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让初中学生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重视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布置多样的作业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和谐
教育家凯洛夫曾说:“谁能让孩子的求知兴趣保持稳定和持久,谁就能教育孩子成才。”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让初中学生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求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如在讲八年级数学梯形的性质时,我采用直观演示,大胆猜想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经过剪裁得到梯形,这种直观的低起点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学生都涌跃参与,学生兴趣盎然,而且为探究如何添加梯形的辅助线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也使他们领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
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学习中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可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棍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棍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棍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促使学生探索,将思维引向深层。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学生情感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硬纸板自制两个半径不等的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便很快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好奇与求知欲,并使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只有教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倾于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尤其是对后进生,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七、布置多样的作业,激励学生积极性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布置。如:每天的第一样作业是复习,最后一项作业是预习,并且把具体的页数写清楚,并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加强学生看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可采用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和谐
教育家凯洛夫曾说:“谁能让孩子的求知兴趣保持稳定和持久,谁就能教育孩子成才。”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让初中学生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求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运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如在讲八年级数学梯形的性质时,我采用直观演示,大胆猜想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经过剪裁得到梯形,这种直观的低起点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学生都涌跃参与,学生兴趣盎然,而且为探究如何添加梯形的辅助线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也使他们领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
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学习中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可以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棍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棍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棍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既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促使学生探索,将思维引向深层。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学生情感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硬纸板自制两个半径不等的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便很快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好奇与求知欲,并使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只有教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倾于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尤其是对后进生,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并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七、布置多样的作业,激励学生积极性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布置。如:每天的第一样作业是复习,最后一项作业是预习,并且把具体的页数写清楚,并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加强学生看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可采用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