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危机效应分析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s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践表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往往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比危机国家与我国的现状,指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在我国产生危机效应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国际短期资本 危机效应
  
  一、短期资本流动在危机过程中的效应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下的国际资本流出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1994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的亚洲危机,2001年阿根廷危机等等。研究已经证明,这些危机国家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经济高速发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资本市场不断膨胀——经济泡沫剧增——投资风险扩大——国际资本大量外逃——资金突然短缺——危机爆发。虽然,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不恰当的经济政策,但是,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在危机爆发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究竟有怎样的效应呢?这种效应又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呢?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墨西哥、泰国和阿根廷三个国家在危机发生前的一些情况:
  1.汇率制度
  墨西哥和泰国当时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阿根廷也采用了僵硬的货币局制度,这些制度在采用初期均发挥了令人满意的作用:稳定了成本,吸引了投资,控制了通货膨胀,总体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当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强劲,美元趋于升值以后,三国政府均未采取调整汇率平价的措施,致使本国货币随美元升值,造成币值高估。
  2.出口贸易
  三个国家均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出口贸易发展迅速,经常账户出现顺差。但是,三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品,在其成本比较低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当与其相类似的周边国家(如新加坡和巴西等)同样利用自己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与其竞争时,其出口量就大打折扣,再加之本币随美元升值,其他国家货币相对贬值,造成出口产品失去竞争力,经常账户开始逆差。
  3.财政政策
  墨西哥在改革初期加入GATT,降低关税和减少使用进口许可证制度,后来本币相对升值后进口需求大增,经常账户恶化;同时政府拍卖国有企业,以临时解决财政困难;泰国政府鼓励人们通过泰国国际银行向国际资本市场借债或放贷,这些活动的利润可以减税,这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数量减少,而政府短期债务却大量增加。阿根廷同样将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私有化改革;并且国内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政局动荡,各界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公务员队伍庞大(占全国人口的5.6%),仅国会就雇佣了1万人之多。这些均造成了阿根廷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4.外债管理
  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逆差,利用本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表面现象,大量吸引外资,却不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和控制,导致流入的外资多为短期资本,而且偿还期非常集中。同时,由于对外资的使用缺乏严格限制,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业、证券业等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经济泡沫越来越大,资本的投机性越来越强。
  以上可见,对这些危机国家来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危机效应得以实现的“特定的条件”正是这些不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包括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僵硬的汇率制度、不适当的财政政策、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政府监管不力等,使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变得规模巨大、投机性增强、可控性减弱,危机效应得以显现。
  
  二、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危机效应
  
  那么,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满足”了危机效应需要的“特定条件”呢?下面,我们将我国的情况和这些危机国家作一下对比:
  1.相似点
  经济均为高速发展,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呈现出顺差;但出口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比重较低。外债规模绝对数同样较大,外债中短期债务比重高,并且长期资本现在也并不保险,因为长期资本也会转化成短期资本;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已超过五成,并将可能继续加大乃至完全开放;外汇储备都比较高,我国储备量位居世界第一;汇率制度虽发生了改革,但汇率水平仍相对稳定,市场化水平不高,与固定汇率有一定的类似。
  2.不同点
  (1)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完善,国家通过一些措施引导外资投向我们真正需要的领域,高科技产业正在崛起,出口品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多。(2)我国有大量的国内剩余资本(如巨额居民储蓄),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对外投资,我们都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并且,IMF2006年4月份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已列出我国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净输出国。(3)我国现阶段对资本市场管制仍比较严格,对国际资本在这方面投资的管理尤为突出,实行的QFII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资本的过量流动。(4)财政方面虽然有赤字,但我国的赤字原因与这三国是不同的:主要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增大社会保障力度和大量的转移支付等支出较大。(5)我国外债/GDP比重较低,约10%左右;并且外债增长率远不如外汇储备增长率高。
  由此可见,一方面,我国现在的情况对短期资本流动危机效应的出现有很多刺激因素,比如,中短期债务比重高;外资投资方向监控不够严格等。另一方面,我国的现行制度中,有很多是合理的、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良好,经常账户顺差控制日趋合理;正在加快汇率制度改革,主动、渐进地实现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监管水平也逐步提高。再者,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顺序是合理的;从短期外债结构看,贸易信贷的增长是短期外债占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我国短期外债大多具有真实贸易背景,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局面。另外,我们加强了外债预警系统建设,积极防范外汇风险。这一切表明,短期资本流动的危机效应暂时可以得到控制,但由于我国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爆发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仍要谨慎,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我国预防短期资本流动危机效应出现的措施
  
  1.宏观经济方面
  首先,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既要注意对外贸易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避免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又要继续落实并长期坚持内需主导战略,减少经济对外暴露;并且要继续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公众和投资者坚定的信心。其次,要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反映,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今后应进一步扩展外汇资金运用方式,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同时还应针对外汇储备自身的特点,继续创造外汇储备发挥作用的条件,使外汇储备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而不至成为危机隐患。
  2.汇率制度方面
  要进一步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继续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现阶段,要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度,现在压力大不能说明人民币价值大,不应盲目受到外界影响,应坚持自主性原则,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和小幅升值并存的现状。长期应以实行浮动汇率作为目标,选择适宜时机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主动实行浮动汇率可以将汇率风险消化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贬值或者升值压力的积累而引发货币危机。
  3.外债管理方面
  首先要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和结构。既要合理控制外债增速,与实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又要保证短期债务中有贸易背景的债务的真实性,并做到长期债务到期日分散化,以防止长短期资本的过度自由转化。其次要严格监督和引导外债投向。虽然我国将要逐渐放开资本帐户,但应针对我国的现状对其中的某些项目在现阶段加强管理,防止国际资本进入房地产和证券这些获利高、易产生经济泡沫的市场。
  4.加强对国际短期资金的管理
  首先可以采取多种配套措施限制短期资本流动。可采用税收措施,也可采用无补偿准备金制度、资金在境内最短停留时间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制度等限制措施。其次,可以通过完善信息纰漏制度来增加市场透明度,向公众和投资者提供正确、及时的信息,使其适应市场变化,以至在危机信号出现时,作出理性的反应,降低“羊群效应”的作用。最后,我们可以借助国际力量,即加强国际合作。如:加强亚洲国家和地区间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支持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保证国际金融秩序的健康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乡村旅游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的现状,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在资金投入、规划引导、产品内涵、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进一步 发展 乡村旅游 策略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