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解在生活里的历史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ang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够与北京、苏州、西安、杭州等同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古船、石碑、石塔、陶瓷遗址和伊斯兰教圣墓,共同见证了千年海港的繁华往昔;清净寺、关岳庙、开元寺、天后宫等仍在书写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历史;东西塔、安平桥、洛阳桥和崇武古城墙所代表的中国石构建筑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珍贵文物散落在古城的四面八方,同频繁的宗教活动、宗族庆典一道,构成了泉州人成长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充满温情地亲近,与之一同生活,而非又敬又畏地把它供奉起来,这是泉州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或许基于同样的心理,泉州人无比注重宗族传统、眷念家乡,却又并不安土重迁,反而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
  历史无需供奉
  3岁的阿宝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跟着奶奶去开元寺,用买来的小麦粒喂鸽子。开元寺的鸽子很多,只只膘肥体壮,羽毛鲜亮,而且不怕人,常在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驻足、觅食。广场两侧有十座佛塔,全部用花岗岩垒叠而成,外围是两排有数百年历史、垂着长长气根的大榕树。无论天气多热,这里都很凉爽,这也是附近居民喜欢来此散步的原因之一。向南可以望见巍峨的镇国塔,它与开元寺西侧的仁寿塔共同构成了泉州市的地标。泉州人有一句教育子孙的俗语:“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其中“东西塔”指的就是镇国塔和仁寿塔。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名僧辈出,宝物众多,如唐代的甘露戒坛、五代僧人书写的大藏经、宋代的宝箧印经式石塔、仁寿塔上的男性观音和猴行者浮雕,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宝贵文物,有些为世上仅存。而在泉州人眼中,开元寺像公园一样,是个休闲、散心的好去处,一天可能去上好几趟,一些家务琐事如孩子升学、家人病痛,也要跑到这里跟法师们说唠说唠。这座古朴的寺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情形在泉州十分常见,无论是行走在承天寺、天后宫这些千年古刹里,还是攀爬在清源山上、流连于闽台缘博物馆中,总感觉本地人比游客还多。人们彼此打着招呼,仿佛是在巷口相遇一般。
  与此相映照的是,泉州人在修建文物的时候似乎不喜欢采取“隔离”的办法。在千年古寺里,不会有铁栅栏挡在人与文物中间,不会有“请勿触摸”的牌子,你大可去摩挲塔上的浮雕、拥抱宋元年间的柱子,或者坐在数百年菩提树的根茎上,回味六祖慧能的偈子……2001年,城南的天后路在拓宽时发现了南宋时期德济门的遗址,泉州人把它原地保存,如今成了孩子们每天傍晚踢球玩乐的地方。
  对泉州人来说,历史似乎并不需要用敬畏之心供奉起来,就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好了。这也可以解释泉州诸多建筑的混搭风格,比如开元寺,殿前殿后有许多印度教的遗物,可能是古时某次修复寺庙(泉州历史上曾有8.0级大地震),发现缺少材料了,有人便提议把同样坍塌了的湿婆神庙拆了搬过来,物尽其用:还能成双成对的柱子立在大殿后面的回廊上,有图案的搁在中间,显得美观些;这门楣石还能用,安在大雄宝殿顶上;至于那些有狮身人面像的石头,方方正正的,就拿到前面筑坛吧……
  带着传统搬家
  2012年清明节前夕,52岁的泉州人康清和带着9个族人,开着两台车,前往湖南长沙县,寻找本族的一个分支。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一个叫康振华的年轻人从泉州迁出,辗转到湖南长沙县跳马乡落脚,在此经商,并娶了一个福建老乡的女儿为妻。按照族谱记载,康振华是康氏第十世,离开泉州后曾三度回乡。这一次,作为康氏第十八世传人的康清和,想去湖南看看这支遥远的派系生活得怎么样了——“向上是寻祖,向下也是寻祖。”康清和在长沙顺利找到了康姓人家,如今这个支系已经有2000余人。大家在字辈歌诀里找到了彼此的位置,确定了适当的称谓,清明节当天,一起祭扫了康振华的坟墓。
  史料记载,泉州人大半是中原移民的后裔。自晋朝永嘉之乱起,“士大夫多携家避难”,数次迁入福建,并经闽江进入闽南地区。然而,福建山多地少,泉州的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人们于是沿着海岸线继续迁徙,走向潮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乃至更远的南洋。跟随这些漂泊脚步的,是记载着祖先故地、支系成员及重大活动的族谱。如今,泉州是我国四大侨乡之一,族人遍布东南亚、北美、澳洲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每年都有不少华侨和港台同胞回乡寻祖,泉州人也时常到河南、山西一带寻根。
  泉州寺庙多,宗祠更多,往往一条街附近便有好几家。吴氏大宗祠位于百源路附近,红墙黛瓦、檐角高翘,如同一座颇有来头的古寺。宗祠里悬挂着许多牌匾,最醒目的是大殿正上方的“状元宰相”匾——这里原是明朝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吴龙征曾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把府第命名为“东观西台”,殿前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清光绪年间,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把它捐了出来,改建成宗祠,改建工作还没完成,族中子弟便有人高中状元,全族人额手称庆。
  大殿右侧的墙上,密密麻麻刻写着吴氏家族的谱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如今长期旅居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杰出者还配有雕像。1999年,吴姓人打算再次修复宗祠,这些分散在海内外的族人于是又聚到了一起,出谋划策,踊跃捐款。看着那些古朴的牌匾和西装革履的华侨雕像,心中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一些相隔千里、不曾谋面的人,可以凭借一本古朴的族谱找到彼此,重系血缘。
  泉州许多人家的门楣上贴的不是“招财进宝”,而是用石头刻着“陇西衍派”、“范阳衍派”、“彭城衍派”等字样。所谓“衍派”,是指某一姓氏的发源,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还能透过这些“衍派”,推测出一户人家姓什么,比如“陇西衍派”通常姓李,“彭城衍派”通常姓刘。
  泉州人从古至今在不停迁徙,然而他们并未就此失散,也没有忘却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有宗祠,有族谱,这些都记载着他们根在何处。泉州人谈不上安土重迁,但是对于这种“可以带走的传统”,他们始终坚持,不曾断绝。
  寻常街巷的不寻常气质   泉州城不大,但基本保留了古城的原始风貌,有太多东西值得慢慢消磨时光。在泉州,最有意思的事情便是在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里漫无目的地行走,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
  穿过与泉州七中隔水相望的横街,便来到了青龙古地——泉州的许多寺庙以“古地”命名——这是青龙巷的入口。巷以庙名,庙里供奉的是保生大帝,闽南和台湾省普遍崇拜的一个北宋神医。弯弯曲曲的巷子两旁有许多红砖瓦房,在闽南话里有个专有名词——“红砖仔厝”。这些老房子,有的是昔日的“泉州市城区木偶剧团”,有的是基督教堂,有的是清代举人的故宅,有的除了砖石交错的结构,还有用牡蛎壳砌成的墙体。巷子末尾,一座两层高的回廊式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外墙有红色的砖雕,窗户却是西式窗棂,楼顶用南洋特有的青草色陶瓷柱做围栏,一楼的大门和二楼的阳台则是中西合璧,用本地的红砖和花岗岩柱子砌出了小洋楼的风格。这是旅菲华侨李妙森的故居。整座宅子古而不旧,颜色靓丽,大门左侧墙上的瓷砖赋予它浓郁的异域情调,每块瓷砖都有一个象头人身像,背靠一个蓝色的椭圆形大门,头戴金箍,斜披红色的袈裟,穿着金黄色的裤子;有四只手,其中三只拿着不知名的法器,长长的鼻子卷着一颗珠宝;双脚赤裸,右脚向内高高地抬起,脚下一只黑色的老鼠正在仰头看他,好像正是这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老鼠吓了他一跳。
  出青龙巷右拐,是直通晋江富美码头的水巷尾街道,码头附近有始建于明代的泉郡富美宫。整条街道与内河并行不悖,据说原是商人进入泉州的必经之路,整天人山人海,如今道旁全是菜店、肉铺,只剩下一个驿站遗址,北边不远还有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在水巷尾与聚宝街的交汇处,有一家“文啊小吃店”,其中的鸡卷、水丸汤滋味鲜美,颇受附近居民好评。
  提起泉州,人们容易首先想到开元寺、清源山,要么就是中山路、涂门街。比如易中天就对清源山推崇备至,因为这里除了冠绝全国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弘一法师舍利塔,还有自唐朝以来的300多方石刻,是了解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他说:“走在清源山林木森森、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就像走在一本线装的历史书里。在那个满山都是泉眼的年代,有人曾不无夸张地说,只要用拐杖往地上一戳,就会有泉水冒出来。我则相信,如果哪天有一块石头从清源山滚下来,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宋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
  我倒觉得,清源山、开元寺、中山路等固然厚重,但名山名寺各地皆有,见多了便不以为奇,泉州真正的妙处恰恰是在寻常街巷中。选一条街巷住下,慢慢走一圈,会发现泉州的精华,这条街巷里全都有,一样有特色小吃,一样有各式寺院,一样有喜欢南音的老人家。开元寺斜对面有一条叫做旧馆驿的巷子,古时泉州驿站曾设在这里,明朝天启年间才迁到城外。巷子不过几百米长,很幽静,两旁大多是用红砖和花岗岩砌成的红房子,古色古香。巷口是一间书店,巷尾是汪氏宗祠,此外还有水陆寺、南外宗正司、明代染织房等众多文物,以及明朝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清朝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进士杨滨海、状元吴鲁等人的故居。或许正是这种相对均匀的分布,使得泉州人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如同对待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又亲近异常。
其他文献
摘要: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科融合。基于自然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对所学知识内容形成更好的体系结构,意识到学科-知识-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然科学;学科融合;校本课程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11-0071-02  中图分类号:G632.
在人类的历史上,河流往往是文明和文化的孕育之地,但东南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每条河流每片水泽里都住着神灵,从14世纪艾尤塔雅王朝时代开始,水上市场就鲜活地盛开在泰国市井中。这里是最热闹的生活现场,也更像一个可以乘着独木舟漫游的天堂。    漫游时间的遗址    在湄公河流域,水上市场可以说是一片时间的遗址。曼谷以南80公里处,有一个丹能沙都阿水上市场。这座市场建于1866年,也就是现任泰国国王的曾祖父
摘要: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目标指向,而初中化学深度学习则是学生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现实路径。文章以《认识两种抗酸胃药》为例,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设计模型,提出如下策略:学习目标要深层,体现出前瞻性、整合性、发展性,实现素养化;学习情境要深远,体现出真实性、连贯性、体验性,实现迁移化;学习活动要深究,体现出挑战性、实践性、多样性,实现结构化;学习评价要深刻
何谓中国南北分界线?  窃以为,去一趟秦岭自会明白。  关于这条分界线,地理学界有位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模模糊糊,但又清清楚楚。模模糊糊,是指南北分界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区域,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有固定的植物组成、气候特征,它像一个过渡带,里面有着自成一体的精彩世界。  初识南北分界线  1997年夏天,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我第一次进入秦岭,登上了主峰太白山。我发现秦岭的北坡与南坡在植被分布上有一些
在老旭甸的这些日子,我已经爱上了这里淳朴的孩子们,也很高兴能给他们带来一个放满新书的图书室,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对我而言,则得到了一个远离喧嚣浮躁的机会,体验到了一段淳朴踏实、净化心灵的生活。  顶着漫天绚丽的晚霞,绕着蜿蜒的碎石子路,我们在大山深处颠簸前行。山路的一边是山谷,远处彩云之间有绵延不绝的山峦。山路又转了一个弯,我们惊喜地看见了传说中的‘化石村’。小村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一个个石屋依
这里深谙舒适与享乐之道,正像一位作家所形容的:“她神秘而狂野,是摄影师的乐园;她是你心中所愿,经得起任何诠释;她具备所有的面貌,从不枯燥无聊。”    肯尼亚历来被称为“富人的度假乐园”。20世纪初,“到肯尼亚去”已是欧美上流社会最愿意谈论的话题之一,每年都有大批西方绅士淑女坐着轮船,再转乘冒着浓烟的火车,受尽颠簸之苦进入东非大陆。无论是真有冒险天性还是喜欢附庸风雅,总之这会是一趟值得大大炫耀的旅
摘要:以“化学反应与能量”为例,建构完整的体系能量调控的模型,并向学生渗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建构模型;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6-007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6.019  
济州三日,喝喝咖啡,逛逛博物馆,在海边看海女们一身赶海好本领,尝尝鲍鱼粥、黑猪肉,秋日阳光和煦,海风吹得银色的茅草起起伏伏,每天优哉游哉。    从北京出发仅需要两个小时的飞行,就可以抵达济州岛。飞机降落在济州岛飞机场时,迎面吹来清新的海风,天空蔚蓝如同水洗。车穿行过小城,那种小岛生活的感觉就显现了出来,没有高楼大厦,路上也没有熙熙攘攘的车流。街道两旁的建筑看起来都温馨而精致,看得出生活的闲适。再
摘要:目前高中化学教材新授课时以模块开展教学,元素化合物基本化学性质在必修教材中学习,从物质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物质反应原理等内容在选修教材中学习。“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化学学科基本的逻辑思维素养,文章就“以铁为主,以铜为辅”这两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整合式復习为例来谈如何用整合式复习让学生在高三复习课上能温故而知新,如何利用高三复习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有趣的是,没有什么比居住在异国他乡更能让你感受到自己的国别身份了。过去20年里,“美国人”就是我的性格身份标签,人们就这样认识我,把我和他们区分开来。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调侃:人生有三件事是做不成的。其一,打官司赢了电信公司;其二,侍者还没准备看见你的时候,你就引起他的注意;其三,重返故里。可是,如今,我已在静静地,甚至是带着点去冒险的勇气,重新审视上述第三点了。  那年5月,我在客居英格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