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动性冲击下双向直接投资与经济复苏: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anliu_b0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较大的流动性冲击,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复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双向直接投资纳入两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分析全球流动性冲击对本国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面临外部不利流动性冲击时,从长期来看,双向直接投资能有效平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复苏;从短期来看,双向直接投资会导致资本流出,不利于本国资本积累和经济复苏.从福利的角度来看,相比于不存在双向投资的情形,双向直接投资能提高经济体的消费福利水平.
其他文献
朱祖谋之创作与词选关系密切.《彊村语业》创作取向的多元性表现为托兴深微与赋笔叙写的结合,梦窗情味与苏辛气骨的交融,重南而不疏北的书写策略;《宋词三百首》词选观的兼容性表现于词作取舍中的平衡策略以及"体格"与"神致"的衡词标准.《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在对待苏辛词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违离.《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体现出朱祖谋对晚清民国主流词学的继述与违离,彰显了总结传统词学与催生新词学的浓厚意味.
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开始,文学史界都默认鲁迅《狂人日记》的"开端"地位,在此认知视角下,陈衡哲的《一日》、刘韵琴的《大公子》、李劼人的《游园会》由于形式上未能突破传统写作范式,创设有"意味"的现代白话小说体;语言上未能突破地方圈层,融入文化中心的语言结构;情感上不能与五四文化的普世价值合流而无法被纳入"现代白话"的研究视野.讨论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不仅能够反映出五四时期新的小说形式、语言结构和情感价值的诉求,也能够揭示出文学革命前后文化中心—边缘的替换与变更,更能折射出以北京为轴心的五四新
清季民初,词籍辑佚迅速兴起.针对前人辑佚词作来源少、真伪混杂、不注佚词出处、不辨版本源流的不足与弊端,赵万里将清儒考据学的优秀经验施之于词籍辑佚.他甄选古本、善本为辑佚底本,明辨辑佚来源"不注撰人"之体例,并且利用校勘、辨伪阙疑存真,制定了严谨的辑集体例,确立了"客观"的词籍辑佚范型,对之后的词籍辑佚及词籍整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精于流略之学、反思清儒辑佚得失、坚守阙疑求真的精神以及得天独厚的观书条件是赵万里词籍辑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于谁是"第一篇"现代小说,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若仅从时间而言,陈衡哲的《一日》与李劼人的《儿时影》皆早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更具成为"起点"的资格,但所谓现代小说的"起点"不仅意味着时间层面的起始,更加代表了现代性质的开端.文学史的"起点"有别于文学的"起点",它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学术考量等综合因素的判断和把握.因此,对"第一篇"现代小说争议的探讨和对"起点"文学史意义的考察,不仅是"时间"与"内容"之争,更是在深远、宏阔的世界文学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式,现代白话小说不存在天然的定义,而是经由不断地辩驳与实践,在"运动"中成型为以现代语言反映现代人情感意志的体式.《一日》以严正的书面白话回应迹近"游戏"的打油诗,"显然是一篇记事而不是小说";而《狂人日记》对"人情"的反复捕捉,来自于真实并充满深度的生命体验.《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展现了白话与文言互相搏斗的痕迹,体现了现代白话小说艰难诞生的过程.对比可见,只有"向内"地探索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才能真正释放隐藏在社会历史深处的"人"与"情",从而打开现代白话小
17世纪末,静寂主义事件(L'affaire du quiétisme)震动法国朝野,不仅改变了政治权力格局,也导致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关系恶化,对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该事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依然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事件缘何而起为例,由于主要涉事人的回忆过于简略,遂误导后人勾勒出一个符合逻辑却错置因果关系的过程.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时人信函、回忆录等材料,重新探讨静寂主义事件的起因,不仅有助于了解17世纪末法国政教两界上层人物之间复杂的人际和利益关系网
1762年前后的康德哲学,在基本主题上有一个明显的"反转",即从追求确然性的"知识"到穷究知识的"确然性".促成这一反转的根本动因,正是那篇就康德哲学进程堪称"思想事件"的"应征作品",即1762年12月完稿的《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之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其中,康德通过对比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之间的本性差异,探得"在形而上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确然性的惟一方法"即牛顿物理学式的"分析解剖和综合重建"法,终于明确了形而上学确然性的独特内涵及根据,这在康德哲学思想的进程中,有着根本性的转换
在谷价普遍低迷的路易十四时代,高谷价是全面危机的征兆,造成饥荒的爆发和极高的死亡率.谷物生产的脆弱性是高谷价形成的根基,封建的土地分配制度造就的庞大的不能自给自足的农民群体是高谷价造成惨烈的社会后果的原因,而市场在价格形成上的缺陷和政府监控能力的不足是谷价上涨的推动力.这三个结构性因素揭示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社会的深层病理.
学界通常把endliche heilige Wesen翻译为"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但是对它到底指代什么对象,存在争议.新近一种观点认为endliche只能翻译为"终极的",而不能翻译为"有限的",否则,脱离了康德把人作为有限存在者与神圣的存在者之间的比较框架.在康德伦理学中,g?ttlich和heilig都翻译为"神圣的",后者与上帝没有直接关系,表达某物因道德法则而具有无条件的价值,endliche体现存在者具有感性的偏好,"有限的"与"神圣的"放在一起并不矛盾.康德提出"e
近代以降,中国开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要将清帝国边缘藩属及其中的部落族群转化为民族国家内的边疆与少数民族.西康作为一个关键而典型的边疆区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这一改造实验的前沿地区.本文以1939年西康建省前后进行的两个社会考察为例,通过图文分析说明边疆社会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被再现,从而探讨知识生产和时代结构之间的共振互动,评估地方改制与历史传统之间的调适摆荡.此项研究有助于融通中国社会史、政治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为理解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转折提供另类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