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和运用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q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智力因素,通常指的是智力以外的一切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着,它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积极的个性品质能推动和促进智力的充分发挥;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和干扰正常的智力活动。因此,非智力因素在整个作文教学训练中起调节、制约、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年纪小,可塑性大。所以,在诸多因素中,“兴趣”是核心,它牵动和影响着其他因素。心理学把“兴趣”解释为“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活动的心理方面。”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两种现象,即教师无从下手和学生无从下笔的两难境地。尤其是学生升至六年级以后,学习难度也大了,再由于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学生整日在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堆中疲于奔命,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完成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是“硬任务”,学习写作是“软任务”。再加上一些语文教师“治标不治本”的错误指导思想,让学生把小学常见的几种体裁的作文都背一篇,用来应付升学考试。因此,练习写作就基本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也就明显地表现出需要增强了。这时,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就会不失时机地抓住“激发兴趣,强化动机”这一环,采用比较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作文训练。例如:有的老师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堂写作课,由一事先做准备的学生到讲台做三分钟的演讲,然后请其他同学即席评议。这一活动激起了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好胜心强的广大学生的兴趣。演讲者兴致勃勃地阅读课外书,报刊资料,利用课余时间撰写讲稿,有的还订阅《演讲与口才》等杂志。为了在讲台上一展自己说辩的才能,不少学生准备好演讲材料在房间对墙练,讲给弟弟妹妹听,还有的学生秘密地一边试讲,用录音机一边录音,然后放音反复聆听,反复琢磨。这就充分说明“兴趣”在对唤醒创造动机,激发创造性学习情绪方面起到了刺激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当众显露才能的机会,有力地帮助学生克服了普遍存在的怯懦和自卑心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力和自豪感。
  意志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是任何创造活动获得成功的动力系统。人的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互相联系的,并且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学习目的不很明确,意志表现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知难而进的韧劲,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时,容易产生畏惧情绪。作文训练的特点是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它的基础形式是靠锲而不舍的毅力去搜集积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在作文训练中受到挫折,一旦受挫,有的学生可能一蹶不振。就以上作文训练为例,有位性格沉默的女学生,在三分钟演讲时,由于过度紧张而中途“卡壳”,下台来她难过极了,伏在课桌上暗自垂泪。这时,老师没有立即组织同学评议,而是先讲一个道理:“成功最大与最小之间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你是否有信心,有坚持性、有意志力”。“意志力就表现在克服眼前横在你面前的外部困难上”。以此来鼓励她奋起进取。结果,她在下一次的演讲会上,以自己失败的例子为演讲题目,表达自己受挫后的情感及意志,同学们都为她的口才而鼓掌。这件事震撼着老师,使老师进一步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使兴趣具有持久性。学生有了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才能长期地坚持学习,成为学习的动力。为此,那位老师又抽空找她谈话,拿陈景润叔叔由于对数学有稳定的浓厚兴趣,从而推动他勤奋钻研,刻苦攻关,终于取得了数学上的光辉成就,摘取了数学皇冠这颗明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动人事迹,以此帮助她理解这一知难而进,努力学习就有成就的道理。也使我们真正领悟到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勤奋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性格。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意志与认识和情感是意志行为的动力,它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实现预期目的。因此,认识愈深刻,情感愈深厚,意志就愈坚定。而作文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是维系双边活动互相协调的纽带。要组织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坚韧的意志品质,就必须建立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良好师生关系。前苏联伟大的革命家加里宁说过“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眼睛更细致、更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了,再也没有任何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只要我们用最执着的爱来关注我们的学生,他们会有所反响,并能由衷地喜欢你的,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增强互相信赖的意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能形成积极的“定势”。
  综上所述,我们在作文教学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作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其他文献
《木离的春》  时间是个巨大的沙漏,恍惚间已把昨颜悄悄褪去,留下的是一抹空寂的苍白。消融的河水,携带着支言片语的零碎,将阳光告醉,镌刻着往日萧瑟的落叶,在微风中扫尽了一纸荒唐。或许,告别式就这样悄悄地展开,就如人生的一幕幕剧集,无声地开始,意料的落幕。但这个季节的告罄已是一种循环,一种消逝。  或许,冬天给我的唯一感觉是一股股浅浅的寒意,它萦绕在我的心底,时刻提醒着我所谓的“清冷寒肃”就这样淡淡地
期刊
我特别喜爱现代作家孙犁的小说,倾慕于他小说那些热烈的感情境界和诗画的调子,我常用他小说中的真善美来教化学生、抚慰心灵。  作者的代表作《荷花淀》营养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学习《荷花淀》到教学《荷花淀》,我都十分钟情于文中映日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幽幽的怡人清香。置身于孙犁的荷花淀,仿佛置身于一个水乡世界,它的景点之多之美让人忘记了个别景点的多少或存在。在教学中,一个学生的质疑,使我对文中的荷花描写产生了
期刊
【摘要】错误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错误的出现说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曲折,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它为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数学教学;错误资源;利用  【作者简介】刘玉萍,女,35岁,所教学科:数学,职称:小教高级,毕业院校:甘肃兰州师范学
期刊
【摘要】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对于老舍语言艺术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从几个方面探讨老舍的语言艺术。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舍;语言;北京韵味;通俗直白;幽默诙谐  一、北京韵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预案设计:在“删繁就简”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有效的潜伏式引入,把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回归到本来面目的数学,帮助和引导学生达到对新内容的“意义建构”,实现有意义学习。本文从有效运用潜伏练习和有效设置潜伏情境等方面探讨了引入新知识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引入;潜伏练习;情境设置;注意事项  一、问题缘起  数学具有形
期刊
【摘要】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要坚持一点,做好一点。首先,管好一个班级,用好班级干部;其次,教育学生用一点---技巧;第三,教育学生,每天多思考一点;第四,相信学生的能力,耐心去引导。只要我们每天坚持一点点学习,一点点的思考,一点点的耐心,去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多,班主任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坚持;反思;收获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艰辛的工作,工作中的酸甜
期刊
曾经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创意校服》作文指导课,感触颇深,这堂课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拨开了云翳,指点了迷津,突出了人文性和发展性。如何教会学生无 拘无束的写出“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个性作文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所得。  一、放归生活,珍视学生个性体验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清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息”。只有让学生放归生活,
期刊
学生在习作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面对作文题目,常陷入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有时,尽管老师做了苦口婆心的提示,学生仍还是难以下笔。即使能完成一篇,多数是以老师提供的材料或是东拼西凑的内容。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头脑中没有可供写进作文中的材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相当困难了。  如何克服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期刊
【摘要】鲁迅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鲁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关键词】电影;精神胜利法;鲁迅;正传;未庄  一、《阿Q正传》的背景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残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