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与童谣相结合的教学分析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zjhzjh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谣属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种全新教学资源,其能够有效地提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文章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与童谣相结合的教学,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其他文献
《学记》有一句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只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一书早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矫正学生的不足,使学生自觉改正。这就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而要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打造高效课堂。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精心
单片机课程在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初期,笔者想到了日新月异的单片机发展史:由最初的4位单板机,发展到现在32位可以移植操作系统的嵌入式ARM内核,单片机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功能集成度越来越高,那么对于高校工科专业而言,如今选择哪一款单片机作为初学者最适合入门的机型成为首要问题。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学习单片机之前都开设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主要学习8086/8088CPU的结构
摘 要:《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核心思想是“致中和”。《中庸》宣扬人的本性由天赋予,人们只要谨慎地、真诚地控制自身的喜怒哀乐,使自身的行动与作为社会规范的“礼”相符合,便能够达到“人与天地参”的理想和谐状态,社会秩序便也得以稳定。  关键词:《中庸》;“致中和”;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一、中、和——致中和的两个核心范畴  “致中和”的“致”字,朱熹注为“推而及之也”,即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