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学习,是学生探究精神、科学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观现在的科学课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角色在悄然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严谨而不失活泼的科学教学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科学味”,让学生更加乐于亲近、善于动脑、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下面我就日常的科学教学介绍自己的一些探索与做法。
一、课堂用语科学严谨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科学课的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科学语言同文学语言的区别,争取做到语言使用的严谨准确。要尽量多使用专业化术语,首先要注意遣词造句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使用的生动性。如果一个实验现象是被某个同学所发现,其他同学没发现甚至根本不对此现象采取认同态度,则教师可以用下述语言加以阐释:“根据这名同学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也就是说,用语要准,时刻保持科学的态度。对某些问题进行表达时,教师应当尽量用客观性的词句,而不是情感性词句,如称赞某人实验操作做得好,教师可以说“正确”,可以说“这一步做得很准”,而避免说“干得漂亮”或“你很聪明”,教师不仅自己要说科学严谨的语言,也要指导同学们说科学严谨的语言。当然,如果教师在注意严谨规范的同时,适当地凸现语言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会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灵,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动机,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之中。
二、创设科学教学情境
一直以来,教师都普遍存在着人文会让科学课效果更好的误解,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进行音乐、舞蹈艺术的欣赏,把这种方式当成学习调节的手段还可以,但如果当成教学情境就偏离科学本质了。
“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著名的大科学家爱迪生如是说。小学科学课,就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好奇的种子,形成探究的习惯,开始学会深思。事实上,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讲究科学的方式,并不排除将生动手段,给人文的精神涂抹科学的底色。在科学课堂上把科学同人文互相结合的办法有:科学家事迹简介,讲解科技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用适当的角色扮演探究科学规律,而不是随意地将人文知识带到科学课堂上来。
三、掌握提问有利契机
在上课时,教师应当掌握好提问的契机,要问于所当问。一是在重点知识处设置问题。因为课堂会受到环境及时间所限。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的知识,有些知识内容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很容易显得枯燥乏味,这时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如果适时提出问题,不但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还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力的存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如下三个问题安排到重点知识环节:力存在吗?力能被看到吗?力是如何被感觉到的?设计的这三个问题从简单至复杂,步步推进,对于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可以加深同学们对重点的印象。二是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这个提问关键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里,用更开放的视野获取新知识,例如讲到“二力平衡条件”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完全可以设计如下类型的问题:谁能回答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内容?当学生完成作答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物体接受了外力作用,那么它的运动状态必然会发生改变吗?这种连续性的问题设计,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说,上课是一个动态的不可预知的过程。教师要捕捉精彩的瞬间,智慧地处理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让科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和谐结合课堂内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所谓的开放性,就是要将教学的目光放得更远。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有利于唤醒孩子浓厚的探究兴趣。这里所说的经验指的是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技能,小学生年龄虽然小,可是对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却很喜欢去观察思考,有些观察思考是正确的,有些则显得牵强附会。科学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现象,诱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探究。此外,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时,会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当对这些看法加以表述时,用语往往有欠科学,教师将学生欠科学的表述当作教学案例,取得的课堂效果也会是很好的。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堂实践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课程安排特点,以科学的精神多方面激发其探究兴趣,才能去除课堂中的不科学因素,让课堂更生动、教学效果更显著。
一、课堂用语科学严谨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科学课的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科学语言同文学语言的区别,争取做到语言使用的严谨准确。要尽量多使用专业化术语,首先要注意遣词造句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使用的生动性。如果一个实验现象是被某个同学所发现,其他同学没发现甚至根本不对此现象采取认同态度,则教师可以用下述语言加以阐释:“根据这名同学所观察到的现象……”这也就是说,用语要准,时刻保持科学的态度。对某些问题进行表达时,教师应当尽量用客观性的词句,而不是情感性词句,如称赞某人实验操作做得好,教师可以说“正确”,可以说“这一步做得很准”,而避免说“干得漂亮”或“你很聪明”,教师不仅自己要说科学严谨的语言,也要指导同学们说科学严谨的语言。当然,如果教师在注意严谨规范的同时,适当地凸现语言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会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灵,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动机,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之中。
二、创设科学教学情境
一直以来,教师都普遍存在着人文会让科学课效果更好的误解,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进行音乐、舞蹈艺术的欣赏,把这种方式当成学习调节的手段还可以,但如果当成教学情境就偏离科学本质了。
“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著名的大科学家爱迪生如是说。小学科学课,就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好奇的种子,形成探究的习惯,开始学会深思。事实上,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讲究科学的方式,并不排除将生动手段,给人文的精神涂抹科学的底色。在科学课堂上把科学同人文互相结合的办法有:科学家事迹简介,讲解科技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用适当的角色扮演探究科学规律,而不是随意地将人文知识带到科学课堂上来。
三、掌握提问有利契机
在上课时,教师应当掌握好提问的契机,要问于所当问。一是在重点知识处设置问题。因为课堂会受到环境及时间所限。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很多的知识,有些知识内容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很容易显得枯燥乏味,这时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如果适时提出问题,不但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还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力的存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如下三个问题安排到重点知识环节:力存在吗?力能被看到吗?力是如何被感觉到的?设计的这三个问题从简单至复杂,步步推进,对于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可以加深同学们对重点的印象。二是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这个提问关键点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里,用更开放的视野获取新知识,例如讲到“二力平衡条件”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完全可以设计如下类型的问题:谁能回答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内容?当学生完成作答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物体接受了外力作用,那么它的运动状态必然会发生改变吗?这种连续性的问题设计,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说,上课是一个动态的不可预知的过程。教师要捕捉精彩的瞬间,智慧地处理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让科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和谐结合课堂内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所谓的开放性,就是要将教学的目光放得更远。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有利于唤醒孩子浓厚的探究兴趣。这里所说的经验指的是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技能,小学生年龄虽然小,可是对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却很喜欢去观察思考,有些观察思考是正确的,有些则显得牵强附会。科学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帮助学生分析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现象,诱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探究。此外,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时,会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当对这些看法加以表述时,用语往往有欠科学,教师将学生欠科学的表述当作教学案例,取得的课堂效果也会是很好的。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堂实践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课程安排特点,以科学的精神多方面激发其探究兴趣,才能去除课堂中的不科学因素,让课堂更生动、教学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