容,思政育人元素随处可见。
关键词:古代汉语 《论语》文选 思政教育
一、古汉语文选教学与思政的融合
(一)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思想状态
當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元文化及不同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渠道冲击影响着年轻一代,许多大学生在认识方面出现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空虚、诚信意识缺乏等诸多问题。有些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甚至还有个别大学生把“金钱至上”“当官发财”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与追求的目标,把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却恰恰忽视了自身的文化道德与修养,表现出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与贡献的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危机严重;他们认为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超强的能力是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竞争力,全然忘记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与完善,人人都努力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是出现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正是人的“三观”培养与建立的重要阶段,高校要充分利用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适时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为祖国做贡献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二) 古代汉语文选内容与思政教育
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书阅读能力。古代汉语在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选中,有大量关于修身、处事、劝学、交友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意识的建立与形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如《论语》篇目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等内容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对于“做人”的要求,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现实,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建立美好的品德,对大学生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极具指导意义。这些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再好不过的思政教育素材与资源,体现了古汉语教学内容在思政教育方面显而易见的便利条件,二者在浑然天成的状态下自然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钻研古汉语,研究传统文化。借助古汉语文选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人文元素,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古汉语文选学习中与经典对话,扎实地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落实在古汉语文选教学之中,以发挥古汉语文选教学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作用。
二、《论语》文选中的思政元素
(一) 学——为人之基
《论语》中“学”一共出现66次,在出现的66次过程中孔子及孔子的弟子详细阐释了什么是“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学”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什么是“学”?《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子夏看来,“学”不仅仅是从师伏膺学问,而是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可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子夏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了。这里的“学”可以理解为“接受教育”。“受教”是一个人脱离愚昧走向文明的标志,“知书”是为了“达理”,所以“学”是为人的基础。
学什么?在《论语》中其内容众多,如《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可见《论语》中涉及的“所学”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干禄”,有“礼”,有“文”,有“ 《易》 ”,有“圣”与“仁”,是社会实践中的全方位内容。
怎么学?《论语》通过孔子所谓的“好学”可以体会到怎么学。《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些方面就是“好学”,这些内容都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人生态度,且这些态度并非停留在认识层面,而要落实在行动中——即在生活中行出来。《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里提出的“好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日知其所亡”,重点在于“知”,但是如果只有“知”,是不够的;所以,第二方面提出“月无忘其所能”,是强调“能”,就是要巩固住“行”,最好的巩固方法就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好学”。对于“好学”,《论语·雍也》中还这样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吾未闻好学者也。”颜回的“好学”体现在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错,这两点都是指人在“品行”方面的具体表现,表明颜渊是一个孔子所认为的“好学之人”。由此可以看到出《论语》中所说的“学”指处世为人等方面,即“学做人”。
具体到如何进行“学习”,《论语》中也给出了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方法。如《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此这里给出的“学习”方法是“时习”,即对所学内容“按时”进行“复习”。因为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习的遗忘情况是有规律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学而时习之”,就是提醒人们学习知识要及时复习,目的是巩固所学,掌握知识,能做到如此,自然“不亦说乎”!《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诫人们学习务要“循序渐进”,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学思”的关系,说明“思学”并重的原则。《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具体说明学思必须结合,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学。《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条内容都是强调学习态度,前者说明学习不要不懂装懂;后者指出学习需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要能够放下身段,向身份地位及学识等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在强调对真知——“道”的渴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条内容是表明学习是处处可学的,任何人的身上都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古代汉语 《论语》文选 思政教育
一、古汉语文选教学与思政的融合
(一)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思想状态
當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元文化及不同的价值取向通过各种渠道冲击影响着年轻一代,许多大学生在认识方面出现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空虚、诚信意识缺乏等诸多问题。有些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甚至还有个别大学生把“金钱至上”“当官发财”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与追求的目标,把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却恰恰忽视了自身的文化道德与修养,表现出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与贡献的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危机严重;他们认为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超强的能力是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竞争力,全然忘记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与完善,人人都努力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是出现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各种问题。大学阶段正是人的“三观”培养与建立的重要阶段,高校要充分利用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适时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为祖国做贡献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二) 古代汉语文选内容与思政教育
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书阅读能力。古代汉语在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选中,有大量关于修身、处事、劝学、交友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意识的建立与形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如《论语》篇目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等内容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对于“做人”的要求,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现实,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建立美好的品德,对大学生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极具指导意义。这些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再好不过的思政教育素材与资源,体现了古汉语教学内容在思政教育方面显而易见的便利条件,二者在浑然天成的状态下自然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钻研古汉语,研究传统文化。借助古汉语文选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人文元素,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古汉语文选学习中与经典对话,扎实地掌握古汉语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落实在古汉语文选教学之中,以发挥古汉语文选教学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作用。
二、《论语》文选中的思政元素
(一) 学——为人之基
《论语》中“学”一共出现66次,在出现的66次过程中孔子及孔子的弟子详细阐释了什么是“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学”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什么是“学”?《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在子夏看来,“学”不仅仅是从师伏膺学问,而是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可献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子夏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了。这里的“学”可以理解为“接受教育”。“受教”是一个人脱离愚昧走向文明的标志,“知书”是为了“达理”,所以“学”是为人的基础。
学什么?在《论语》中其内容众多,如《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可见《论语》中涉及的“所学”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干禄”,有“礼”,有“文”,有“ 《易》 ”,有“圣”与“仁”,是社会实践中的全方位内容。
怎么学?《论语》通过孔子所谓的“好学”可以体会到怎么学。《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些方面就是“好学”,这些内容都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人生态度,且这些态度并非停留在认识层面,而要落实在行动中——即在生活中行出来。《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里提出的“好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日知其所亡”,重点在于“知”,但是如果只有“知”,是不够的;所以,第二方面提出“月无忘其所能”,是强调“能”,就是要巩固住“行”,最好的巩固方法就是“行”。“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好学”。对于“好学”,《论语·雍也》中还这样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吾未闻好学者也。”颜回的“好学”体现在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错,这两点都是指人在“品行”方面的具体表现,表明颜渊是一个孔子所认为的“好学之人”。由此可以看到出《论语》中所说的“学”指处世为人等方面,即“学做人”。
具体到如何进行“学习”,《论语》中也给出了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学习”方法。如《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此这里给出的“学习”方法是“时习”,即对所学内容“按时”进行“复习”。因为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习的遗忘情况是有规律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学而时习之”,就是提醒人们学习知识要及时复习,目的是巩固所学,掌握知识,能做到如此,自然“不亦说乎”!《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诫人们学习务要“循序渐进”,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学思”的关系,说明“思学”并重的原则。《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具体说明学思必须结合,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学。《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条内容都是强调学习态度,前者说明学习不要不懂装懂;后者指出学习需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就是要能够放下身段,向身份地位及学识等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在强调对真知——“道”的渴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条内容是表明学习是处处可学的,任何人的身上都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