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32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8~53岁.损伤原因:铁水烫伤13例,电击伤7例,静脉注射药物渗漏致局部皮肤坏死2例,瘢痕畸形3例,软组织碾挫伤7例.患者均有皮肤软组织全层坏死或重度缺损,27例损伤至肌腱,腱膜坏死;5例跗骨关节外露.缺损面积为(5 cm×3 cm)~(8 cm×10 cm).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家兔氢氟酸烧伤后早期用不同方式处理的效果. 方法 33只家兔均用550 g/L氢氟酸造成5%TBSA烧伤创面,随机分为3组.A组13只,静脉输注等渗盐水5 ml*kg-1*h-1;B组10只,给予等渗盐水的同时在不同时相点静脉注射50 g/L葡萄糖酸钙,每次20 mg/kg;C组10只,处理方法同B组并于伤后0.5 h手术切痂.各组兔均于伤前及伤后不同时相点抽静脉血检测血氟、血钙,统计其死
目的探讨小型猪严重烫伤后最佳切痂的时机. 方法制作小型猪35%TBSAⅢ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两组:伤后6 h切痂为A组,伤后24 h切痂为B组,每组7只.分别于伤前及伤后不同时相点检测两组猪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 结果与B组比较,A组猪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心输出量(CO)及右心房压(RAP)伤后48 h已恢复伤前水平,分别为(2.23±0.02)L/min、(4
本实验模拟南方地区湿热环境制作大鼠浅Ⅱ度烫伤模型,伤后即刻予以冷疗,观察病理学改变,旨在评价冷疗对烧伤创面的降温治疗效果.
严重烧伤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下降、组织缺血缺氧,肠黏膜可见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1].笔者单位应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XL-30 型,荷兰菲利浦公司)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小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现报告如下.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使革兰阴性(G-)菌在脓毒症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加之内毒素研究手段取得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关注严重烧(创)伤后G-菌感染及内毒素的研究,而对革兰阳性(G+)菌脓毒症少有问津.然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由G+菌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明显增多,目前已达脓毒症发病率的50%以上,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的发病率居首位,是烧伤创面感染的主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大鼠休克期淋巴管运动变化及淋巴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 、IL-8水平的变化. 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随机分为补液组(18只)和未补液组(18只);另设对照组(6只,不烫伤).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淋巴液中TNF-α、IL-6、IL-8水平,利用倒置显微镜及录像系统观察大鼠伤后6、24、48 h的肠系膜淋巴管运
当代,危重烧伤患者的最终死亡原因虽然多数是多器官功能衰竭,但烧伤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感染.由于强调及时纠正休克、早期切痂植皮,危重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要进一步提高,需要有新理念和新措施.近期国内学术会议和本期杂志发表的有关防治感染的论文值得读者思考.
2002-200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重度烧伤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5~54岁.患者伤后曾在当地卫生所或医院行静脉补液治疗(成分及用量不详),创面外敷湿润烧伤膏(北京光明创疡研究所)或自制中草药,伤后2-9 d转入笔者单位.烧伤总面积25%~92%,其中Ⅲ度15%~70%TBSA.创面位于全身多处,入院时2例伴有创面脓毒症,1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入院后立即行清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为6~58岁.致伤原因:易燃气体爆炸伤9例,火药爆炸伤7例.16例患者中合并角膜损伤8例次,骨折、鼓膜穿孔各3例次,鼓膜塌陷、颅脑损伤各2例次,吸入性损伤4例次,暴露部位软组织异物沉积12例次,发生休克10例次.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为嗜盐性海生革兰阴性杆菌属,1970年Roland[1]首先报道了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的小腿坏疽和内毒素性休克.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相继有创伤弧菌感染的报道[2],我国除少数地区(如台湾)外,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鲜见报道.近几年来,浙江温州地区陆续发生创伤弧菌脓毒症病例,75%的患者在入院48 h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死亡[3].笔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