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诗歌学习的新途径。
一、 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1)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2)咏物言志。山川河流、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3)边塞征战。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4)怀古咏史。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5)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二、 情感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1)惜别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尽汪伦送我情”(《赠汪伦》)。(2)黍离之情。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漫》),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3)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5)讽喻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6)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7)咏景之情。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8)恋友之情。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 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有:(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自指,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防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2)含蓄隽秀。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写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3)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4)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四、 形象鉴赏
客观存在着事物、景色及活生生的人,一旦拢于人的笔下,变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势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则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冰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3)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回家……待到重阳日,还来旧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俗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一见乐而忘返。(4)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五、 表达鉴赏
(1)风格流派。例如,唐代诗人辈出,灿若群星,既有浪漫主义的大师,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陈子昂的诗情激慷慨,李白的诗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绮丽精工。又如,宋代的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别,苏轼的“大江东去”,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者是要“关西大汉,执铁板”来引吭高歌的豪迈之作,后者最宜妙龄少女低吟浅唱。(2)表现手法。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较常见。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3)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比。(4)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乐观态度。(5)比喻、夸张等辞格的运用。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亿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6)渲染烘托。如柳宗元的“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济汀封连四州刺史》),通过对景物的渲染烘托,抒发了他对刘禹锡等人的怀念之情和遭受贬逐的感慨;又如,白居易的“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琵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苍山县兰陵镇第一初级中学)
一、 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1)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2)咏物言志。山川河流、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3)边塞征战。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4)怀古咏史。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5)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二、 情感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1)惜别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尽汪伦送我情”(《赠汪伦》)。(2)黍离之情。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漫》),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3)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5)讽喻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6)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出塞》)。(7)咏景之情。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8)恋友之情。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 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有:(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自指,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防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2)含蓄隽秀。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写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3)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4)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四、 形象鉴赏
客观存在着事物、景色及活生生的人,一旦拢于人的笔下,变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势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则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冰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3)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回家……待到重阳日,还来旧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俗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一见乐而忘返。(4)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五、 表达鉴赏
(1)风格流派。例如,唐代诗人辈出,灿若群星,既有浪漫主义的大师,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陈子昂的诗情激慷慨,李白的诗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绮丽精工。又如,宋代的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别,苏轼的“大江东去”,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者是要“关西大汉,执铁板”来引吭高歌的豪迈之作,后者最宜妙龄少女低吟浅唱。(2)表现手法。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较常见。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3)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比。(4)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生的乐观态度。(5)比喻、夸张等辞格的运用。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亿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6)渲染烘托。如柳宗元的“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济汀封连四州刺史》),通过对景物的渲染烘托,抒发了他对刘禹锡等人的怀念之情和遭受贬逐的感慨;又如,白居易的“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琵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苍山县兰陵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