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自然化:城市湖泊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智慧与途径——以南京玄武湖为例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i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陵明珠”玄武湖作为南京的核心生态斑块与重要游憩地,其水环境治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玄武湖周边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过程差异,聚焦水系水域、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方面解读玄武湖水环境系统退化的成因,针对湖泊水环境的状况,采取生态恢复法则,探索城市湖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路径,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湖泊小流域自然水文过程,结合拟自然的代偿性工程措施作为补充,运用生态智慧修复、优化城市湖泊水环境,对于众多城市湖泊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适价值。
其他文献
山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核心,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中国古代山水营建智慧是基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核心思想,在“人与天调”的实践观下形成的实践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的山水营建实践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核心,主要体现为“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地”和“时”分别对应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营建”是人在时空中进行的活动,营建的因地因时制宜,就是三者的均衡统一。山水营建智慧指导下的实践表现为人居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从精神理念到物质现实层面的交融,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敬畏山水自然的保护、依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对聚落空间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如何继承与发扬西南彝族生产生活中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智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分析西南彝族生产生活实践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关系,并建立其与聚居环境的联系,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1)形成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农田-树篱-农田”的镶嵌景观格局、“聚落-林地”协调的空间格局,以及“林地-农田-牲畜圈”的资源持续利用格局;2)体现了西南彝族聚居环境中分井分类、刻木分水等用水智慧;3)土地资源的
多年来,中国形成了部门主导、分类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不同部门背景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基于部门、行业和专业的视角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规划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自然保护地和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体例研究、单个自然保护地规划专项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3个层次。总体而言,中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呈现出了将实践研究作为主导研究方式;开展了大量针对国外的案例研究;拓展了多元的规划技术研究;支撑了标准规范的制定等特点。建议近期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应聚焦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自
采用热还原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石墨烯纳米片/铜(rGO/Cu)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含量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对制备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在铜粉表面均匀分散。在烧结后,rGO与铜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结合界面。随着rGO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维氏硬度和电导率先增加后降低。rGO含量(质量分数)为0.1%时,r GO/Cu复合材料硬度有最高值112.7HV;rGO含量为0.25%时,复合材料电导率有最高值56.5 MS/m。r GO/Cu复合材料摩擦性能随着rG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