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靶向机器人技术辅助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节疗法精准治疗伴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精神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个体化靶向机器人技术辅助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节疗法(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SAINT)对抑郁症自杀观念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脑网络机制。

方法

本研究为小样本的开放标签研究,纳入了15例伴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采用SAINT联合SNRIs治疗。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个性化定位每例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与膝下前扣带回(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sgACC)功能连接最负相关处为刺激靶点,在90%的静息运动阈值下每天进行10次间断性θ波刺激治疗(每次1 800个脉冲,间隔50 min),连续治疗5 d(共计90 000个脉冲)。分别在基线、治疗5 d后、治疗后第15天及治疗后第30天,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Chinese Version,BSI-CV)、HAMD17、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评定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评估对自杀观念、抑郁症状的疗效;利用REST软件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各脑区脑网络功能连接度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或配对Wilcoxon检验对各时点量表得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治疗5 d后,BSI-CV得分显著下降(F=38.77,P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髓外硬膜下毛细血管瘤(CAPH)和3例髓外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CAVH)的临床病理与MRI资料,以探讨脊椎髓外硬膜下血管临床病理及MR特点。8例髓外硬膜下血管瘤位于脊椎胸段4例,腰段2例,颈胸段、腰骶段各1例。瘤体呈结节状,5例边缘光整,3例边缘分叶。CAPH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及显著强化为主,镜下为均质的毛细血管样血管结节;CAVH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混杂极低信号及异质性强化为主,镜下可见出血及血栓。5例可见瘤周血管征,其中CAVH1例,C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属于高度恶性的深部软组织肿瘤,位于头颈部罕见。本文报道了颈椎后方原发性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侵及延髓1例。患者男,33岁,发作性头痛4年,影像学检查显示溶骨性破坏以及穿孔样生长的侵袭性病灶,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类似于血管瘤。最终免疫组化结合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鼻咽部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男,58岁,鼻咽右侧壁实性分叶状肿块,向内突入鼻咽腔,向外突入咽旁间隙,边界清楚,CT呈均匀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内见条状低信号,增强后中等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病理诊断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近年来,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PCD)的能谱CT技术日渐成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PCD-CT较传统CT具有能量和物质识别优势,且能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和扫描剂量。因此,笔者重点对PCD-CT在人体各系统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PCD-CT的临床发展提供参考,并对可能的应用情景进行阐述和探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较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手术成功率低、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前全面评估病变特征,对手术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是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能够提供血管走行、斑块形态和特征、钙化信息等,有助于预测高危病变及识别病变特征,进而制定血运重建策略和预测手术成功率等。笔者就CCTA在CTO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提高对CCTA评价CTO的认识和应用。
使用胸部低剂量CT扫描(LDCT)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可以降低肺癌的死亡率,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风险,包括辐射暴露的增加,对惰性肿瘤的过度诊断,以及假阳性结果。如何使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对LDCT的推广至关重要。在当前老龄化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医疗保健的一大负担。胸部LDCT在肺癌筛查之外还可以对一些常见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筛查和诊断。本文介绍了胸部LDCT肺癌筛查对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脂肪肝、骨质疏松、肺外恶性肿瘤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检出价值。
期刊
期刊
作为一种狭义的概念,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那么在医学领域中开展的心理治疗工作应在精神医学的框架下进行,需要具有诊断基础、循证基础、指南推荐、客观评估和操作性强等特点。同时,心理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整合趋势,本文提出精神医学框架下基于症状的心理治疗决策的构想,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为例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效果和规范性,符合精神医学框架下的心理治疗的要求,以期启发专业读者对心理治疗决策进行更多思考和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健康和社会危害,接种疫苗是当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有效的方法。精神障碍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但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是否应接种疫苗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重要问题。为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本文从精神障碍患者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法律和伦理问题等方面提供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