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 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开创者之一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九章(1907年-1968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將物理学与数学引入到气象学中,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开创者之一。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由于家道中落,勤奋好学的赵九章被迫辍学,但胸怀大志的赵九章却没有就此沉寂,他特别喜欢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
  1930年,赵九章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赵九章毕业后留校做了助教。1935年,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赴柏林大学留学,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在出国前,他在气象研究所从事气象研究工作,他利用高空探测资料只半年时间,就写出了《中国东部空气团之分析》。这是他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我国分析东亚气团的第一篇论文。
  1938年10月,赵九章获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并完成了中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该论文是按他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用到气象学中的初次尝试。
  1945年,赵九章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赵九章在芝加哥大学作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了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1946年,中国赵九章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从1950年起,赵九章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领导全所在地球物理各学科领域进行开拓性的研究,积极推动我国气象、海浪、地震、地球物理探矿等科研工作,全力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过去在中国的气象学多数是描述的、表象的和统计的。赵九章把中国气象学改革为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和运用物理数学手段来寻求内在规律与机理上,把气象学放到了坚实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从而完成了把气象学,从统计到科学实验和寻求本质机理的转变。
  1968年10月26日,赵九章在北京逝世。他在我国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云雾物理等领域所做的工作是开拓性的,影响深远。
  (资料来源:《人物》2007年12月 叶笃正口述 周晓平整理;《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吴阶平、钱伟长、朱光亚、杨福家主编;《大家》)
其他文献
文章探讨了师范学校书法教学中的六个误区:目标定位,各行其事;忽视书法理论教学;忽视读帖指导;三笔异帖;忽视行楷书的训练;忽视对作业的讲评.
文章介绍了用固相萃取-电子捕获检测器(SPE/ECD)测定饮用水中的四氧苯,并对晋城市自来水公司水源水、管网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来水未受到四氯苯污染。
以摊铺机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模型。结合BP神经网络基本知识和摊铺机液压系统故障的特点,研究了诊断知识的获取方法,设计了摊铺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
期刊
文章简述了山西化工企业调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工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
基于地域性建筑理论,选择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文化与石材文化为2个切入点,对厦门近代"嘉庚建筑"1919—1962年间的本土化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追溯其本土化历程的缘起
张直中(1917~2011),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1945年赴英国学习雷达和超高频技术,成为我国最早接触雷达技术的人员之一。1950年调往南京雷达研究所(后改称第十四研究所),从事雷达研制工作,先后任设计室主任、设计科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科技顾问、研究员等职。  1978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无线电定位技术分会(原名雷达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