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与反思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r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教育与德、智、体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有其强烈的个性特色,艺术教育是全面对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音乐文化和艺术修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大学生
  
  国内一些研究者认为:校园文化可以专指在高校校园内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所产生的思想、文学、艺术等精神生活,其主体是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反应,是大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展示[1]。另一些研究者则将校园文化的论域扩大到整个学校,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行为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载体是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激励、导向规范、约束支配、辐射示范[2]。还有一些则在区分了校园文化涉及的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础上,将校园文化定义为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3]。这些定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校园文化涉及的主体和客体的外延,而其内涵却没有太大的差别。
  美国学者则普遍将“校园文化”(CampusCulture)理解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假说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的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这样定义有利于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实事求是。这种好处体现在该定义所具有的三个特点上:其一,该定义通过强调诸如学校的使命、教育目标、物质环境、办学实践、庆祝典礼和有意义的行为等要素的作用,承认不同学校之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二,该定义显示:尽管一所高校可能形成了统一的制度,但不同团体和不同的亚文化也照样可以共存于同一学校之中。其三,该定义揭示,学校历史和传统、在外部环境下出现的变化以及学校的特性对校园文化及其亚文化能够产生影响[4]。从以上研究情况看,我国研究者将校园要么界定在纯粹的精神生活领域,要么将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都包括进去,“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5]因此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的实质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美国学者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指导行为的理论和认识理解的模式,其实质仍然是一种精神。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校园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通过学校这个系统及其运作,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这是各个大学之间形成区别的重要原因,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有别于社会其他文化的重要因素。换个角度讲,北大之区别于清华,首要的不在于物质和制度,而在于校园文化的积淀。同样,高校不能等同于社会,其识别要素也包括校园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或层级关系:
  其一,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从总体上体现了一种文化特征。
  其二,在高校这个领域,各个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其三,在每一个高校内部,不同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管理者群体)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在这个层面上,才可以说“各个学校大学生作为主体创造的校园文化,只是这个学校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并且是亚文化之一。简单地把大学生创造的校园文化视为亚文化是不成熟的。
  其四,在每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内部,又会因个体差异,产生不同的文化要素。
  因此,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或层级关系上看,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总体上呈现一种趋向,由各个不同的个体、群体向某一个目标集中,而这“某一个目标”又具有不确定性,即各个不同的高校,又有具体的“某一个目标”。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与各个具体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之间,究竟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讨论的必要性在于,校园文化在总体上呈现一种模糊性,人人都感受得到,但又不容易明確界定;而各个高校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模糊性和确定性之间紧张,或者融合(integration)程度,是我们认识校园文化的重要背景。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构或层级关系来看,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有一些紧张,融合稍显不足:
  (一)在整个高等教育界,突出精神文化意义尚不明确,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强化了物质建设,精神文化活动内容单一。
  (二)高校“人人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受到冲击”。[6]商业化、世俗化、边缘化(文化思潮多样化冲淡校园主体思想文化建设,一些学生社团组织如文学社、话剧社、电影协会等,在探索性的交流创作过程中,反映了非主流、有悖于学校主流文化建设的边缘化思想倾向;强调个性自由,忽略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性自发代替理性自觉)[7]。个别高校校园文化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总体上的要求。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乐”无场地,“玩”无器材,“学”少资料,“艺”少人才,“活动”缺组织,“网”缺制度[8]。说到校园文化艺术节,不少学校也仅仅是组织几台晚会,唱唱歌跳跳舞而已。模仿明星、追逐时尚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形式。
  (四)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和浮躁情绪,学术淡入淡出,文化基础薄弱,就业、名利等功利思想过于占据头脑。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已显得非常关键和紧迫。高校除了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和师生活动外,还应该推广和普及校园话剧这一艺术形式。笔者认为在高校开展和普及话剧艺术活动,把话剧艺术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解决上述问题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翁穗平.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J].2004.(2).
  [2]刘平娥.论校园文化的功能.卫生职业教育[J],2004,(6).
  [3]史华楠,胡敏.论校园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2000,(3).
  [4]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思想·理论·教育[J],2000,(10).
  [5]张书明.当前高校校园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J],1998,(01).
  [6]席丽敏.校园文化的现状与提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4(14),(2).
  [7]杨建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北京教育(高教版)[J],2004,(4).
  [8]许秋娟.对新形式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J],2004,(4).
  
  [作者简介]张宇斐,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今年1月12日(刘胡兰牺牲60周年纪念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 On January 12 this
当前世界进入了科技化的时代,各种新型的电子产品被不断被开发应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的电子行业的发展也随着世界发展的潮流而不断地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在
能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为四川省能源局监督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与技术服务;同时基于海量信息的积累、统计、分析、预测,为科学决策提供可参考的情报,提高决策的信息性、
涉嫌故意泄露国家宏观经济数据,使国家统计局权威发布的公信力受到极大质疑,案件关键人物自称是祸起“潜规则”。2008年至2011年,国外某通讯社多次“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
本文先从众筹融资的定义和类型出发,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众筹融资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因素,最后提出了众筹融资发展的相应策略建议.
[问题提示]rn变更劳动合同形式效力规范的“冲突”.rn[要点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劳动合同的变更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二条,用人单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迫切需要发展和创新,这已是理论界的共识。然而,从总体上看,国内理论界一方面的确有了创新的愿望,一些学者提出了研究范式转换这一关键性命题;但另一方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