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31日,广州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人尤其是教育界的热议。据报载: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珠海区某幼儿园要举行庆典活动。原定在8点半开始的活动,9点才正式开始。先是升旗仪式、接着是主持人致辞还有领导嘉宾依次讲话,而孩子们乖乖地坐在台下,不能乱动乱说话。一位又一位的领导,一番又一番的讲话,持续了很长时间,而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端坐在下面,疲惫不堪。
无独有偶,2007年5月28日,武汉市少先队在市青少年宫举行特色队伍比赛。活动原本按计划上午8时30分准时开始。但是由于领导、评委迟到半个小时左右,直到9时05分,比赛才正式开始。而此时,在高达35.3℃的气温下,等候比赛的孩子们已经汗流浃背。第一支参赛队伍一出场,负责指挥的孩子刚迈步,就一头栽倒在地上。
于是乎,社会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学校为了某个活动或为了迎接某些领导,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举行的“排场”、“形式”。指出学校应该停止那些迎宾的“繁文缛节”,不搞排场,不讲形式。
无可否认,上述两则新闻中,的确存在着“形式主义”,“做秀文化”,但是,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观点,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具体地分析。将学校有关迎宾的礼仪、举行活动的形式一棍子打死,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形式中有“礼仪”
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风貌著称于世。文明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流,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社会发展起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礼仪不仅只是要求对人有礼貌,它还讲究一定的“仪”和“式”,大到国事活动,如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都有明确的礼仪,细致的规定;小到各种会议、纪念和庆典活动,甚至在家接待一位客人,也都有着该有的礼数。礼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另一种表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或是一个集体的精神风貌。
所以,礼仪在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内,更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强化、渗透,而最好的教育、渗透就是在举行相应的活动的时候,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领略礼仪的魅力,感受礼仪的重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孩子们会知道,接待客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哪些必要的礼节,举行庆典或活动时应该遵守哪些必要的礼数。
形式中有“尊重”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北京人民在相关组织的引领下,不仅在交通、城市建设、城市美化等方面花大力气,而且在市民的语言、形象、接待、拜访、指路……各方面都作了相关指导甚至培训。这样的举措。使所有来到中国北京的国际友人,都将在中国感受这个文明礼仪之邦的风度与热情,对他们的尊重与友好。
同样的,如果来到一所学校,能够通过相关的形式,让人感受到这个学校以及学校的人对来宾的尊重与友好,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彩旗也好,标语也好,列队欢迎也好,只要是在财力、物力、人力许可的范围内,不是过分地铺张,这样的形式,相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形式中有“规范”
一定的“形式”必定联系着一些制度和规定。一定的“形式”必定有其支撑的实质内容。怎样井然有序地集会,怎样井然有序地退场,怎样井然有序地聆听发言,怎样适当适宜地鼓掌……往往,规范就体现在这样的“形式”中。没有了“形式”,许多规范将无可依存,而缺失了“规范”的人或集体。必将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中。
在学校这样一个集体中,规范更是培养孩子纪律观念的起始基础,而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应该是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长期培养的结果,需要我们在学校的各种形式中,不断提醒,不断强化,最后才有可能养成习惯。遵规守范。
总之,“形式”二字中有糟粕,但也有精华,不要在泼去脏水的时候,连洗澡的孩子也一起泼掉了。学校某些庆典或是迎宾的形式不一定是鲜花,不一定是集会,更不一定是场面浩大,鼓乐震天,但是,它会和“礼仪、尊重、规范”连在一起。祛除“官本位”,摈弃“华而不实”,反对“铺张浪费”,把握好形式的规模,掌握好形式的原则,就让学校的孩子们在适当、合宜的形式中,感受礼仪的精彩,熏养自身的素质,多一些有序和文明。
无独有偶,2007年5月28日,武汉市少先队在市青少年宫举行特色队伍比赛。活动原本按计划上午8时30分准时开始。但是由于领导、评委迟到半个小时左右,直到9时05分,比赛才正式开始。而此时,在高达35.3℃的气温下,等候比赛的孩子们已经汗流浃背。第一支参赛队伍一出场,负责指挥的孩子刚迈步,就一头栽倒在地上。
于是乎,社会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学校为了某个活动或为了迎接某些领导,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举行的“排场”、“形式”。指出学校应该停止那些迎宾的“繁文缛节”,不搞排场,不讲形式。
无可否认,上述两则新闻中,的确存在着“形式主义”,“做秀文化”,但是,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观点,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具体地分析。将学校有关迎宾的礼仪、举行活动的形式一棍子打死,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形式中有“礼仪”
华夏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风貌著称于世。文明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流,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社会发展起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礼仪不仅只是要求对人有礼貌,它还讲究一定的“仪”和“式”,大到国事活动,如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都有明确的礼仪,细致的规定;小到各种会议、纪念和庆典活动,甚至在家接待一位客人,也都有着该有的礼数。礼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另一种表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或是一个集体的精神风貌。
所以,礼仪在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内,更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强化、渗透,而最好的教育、渗透就是在举行相应的活动的时候,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领略礼仪的魅力,感受礼仪的重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孩子们会知道,接待客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哪些必要的礼节,举行庆典或活动时应该遵守哪些必要的礼数。
形式中有“尊重”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北京人民在相关组织的引领下,不仅在交通、城市建设、城市美化等方面花大力气,而且在市民的语言、形象、接待、拜访、指路……各方面都作了相关指导甚至培训。这样的举措。使所有来到中国北京的国际友人,都将在中国感受这个文明礼仪之邦的风度与热情,对他们的尊重与友好。
同样的,如果来到一所学校,能够通过相关的形式,让人感受到这个学校以及学校的人对来宾的尊重与友好,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彩旗也好,标语也好,列队欢迎也好,只要是在财力、物力、人力许可的范围内,不是过分地铺张,这样的形式,相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形式中有“规范”
一定的“形式”必定联系着一些制度和规定。一定的“形式”必定有其支撑的实质内容。怎样井然有序地集会,怎样井然有序地退场,怎样井然有序地聆听发言,怎样适当适宜地鼓掌……往往,规范就体现在这样的“形式”中。没有了“形式”,许多规范将无可依存,而缺失了“规范”的人或集体。必将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中。
在学校这样一个集体中,规范更是培养孩子纪律观念的起始基础,而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应该是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长期培养的结果,需要我们在学校的各种形式中,不断提醒,不断强化,最后才有可能养成习惯。遵规守范。
总之,“形式”二字中有糟粕,但也有精华,不要在泼去脏水的时候,连洗澡的孩子也一起泼掉了。学校某些庆典或是迎宾的形式不一定是鲜花,不一定是集会,更不一定是场面浩大,鼓乐震天,但是,它会和“礼仪、尊重、规范”连在一起。祛除“官本位”,摈弃“华而不实”,反对“铺张浪费”,把握好形式的规模,掌握好形式的原则,就让学校的孩子们在适当、合宜的形式中,感受礼仪的精彩,熏养自身的素质,多一些有序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