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疫情下国际合作看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443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途径,有效的全球治理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承担起牵头与协调的责任,要求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国家间的充分协商和积极务实的合作,要求相关国家在合作中抵制国内政治的干扰。
其他文献
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及历史等因素使该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上面临诸多困境。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的民族政策,以服务于国家建构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同时,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也受到该国认同政治的强烈影响,执政集团与多民族社会的政治互动让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反对党势力和宗教因素对政策演变的影响也越发显著。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通过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和缩小族际发展差距促进了国族身份的塑造,却又在认同政治的作用下导致族群界限固化,束缚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殖民地国家需要在尊重社会多样性的
现代分离运动产生原因有多方面,从分离理论的视角看,分离型政党的政治动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起源上讲,苏格兰民族党是一个分离型政党,它使用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话语,持续动员民众支持分离。这些话语含有"民族"与"民主"的合法性,用其描述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多维差异,能够让民众相信分离的合理性。当分离获得部分民众支持后,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回应。然而,英国政府如采取顺应措施,则助推了分离,如采取压制措施,则刺激民族情绪反弹,也推进了分离。目前,苏格兰分离态势已经形成,英国"脱欧"所引发的苏格兰的二次独立公
随着美国国内对美国的自由霸权战略的日益不满,一种名为"克制战略"的战略主张日益受到美国精英和社会的重视。"克制战略"的主张者将其历史渊源追溯至华盛顿及亚当斯,指出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纰漏,并将减少美国的军事盟友与海外军事部署和削减军事预算作为其核心政策主张。虽然许多研究者将"克制战略"与"美国衰落论"联系,但克制战略的主张者更支持一种对美国国家力量的乐观主义,这也使得其对华政策主张更为平和和理性。"克制战略"在美国未来的大战略中的影响有其现实基础,它对于国家安全战略
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从《山海经》对日本的记述开始,中国对日本的关注和观察,已经持续数千年时间。而更为严格意义上的日本研究,从《日本国考略》起算,迄今也有近500年时间。自那时以来,中国的日本研究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各自呈现出什么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存在哪些问题?中国未来的日本研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议题?对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李尧星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初晓波教授。初教授主要研究东北亚政治与外交、危机管理、对外观念变迁,著有《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
国际海缆是国家间信息与技术流通的支柱性基础设施,全球数字互联需求的上升催生了国际海缆的新建热潮,中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海缆产业机遇期。与此同时,新建海缆项目因其信息通信设施的特殊敏感性,频频与登陆地的国家安全判断错综交织,已经导致且或将引发更多的国家间摩擦。近年来,中国企业为此频频陷于被动。关于国际海缆的基本技术、法律知识和发展史表明,在铺设国际海缆过程中,因安全原因,国际海缆的的所有权、施工方被过度关注,但国家登陆权审批规制和海缆路线布局的多样化更需要重视。国际海缆建设不仅是企业技术领域内的问题,更是一个
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对中国的政策立场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相同性在于,欧盟三大机构都认为中欧经贸合作是最优先的政策考虑,且都对中国人权状况表示关切并呼吁成员国在中国政策上保持一致;差异性表现在三大机构在对中国政策侧重点和务实程度方面存在不同,欧洲议会对中国人权问题多持批评态度,欧盟理事会更加关注外交安全事宜,欧盟委员会更注重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政策立场的务实程度最高,欧盟委员会次之,欧洲议会最低。欧盟三大机构的性质即职能、决策程序的不同是导致它们政策立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实
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在国际学界中颇具代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其战略需求,拉美政治研究在美国兴起。在冷战背景下,由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与现实政治发展密切联系。美国拉美政治研究的发展表明,其核心争论在于普遍主义范式与相对主义范式的平衡,即拉美国家应追随和复制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还是应打破"依附论"观点下的中心外围结构保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冷战结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实政治发展表明单一范式效度的有限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拉美政治研究主要回答如何处理拉美地区与世界的关系,呈现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对台湾军事援助项目的评估,重新审议美国对台军援的目标、台军性质及防御台湾所需的军援水平等重要问题。评估结果认为,美国对台的军事援助规模远超美国对台政治目标所需要的程度,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必须加以调整。该建议导致1967年之后美国大幅削减对台的军事援助规模,并为1971年之后美国对台军事援助从无偿援助逐渐向军事销售的转变铺平道路。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的调整不仅出于减轻经济负担、优化军事援助资源使用的考量,还希望通过这一调整来消除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和美国对台政治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全球治理和中国全球利益的扩展,太平洋岛国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那么,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目前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前景如何?国外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对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岛国研究分会副会长陈晓晨。陈晓晨还兼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研究领域包括全球治理与太平洋岛国研究,主持多个国家部委与太平洋岛国相关的课
此次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共安全危机。这不仅是因为疫情前所未有地传遍了世界五大洲,也是因为在疫情应对中世界各国间出现的相互指责、冲突乃至对抗,虽然其中也不乏合作与团结。在这次大灾难中,数十万人骤然离世,无数家庭瞬间破碎,各国经济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