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se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根据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考虑到社会、数学与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实验稿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修订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突出了数学教育教学在继承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将知识、体验内化为能力,是每个数学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同仁进行探讨。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实质
  数学活动经验,较早出现于1989年曹才翰、蔡金法教授所著的《数学教育学概论》一书,直到2001年才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地提出来,逐渐被大家所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课改的加速推进,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不论是教育专家、学者、教育研究人员,还是我们一线教师,都在理念上、实践上探索数学活动经验。有的认为数学经验是一种认识,特别是感性认识;有的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体验,是经历;有的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既是知识,也是过程;还有的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组合性的整体概念,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但《标准》仍旧没有对这个概念加以界定。
  究竟什么是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它不像数学事实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它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体,既包括经历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本身,也包括经历数学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因此,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经历了数学学习活动后能动的反映,是内化了的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数学学习活动,又在数学学习活动体现与发展,“经验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活动是经验的源泉,没有亲历的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经验”,活动与经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里这样写道:“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积累的。”仔细品读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感悟到数学活动经验所包含的两大内容,即学生的“做”和学生的“思”。在小学阶段,“做”主要体现在摆一摆、搭一搭、拼一拼、剪一剪、制作模型等,这些都属于动手操作的活动经验,而“思”主要体现在探究、推理等方面,这些都属于观察思考的活动经验。
  由此可见,随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数学活动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学生的不断成熟,学习数学,并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数学,这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所以动手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观察思考的经验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积累的经验。
  1.经历操作过程,培养操作的经验
  行为操作是进行抽象的直接素材,学生在实际的外显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感官、知觉的直接感受、体验等经验。但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并非意味着数学教学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活动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揭示、获取理性的活动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束缚,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比较、回味,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性经验。
  2.开展探究学习,培养探究的经验
  探究是指围绕已有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数学活动,它的最大优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面问题情境,获得刺激后能主动去思考、尝试,学习场面是互动、互激的,并且学生能够学会合作,向同桌学习,向伙伴学习,向小组学习。在开展探究学习的时候,探究的经验的获得不是老师教给的,而是在观看、模仿别人的时候突然发现,立刻顿悟的经验。
  3.提供思考机会,培养思维的经验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一个错误的答案通常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它反映了学生的一些数学理解。”当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果能够及时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了解了彼此间观察思考的方法,进而形成一种观察思考的经验,内化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储备知识,在需要时可以提取。
  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获得最具价值、最能体现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就如陶行知先生所做的比喻:“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上去,别人的知识方能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部分。”因此,要让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经验的“根”才会长得更深。
  【作者单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就其学习兴趣的问题,只有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在学习方面的潜能,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地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断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兴趣培养的思路。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  英语教学因为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的培养,作为一门语言学
朗读训练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手段之一,朗读,就是字正腔圆、声音响亮地读,它是将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再创造。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朗读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模仿,而且“还具有审美享受与情感体验的愉悦性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提供朗读环境,教会朗读技巧,拓宽朗读渠道几个方面加强朗读
由于幼儿的求知欲很强,而且贪玩好动,所以“小学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太适用于幼儿园教学。针对幼儿的特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即将游戏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的“集市游戏”教学,其能明显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集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无论集市游戏还是幼儿园课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不过,我们应明白,之所以两者能有共同的作用,是着眼于两者产生的实际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