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化”为线,织生态英语课堂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ba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英语离不开文化学习,文化体现在英语词汇、口语、句型、语法、写作等各个方面。本文以英语文化为线,对生态英语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生态课堂
  【作者简介】沈颖,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
  很多时候,英语课堂上对词汇、语法、句型、课文等讲解时,很少涉猎过多的英语文化知识。文化教学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英语课堂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如对于某一个单词,既要关注单词的识读、记忆,还要了解单词的产生背景及其文化意义,增强学生对词汇的全面理解。为此,以英语文化为线,就如何搭建生态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英语教法,关注文化知识背景的渗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英语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还要适度融入英语文化,让学生了解英语背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英语的熏染。英语文化知识的挖掘,教师要从语言文化背景入手,展现中英文化语言交际的差异性。在学习“A good read”时,对于该文选自《格列佛游记》的“小人国”。在学习之前,我们可以围绕外国文学作品展开讨论。询问学生读过哪些外国文学,哪些作品最有趣?Which stories have you read?Why do you like it?如很多学生读过“Alice in wonderland”“Sonw white”“Cinderella”等书籍。然后,教师展示“格列佛游记”封面,“Have you read this book before?”,如果有请简要介绍该书。教师可以围绕该书,对其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书中所描写的“小人国”情景,其实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抨击,揭露了英国政客不关心民间疾苦,却对一些小事钩心斗角。由此,让学生了解了该文的背景知识,扫除了文化阅读障碍,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好感度。
  二、注重英语词汇文化的讲解,发展学生跨文化意识
  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是重中之重,也是基础。学习词汇,理解词汇,运用词汇是提升英语综合能力的前提,教师应该抓住词汇教学契机,渗透英语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了解词汇的意义,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学习“Wild animals”时,该节主要以野生动物为话题。如对于“lion”,释义为狮子。对于狮子的理解,中英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老虎是百兽之王,而在英语中,狮子是百兽之王。英语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狮子的语言习俗。如“see the lions”译为“游览名胜”,“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译为“虎口拔牙”,“as bold as a lion”译为“勇猛如狮”,“fight like a lion”译为“像狮子一样去战斗”。还有一些俗语“the lion’s share”,译为“狮子的一份,是最大的一份”。同样,在对汉语进行翻译时,将“老虎”与英语中的“狮子”往往进行对照。如“虎头蛇尾”,翻译为“come in a lion,go out like a lamb”,“深入虎穴”,翻译为“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还有“拦路虎”翻译为“a lion in the way”。通过对这些英语词汇融入文化知识,让学生认识到“lion”词汇有多种含义及用法,也为后续学习和应用提供了语言表达指导。同样,在学习“Friends”时,对于词汇“honest”的理解,本意为形容词,表示“诚实的、正直的”。在英语语言中,通常在词汇后面增加“est”表示最高级,如“high”的最高级是“highest”。但对于“honest”却是一个单词,不是最高级之意。事实上,在英语与汉语表达上,文化差异性带来的语言变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在学习“school life”时,对时间观念的理解,中国人习惯于“循环”认知,如年龄更迭,月份轮转,季节往复,时间上没有时态变化,在礼仪用语上显得“慷慨”,如“请慢走”“请慢用”等等。对于西方人,其时间观念属于线性,有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精确至分、秒、毫秒。如“to the minute”“in a second”。在西方礼仪上,对时间表现出“珍惜”,精打细算。因此,在进行东西方语言交际中,要了解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三、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发展学生言语能力
  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需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增强学生言语表达实践,从语言情境交际中自觉辨析英语文化。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让学生感悟中英文化差异。在学习“Finding your way”时,对于方向、交通方式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候鸟南飞”图,“Where are the birds in autumn?”“How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以现阶段高中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英语教学特点,明确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各项要求,了解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要如何进行,以期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华方秋,吉林省磐石市第二中学校。  通过了解以往高中英语教学工作可知,其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老套等问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Maxine Hong Kingston’s work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identity, trying to show reader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women’s pursuit of gender iden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体,学习天赋和擅长的范围各有差异。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适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个性与不同,根据其特性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对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各高校英语教学应当就此引起充分重视。  【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英语分层教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吴琼(1973-),男,汉族,湖南道县人,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科,研究
【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简称SRTP)是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分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SRTP项目实施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胡红霞(1978-),江西南昌人,汉族,江西科技师范
【摘要】很多研究人員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与持续进行选择的过程,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语用顺应论不仅可以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意识认知综合到同一个框架中,而且也可以使翻译出的句子非常的优美和科学。为了使翻译活动进行的更加迅速,这篇文章是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下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希望给各位同行的翻译工作带来一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选择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如何通过英语阅读教学使学生拥有阅读能力,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师生应明确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其次,帮助学生克服词汇量不足、语法障碍、对阅读认识不正确等问题,然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促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理解力,最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通过上述这几个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
【摘要】当前,情境教学模式因成了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常用,但是情境教学模式却凭借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英语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科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基于此,英语教师应该采用多用形式的教学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英语;应用;探讨  
【Abstract】The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4th century to the 17th century, was quite a special period for Europe because Renaissance happened, which brought remarkable changes to the western wor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和实践学习理论为依据,将项目教学模式(PBL)运用到商务英语教学中去,并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学为例,尝试通过教学项目设计,使商务英语与本专业相结合,学生能够在项目教学中提高学习效能。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PBL);商务英语;市场营销;项目教学设计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Practic
【摘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地处城区,接收的学生却基本上是父母来城区打工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农村,底子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不好,羞于动嘴;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或忙于打工赚钱,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没有能力辅导,大多没时间监督孩子进行有效复习。如何培养这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摆在这类学校众多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罗春城,福建省永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