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在特定时空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一定的话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内心想法,并在交流中不断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思维,通过交流,智慧种子会悄然萌发,创新的火花也会不期然地闪现。
【关键词】激发点;兴奋点;支撑点;发散点;争论点
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交流也就一刻未曾停止过,而课堂上的交流和生活中的交流相比,赋有了新的特殊涵义,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在特定时空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一定的话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内心想法、并在倾听他人思路时,受到启发,然后产生新的想法,这样循环往复的学习活动,才是课堂上的真正交流,在思维与思维交流中,智慧种子会悄然萌发,创新火花也会不期而然地闪现。
一、立足情感激发点,唤醒热情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的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壤,思维和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壤上,有了积极的情感,种子就会发芽,幼苗就会茁壮成长。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理性和情绪两方面动态交往的过程,新知识的生成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使学生保持无拘无束、心情振奋的状态。用饱满的情感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这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的主动探索就不能积极发生。如果说新知识的生成是船,那么,积极旺盛的学习情感就是帆,它能为船的航行提供足够的动力。
二、打开交流的窗口,点击兴奋点
课堂上精彩交流的场面、深刻思维互动往往出自教师巧妙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式、课堂反应上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不同需要有所把握,避免纯知识的灌输,遏制学生感性交流渴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挖掘出宝贵的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和二度创作,为学生打开一个乐于交流,敢于交流的窗口,使学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不断整理、调整自己的思路,学会用交流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讲些什么知识,而且要更多地考虑怎样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怀有热情,不但要考虑该怎么说,而且要考虑学生将会怎么说。合理和有效地设计交流的场景,点击学生兴奋的关键点,时时、处处想着运用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当学生一时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而显的语无伦次时,我们不妨宽容地告诉他“不着急”,给他点时间,当学生因为胆怯而有些忸怩不安时,我们可以热情地鼓励他:大胆、自信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相信你的思路是最棒的!当学生批评他人的发言太过尖刻时,我们更要耐心地告诉他:我们固然要找到同学发言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看到他的闪光之处,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的思路。当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而后产生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更要大张旗鼓地肯定他:这就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通过倾听、比较和辨别,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方法将使你终身受益!
热情洋溢的鼓励、积极互动的场景,将会有效地点击学生交流的兴奋点,形成多姿多彩的交流场景,创造出意犹未尽的交流韵味。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支撑点
课堂交流的呈现虽然可以分布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最有思维深度、最有对话价值的交流主要还是在知识探究阶段,这时的课堂交流能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生成与否,这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交流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交流的场所。例如:在进行《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搭建一个生活体验交流平台:炎炎烈日下,站在操场上与大树底下的感觉是否一样?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接着让学生说说课前测得的不同时段(早、中、晚)、不同环境(裸地、灌木、草地)下的空气的湿度数据并进行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然后教师展示先前准备好的两盆实验用的植物:用塑料袋扎紧盆口,一盆带叶,一盆去叶,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思考:袋壁上有什么?这些水珠从哪里产生的?最后引出问题: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带有强大的穿透力,又富有浓郁的情趣,能激起学生交流和探究的欲望。再如:在教学《种子的结构》时,让学生观察了一段视频——“种子的一生”,并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讨论题,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表格。最后让每一学习小组推荐一代表将实验操作的结果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就在交流中碰撞,学习情感不断得到激发,新知识在交流中不知不觉生成。
四、注重交流的互动,捕捉发散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预设”的特征。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场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造就学生的精彩,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的思维状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思维反应,寻求知识生成、扩展的发散点;在互动交流中倾听、思考、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打开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如:在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通道——气孔时,我做了一个抛砖引玉的试验:将鸡蛋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器官-叶上的气孔是蒸腾作用气体进出的通道?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实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对课堂上出现的刨根问底、追本求源的同学,教师不要忽视,首先要对他们的质疑精神加以肯定,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课上、课后讨论,消除疑虑,达成共识。
五、把握交流的主题,善用争论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质疑点”,这中间,不乏一些耀眼的“亮点”,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点”。当“争论点”形成的时候,教师把握好问题的方向和学生对交流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的好,往往会出现更独特、更丰富的对话效果,使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思维涤荡,体验到交流的深层次意义,形成整堂课的闪光点;利用得不好,往往会使交流的主题涣散,学生的思维散乱,交流探究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交流的主题,形成善意的、紧扣主题的争论,在学生思维的激烈的碰撞和对话中对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进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堂上争论了起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及时平息争论,而是将学生所说的观点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将同意该观点同学设为同组成员,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让科学来说话,当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启发、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组,通过亲自探究、交流活动,达成了共识。
六、体验交流的过程,形成整合点
交流是一个过程,交流不应该单一地急于追求结论,甚至把结论机械地强加给学生。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和思路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题交流就是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体验到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且智慧地享受这样的思维交流的过程,从而学会这样的交流,自觉运用这样的交流,最后喜欢这样的交流。例如:每一章结束之后的本章小结,就是学生交流的最好时机,在宽松的对话环境中,学生真诚地描述自己的收获、不足以及存在的疑惑,又在同学的发言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会发生小小的争论,又在同学的对话中得到平息,洋溢在学生脸上的是心悦诚服的微笑;有时会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又在同学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解答,“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所代替,学习的快乐被学生淋漓尽致地体验;不时会有新的惊喜,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思路与思路的交流碰撞。
学生的成长需要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孩子幽闭的心扉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叩开。让我们的老师抛弃传统的“满堂灌”,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听孩子发自生命深处的需要和想法,引学生之思维,解学生之疑惑。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往和对话快乐健康的成长。愿我们的老师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愿我们的生物课堂真正打造成为老师、学生精神交流的殿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
【关键词】激发点;兴奋点;支撑点;发散点;争论点
自从人类产生了语言,交流也就一刻未曾停止过,而课堂上的交流和生活中的交流相比,赋有了新的特殊涵义,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在特定时空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一定的话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内心想法、并在倾听他人思路时,受到启发,然后产生新的想法,这样循环往复的学习活动,才是课堂上的真正交流,在思维与思维交流中,智慧种子会悄然萌发,创新火花也会不期而然地闪现。
一、立足情感激发点,唤醒热情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的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壤,思维和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壤上,有了积极的情感,种子就会发芽,幼苗就会茁壮成长。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理性和情绪两方面动态交往的过程,新知识的生成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使学生保持无拘无束、心情振奋的状态。用饱满的情感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这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的主动探索就不能积极发生。如果说新知识的生成是船,那么,积极旺盛的学习情感就是帆,它能为船的航行提供足够的动力。
二、打开交流的窗口,点击兴奋点
课堂上精彩交流的场面、深刻思维互动往往出自教师巧妙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式、课堂反应上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不同需要有所把握,避免纯知识的灌输,遏制学生感性交流渴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挖掘出宝贵的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和二度创作,为学生打开一个乐于交流,敢于交流的窗口,使学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不断整理、调整自己的思路,学会用交流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讲些什么知识,而且要更多地考虑怎样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怀有热情,不但要考虑该怎么说,而且要考虑学生将会怎么说。合理和有效地设计交流的场景,点击学生兴奋的关键点,时时、处处想着运用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当学生一时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而显的语无伦次时,我们不妨宽容地告诉他“不着急”,给他点时间,当学生因为胆怯而有些忸怩不安时,我们可以热情地鼓励他:大胆、自信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相信你的思路是最棒的!当学生批评他人的发言太过尖刻时,我们更要耐心地告诉他:我们固然要找到同学发言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看到他的闪光之处,这样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的思路。当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而后产生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更要大张旗鼓地肯定他:这就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通过倾听、比较和辨别,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方法将使你终身受益!
热情洋溢的鼓励、积极互动的场景,将会有效地点击学生交流的兴奋点,形成多姿多彩的交流场景,创造出意犹未尽的交流韵味。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支撑点
课堂交流的呈现虽然可以分布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最有思维深度、最有对话价值的交流主要还是在知识探究阶段,这时的课堂交流能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生成与否,这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交流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交流的场所。例如:在进行《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搭建一个生活体验交流平台:炎炎烈日下,站在操场上与大树底下的感觉是否一样?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接着让学生说说课前测得的不同时段(早、中、晚)、不同环境(裸地、灌木、草地)下的空气的湿度数据并进行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然后教师展示先前准备好的两盆实验用的植物:用塑料袋扎紧盆口,一盆带叶,一盆去叶,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思考:袋壁上有什么?这些水珠从哪里产生的?最后引出问题: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带有强大的穿透力,又富有浓郁的情趣,能激起学生交流和探究的欲望。再如:在教学《种子的结构》时,让学生观察了一段视频——“种子的一生”,并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讨论题,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表格。最后让每一学习小组推荐一代表将实验操作的结果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就在交流中碰撞,学习情感不断得到激发,新知识在交流中不知不觉生成。
四、注重交流的互动,捕捉发散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预设”的特征。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场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造就学生的精彩,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的思维状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思维反应,寻求知识生成、扩展的发散点;在互动交流中倾听、思考、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打开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如:在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通道——气孔时,我做了一个抛砖引玉的试验:将鸡蛋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器官-叶上的气孔是蒸腾作用气体进出的通道?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实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对课堂上出现的刨根问底、追本求源的同学,教师不要忽视,首先要对他们的质疑精神加以肯定,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课上、课后讨论,消除疑虑,达成共识。
五、把握交流的主题,善用争论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质疑点”,这中间,不乏一些耀眼的“亮点”,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点”。当“争论点”形成的时候,教师把握好问题的方向和学生对交流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的好,往往会出现更独特、更丰富的对话效果,使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思维涤荡,体验到交流的深层次意义,形成整堂课的闪光点;利用得不好,往往会使交流的主题涣散,学生的思维散乱,交流探究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交流的主题,形成善意的、紧扣主题的争论,在学生思维的激烈的碰撞和对话中对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进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同学甚至在课堂上争论了起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及时平息争论,而是将学生所说的观点一一罗列在黑板上,将同意该观点同学设为同组成员,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让科学来说话,当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启发、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组,通过亲自探究、交流活动,达成了共识。
六、体验交流的过程,形成整合点
交流是一个过程,交流不应该单一地急于追求结论,甚至把结论机械地强加给学生。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和思路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题交流就是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体验到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且智慧地享受这样的思维交流的过程,从而学会这样的交流,自觉运用这样的交流,最后喜欢这样的交流。例如:每一章结束之后的本章小结,就是学生交流的最好时机,在宽松的对话环境中,学生真诚地描述自己的收获、不足以及存在的疑惑,又在同学的发言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会发生小小的争论,又在同学的对话中得到平息,洋溢在学生脸上的是心悦诚服的微笑;有时会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又在同学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解答,“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所代替,学习的快乐被学生淋漓尽致地体验;不时会有新的惊喜,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思路与思路的交流碰撞。
学生的成长需要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孩子幽闭的心扉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叩开。让我们的老师抛弃传统的“满堂灌”,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听孩子发自生命深处的需要和想法,引学生之思维,解学生之疑惑。让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往和对话快乐健康的成长。愿我们的老师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愿我们的生物课堂真正打造成为老师、学生精神交流的殿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