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润格及其他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您好!今天想请您谈谈无偿索字的问题。相信一定也有人向您要字吧?
  ◎嗯,是的。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位书法家以至普通的书法爱好者,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嗯。那您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会怎样处理呢?
  ◎这,比较复杂。
  ○怎么讲?
  ◎因为索字的人千差万别,动机也不一样。
  ○这样啊,那,能不能请具体地谈一下?
  ◎怎么谈?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哈,开玩笑。不过也不完全是玩笑。
  先说最理想的情形吧。有一种人,你会绞尽脑汁要为他或她做点儿事情,这种人肯定不会很多,你在乎得不行,如果他或她找你要字,你恨不得写出你的《兰亭序》屁颠屁颠给人家送过去。
  ○哈,对对对!完全理解!
  ◎是吧。
  ○正如您说的,这种人不会很多。那么这种理想的情形自然也很少喽。
  ◎是啊是啊。还有一种人,这种人也不会很多,但很有杀伤力,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忒拿自己当回事儿,相对的,就忒拿咱不当回事儿。他们如此这般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有钱有权有水平有姿色,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所谓的各种“有”都是相对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觉得自己“有”。况且,他们忽略了一点:他们自以为是的钱权水平姿色,跟咱没一毛钱关系。他们要你的字,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要你的字是瞧得起你的劲儿,而且有的还有具体指示,诸如“哪天给我写一幅《道德经》吧”等。
  ○这种人我不陌生,呵呵。您拿他们有什么办法呢?
  ◎对付这种人,要看心情。心情不错,那必须给足他们面子,满口应承,对对对是是是好好好,配合他们把戏演好,看着他们被糊弄得志得意满,也挺好玩的。要是觉得不爽,那就不必理会他们的心情喽,尽管不屑漠视、视而不见、不以为然明显地敷衍——你猜他们会不会很尴尬失落没有成就感?当然,不管哪种心情,都是逢场作戏,完事儿就拉倒,你懂的。
  ○哈,有意思。
  ◎嗨,理解万岁哇!
  ○那,还有呢?
  ◎还有,就介乎二者之间罗,程度有别。感情有厚薄,关系有远近,事实如此。人心隔肚皮,其实我们很难真正搞清楚索字的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咱也没那工夫琢磨这些,但,起码表面上得有礼貌吧?有些本来关系不错的朋友,开口要字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让你感觉到他们的不郑重甚至随便,总之让你感觉他们对你的艺术或者说劳动缺乏起码的尊重。——“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情况怎么处理,就看具体情况了。
  ○怎么说?
  ◎毕竟是朋友嘛,难得糊涂。不过之后有机会甚至当时,我会把我的“不舒服”让他知道。
  ○刚刚我们说的,应该都没涉及润笔吧。
  ◎是的。正因为没涉及钱,所以,谈的是感情。
  ○那么,关于给付润笔您是怎么看的?
  ◎这,也挺复杂。
  ○哦?
  ◎一般谈到润笔,都会讲到尊重艺术劳动,会把书法作品和商店的商品、工厂的产品作类比,这样虽然不无道理,但还不够全面。较真儿地说,你与老板不是陌生人的话,人家可能会请您喝饮料,当然不会收钱;你偶尔用到工厂的产品或材料,小小不言的东西人家也可能直接送给你(免费或打折的程度还是得看“感情”)。当然,这样有些抬杠的意思了。我只是说,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想一刀切是办不到的。比如大家熟悉的那个很无聊的问题——母亲和媳妇都掉水里你先救誰——这根本是一个有问题的问题:母亲、媳妇、“我”以及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都抛开了,问题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确实。
  ◎正如我们可能有机会无偿饮用商店的饮料、无偿取用工厂的材料产品,我们有时也会把自己的作品(也是产品、商品)无偿地送给朋友,而这种“无偿”其实不是真正的“无偿”,之所以不谈钱,是因为有感情。只是,“不谈钱”的钱是万八千还是块八角会很具体,这就无需解释了。
  ○那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有润格,未必到处都用,否则就教条了。我们讲“学雷锋做好事”、讲奉献,其实做好事作奉献方式多多,扶老奶奶过马路是做好事,义务劳动是奉献,我们捐赠作品也是做好事、作奉献。我们用礼物表达祝愿和谢意,烟酒糖茶是礼物,我们自己的书法也是礼物。
  ○有机会得到您的礼物的朋友多吗?
  ◎不少。不过,我对自己拿出去的字是很谨慎的。我认为作品是作者的形象,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久或很久以后在其他场合看到自己的字,尽管很可能不够满意,但它起码要能基本上代表当时的水准,才不至于脸红。有一种说法,叫“群众鼓掌,专家点头”,“群众”和“专家”再具体些,可以对应“外行”和“内行”,就我而言,更在乎后者。尽管自己水平有限,但毕竟是以“书法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而外行负责的是“喜欢不喜欢”,内行负责的是“对不对好不好”——喜欢不喜欢是他们的事儿,对不对好不好是我的事儿。
  ○嗯,这样看来,在作品的质和量上还是要费一些脑筋的。
  ◎可不是嘛。由于对质的看重,量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不是处女座,但性格上确有不少处女座的特征,尽管知道自己的分量,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完美。有时候为了拿出满意的作品,耽搁的时间久了一些,还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很无奈,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人讲,“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其实说的是时间的问题——“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确,时间是公平的。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同时又有很多事情做得了,但能做和做是两码事。毕竟时间有限,需要善加珍惜,好钢用到刀刃上。
  为了较好的处理作品的质和量的矛盾,我一般用两种方式:一是写自己拿手的内容,二是临帖。自己拿手的内容,往往写过无数遍,说千锤百炼也不过分,功夫在平日下足了,成功率就比较高,作品质量就相对容易得到保证。临帖,即便多花些时间,也是值得的,亦学亦用,一举两得。至于对幅制、规格、书体、风格、文字内容有具体要求的,除非万不得已(如匾额),我会尽量说服他们做出“让步”,让实际操作接近上述两种方式。
  ○有道理。那关于润格,您还有哪些见解?
  ◎润格本身确实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有人根据自己作品的拍卖纪录(假设是真实的)来定润格,这是没道理的——很显然,不是每件作品都能达到拍卖作品的水平的。也有人想当然地把价格定得太高,有价无市就在意料之中了。我认为合适的价位应该综合考虑市场行情以及作者正常发挥的水准来制定,这样既不至于让润格流于一纸空文,操作上又能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这都是针对现在的艺术市场现状来考虑的,假以时日,艺术市场规范成熟了,这些问题就用不着艺术家亲自考虑了,其实这些是画廊、经纪人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嗯,谢谢您的解答。关于书法,还有许多问题,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请教您。
  ◎谢谢您提出这么多我乐意回答的问题,辛苦啦!
  (魏春雷,1975年11月生,辽宁兴城人。毕业于锦州市第二师范学校、辽宁大学,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高级研修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学术理论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现为专栏撰稿人、艺术评论人。)
其他文献
“澡雪”,语出《庄子·知北游》的“澡雪而精神”,喻以雪洗身,清净神志。我青年时期以此做字号期许,要时时锻身湅心,端正品德,也要坚定于文艺载道的志向。  我自幼受双亲影响喜好笔墨与绘画,国、高中时期持续学习文学与造型艺术。大学就读辅大中文系时,除修习国学、古典文学、诸子思想、现代新文艺等,亦涉及中西艺术史及造型概论。同时勤研楷书,初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玄秘塔奠基。旁听美术系课程,选修西洋艺术
期刊
画家张晓刚  张晓刚,生于1963年,河北保定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保定画院油画工作室副主任。自幼学习美术,1983年就业于保定市图书馆,1987年参加在保定莲池昆阆举办的“野草七人画展”。1988年参加河北省青年油画作品展,作品《青苹果》获二等奖。1989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著有《田野风声》《大红门》《野草》等中长篇小说,其中《滚地雷》《荡妇》《秦尚义》《李振奇》《陷阱》曾先后在《荷花淀》上
期刊
印人岳维信,八零后,尤擅元朱文,性温和,讷于言。但说到治印,几乎成了他与众人情感交流最真实有效的媒介。其在篆刻方面的创作精力无疑是让人惊叹的,从维信的印文中不难看出他对古典艺术的青睐,以刀代笔、直抒胸意,是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年少时,维信曾迷恋于明清文人印的清雅随意、逸笔草草,直至被近人王福厂的朱文印所震撼,才真正悟解了“线”的极致感与精神,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观。其间越来越明确的是,特質的倾
期刊
书法家汪俊生  汪俊生,九华山人,祖籍桐城,己酉年生于皖南陵。弱冠之年上九华山,初涉佛门,借佛国方寸之地以栖身,每有闲暇之余便操幼时之学,与笔墨为伴,碑帖为邻。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书法作品曾参加笔墨耕耘八人书画联展,建党8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韩文化交流展,安徽省沿江四市展,皖南七市书法篆刻精品展,清华大学刘怀勇书画工作室优秀作品展,普陀山、九华山佛教名山书法联展
期刊
林靖凯,1987年生,台湾台中人。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中兴大学中文系硕士。自幼学书,喜唐宋人书迹。曾多次获台湾地区公私机构书法奖项。  近有青年书家问静斋作书《何以传统如是而少创意》。静斋语于余,似有无奈苦闷之意。余不知彼所谓“创意”者何,又焉鄙薄“传统”至此,只觉青年书家如静斋乃忠实传统且功力深厚、神韵雅正者,实属难能可贵也矣。  静斋书法近岁愈知名于大陆,而吾侪多未及亲见其人,但于书信往还
期刊
欣闻俊生先生要出一本集子,是关于禅诗白话方面的。此前,余亦在微信上看到其创作的书法作品,多是小品、扇面之类,文静、优雅、俊秀、隽永,真正的不愧了“俊生”这两个字……  余与俊生,亦师亦友。在书法方面,俊生咨询我多一点;在佛学与禅宗方面,我则多多请教于俊生。俊生可谓大方之家,在道德学养诸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人杰地灵,俊生居于斯,行于斯,颇受地藏菩萨护佑加持。他为人谦
期刊
仓颉造字,惊天动地。  托物象形,行走坐立。  简龟彝鼎,真行篆隶。  圣贤俊杰,登峰造极。  开宗辟派,奚分轩轾?  顾彼狂生,羊质虎皮。  虚张声势,招摇过市。  撕破包装,伧夫无异。  艺舟有楫,得渡者稀 。  书史旌贤,能传者几?  砥砺非严,风骨奚立。  箕口腹空,为之太息!  考诸道州何氏、茶陵谭氏:補廪食饩,昆玉联镳;折桂分馨,棣花竞秀。乔梓齐名,鸿毛济美。  东洲熔铸钟王,别开蹊径
期刊
1993年,恩师邬惕予先生客居湘潭,当时有彭德怀家乡乌石镇农民画家刘迪辉来访。刘迪辉是养鸡专业户,自幼酷爱绘画,尤擅画鸡,他笔下的母鸡、雏鸡水墨淋漓,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我当时出题,请刘迪辉画了一只母鸡带一群小鸡于葡萄架下嬉戏,邬老题诗一首:  率子架前阴,葡萄照眼红。  抬头够不着,徒有爱儿情。  此作曾在恩师逝世三周年的遗作展上展出,引起轰动,著名武术家晏西征观后说:这诗写的是邬老自己。 
期刊
从最一般的美学范畴讲,现实是艺术的基础,艺术离不开现实,但它又不是生活本身。现代中国画在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同时,脱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和绘画精神的滋养。“天人合一”“似与不似之间”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内核和形象概括。中国画如果全然脱离现实,画家的人生体验将无从谈起;如果只停留在对现实的表层反映,作品的内涵就会消弱;如果仅仅追求对客观对象的逼真描摹,作者的心情宣泄也会化为乌有。这种既離不开现实又不能
期刊
画家杨文善  杨文善,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花鳥画家协会会员、长沙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沙市花鸟画家协会理事。1994年从湖南省服装工业学校毕业,先后师从成五一、阮国新、柯桐枝诸先生学习山水、花鸟画。其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入展第十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首届湖南省花鸟画作品展、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第二届湖南省花鸟画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