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课堂中几何体写生教学探究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几何体写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使脑想、眼看、手绘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运用素描的手法准确描绘物体对象。几何体不同形态的观察、写生是重要的初始训练,为学生今后认识和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形态和概括地描绘静物、风景及人物写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职;美术;几何体写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99-02
  1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广,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教学特点,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相互结合,共同提高,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 加强几何体写生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进行几何体写生练习时,先给学生讲授各种几何形体的变化特点,使学生通过不同几何形体的不同形式组合,形成各种有趣的画面。这种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重新组合原有物体,创造出想象中的新事物,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描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得到有效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面对这些几何体时,对眼前所要描绘的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的过程,就是所谓的观察。一个人对所画物体的感悟能力取决于观察能力。眼看不到脑就想不到,观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感知能力。观察是绘画的先锋,在绘画过程中始终是冲锋在前、放在首位的。
  几何体写生练习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方法。那些几何体形状简单,轮廓线条分明,又是相对静止不动的,可以从各个方位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研究物体。白色的几何体,通过光线照射,比较容易观察并分析出其变化规律。比如:光线是从哪边照射过来的?投影在哪边?哪个部位是明暗交界线?哪一边是受光面?哪一边是背光面?有没有反光点?经过仔细观察、分析研究,对正确认识和表现物体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整体观察、整体比较,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胸有成竹,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几何体[1]。
  3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对石膏几何体做不同的造型时,通过手的触摸可以对石膏几何体的量感和质感有一定的认识。学生通过手的触摸来用心灵去感受物体的存在形式。几何体是石膏做的,石膏表面是粗糙的,物体形状是棱角分明的,有一定的重量感。对于具体物像的触觉是感知的一部分,是一种对于“心”的锻炼。这种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把对物体的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来自于具体形象的升华。
  比如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教师可以问这个苹果什么颜色,大部分学生肯定回答是红色的,有的学生会说不完全是红色的,还有地方没有完全红。观察更仔细的话会发现由于光线的照射,有一部分是深红,还有一部分是浅红;如果有黑色桌布的话,靠近桌布的部分就是深紫色;如果把苹果咬一口的话,又联想到了苹果手机、苹果电脑,进而联想到乔布斯、微软、美国。通过对一个苹果的观察想象,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物像和艺术再现之间的关系,具体物像和发散性思维以及实际应用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看到才能想到,最后才能做到。学生感知得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发散的思路也就越多,创造出的物体形象就越多彩,感情越饱满。思维方式也由具象思维升华到发散性思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感知判断能力的敏锐性[2]。
  4 示范讲解几何体写生课,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学生对几何体的结构仔细观察后,教师对构图造型以及素描手法进行示范讲解。首先确定所画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必须均衡和对称,不能过大过小或过高过低,太偏左偏右都是违背构图原则的。均衡使画面具有稳定性。但均衡不是平均,平均虽有稳定性,但画面缺少变化,没有美感。画面布局有三七律,竖幅的上三下七,或下三上七。加上大小、黑白、高矮对比的应用,使画面更有感染力。
  打轮廓是首先用铅笔淡淡地直线画型,先画出大概形状,然后找出几个主要结构点的位置,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转折位置关系,从大处着眼,先把比例、透视关系画准确,再用淡淡的线条勾勒出内外轮廓明暗交界线,确定好投影位置。然后沿明暗交界线画出背光部、投影,以及桌面背景的大体明暗色调,进一步通过水平垂直坐标法检查所画形体的准确性,进一步运用素描退晕手法逐渐描绘出明暗交界线到背光面的暗部色调。明暗交界线处最黑,越往后逐渐变浅这一现象叫做反光,但背光面色调最浅的地方一定比受光面最深的地方色调要深,明暗交界线到受光面迅速变亮,快速过渡。对于明暗交界线的刻画,不能死板地画成一条线,而是受光面和背光面之间自然过渡的一个面。投影和背景也是物体交界的地方最深,然后逐渐渐淡。这些微妙的明暗变化把所画物体的立体空间感逼真地呈现出来。
  最后进一步对画面进行整理刻画,再一次对形体进行校准,对细部进一步深入刻画,调整色调对比度,整体局部全面比较,可以把画幅拉远一点儿距离,以便从大处观察调整,不断反复比较调整,细节服从整体,直到整个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3]。
  5 组织几何体写生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几何体写生的练习,使学生对整体构图、相应的素描技巧,包括几何体的结构都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几何体和物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把握物体结构的规律,使用素描特有的手法,对物体快速、准确地进行描绘。美术的学习是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长时间不断地练习,才能逐渐提高。教师应该多次组织写生,参观高质量的画展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能力和整体造型的把握能力。
  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的几何体构造而成的。通过几何体素描的练习,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提高,而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绘画才能的发展。比如通过观察理解,可以总结出类似于“画鸟两个蛋,画马三片瓦”的规律,利用形体结构的原理去理解物体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会用概括的手段分析描绘物体。引导学生在写生时对物体边观察、边分析、边比较,学生从眼看到脑想再到手画,锻炼对物体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准确的判断力通过对几何体的分析观察锻炼出来,敏锐的观察力又是从整个画面的长短、明暗、大小、虚实中反复比较得来的,这种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培养了学生开发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6 结语
  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几何体写生,不能仅仅满足于造型规律和绘画技法的传授,而应该让学生对几何体写生有个宏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应有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力。所学的一切技巧和手段都应该归于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只有把基础训练转换为艺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中职的几何体教学才能学有所用,把对学生从学习技能的传授提高到文化素养、艺术审美培养的层面上。未来的美术人才不能只有一定的美术技能,还要具有更高的审美文化和艺术品位。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感受美、发现美,最终能够自己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陆瑞平.中职学校石膏几何体美术教学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244.
  [2]王瑞丽.论素描写生的准确性[J].成才之路,2013(9):
  30-31.
  [3]周光华.上好石膏几何形体写生课的体会[J].宿州师专学报,2015(2):119-120.
其他文献
摘要 VRML是开发虚拟实验的主流语言。介绍如何利用Java与VRML的结合,实现数据通信功能,实现黑板板书的虚拟实验。  关键词 VRML;Java;板书;虚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2-0077-02    1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很成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在教育
展示会期间,组委会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各省市代表团团长会、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成果报告会、教育装备新产品 新技术 新成果发布会、有关省市教育装备需求信息发布会,以及首届中国校车质量与运营安全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    11月7日下午,第62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世纪城骄子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夏国明,四川省教育
摘 要 图形计算器被称为移动的数学实验室,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学习数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基于图形计算器的高中数学实验进行探索,以期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图形计算器;高中数学;数学实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7-0123-03  1 前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需要具备六大核
摘要 “3 4”中药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不是三年中专、四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组合,而是七年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根据国家政策、专业特点、社会需求、行业调研及贯通培养要求,准确定位贯通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中职;本科;贯通  培养;教学设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一堂好课要引导学生得到智慧并收获快乐,需要反复的磨课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2017年9月中旬,我开始着手准备10月下旬举行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一路走来,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堂堂课的记忆,还有从选课到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所得的收获。“磨课”的滋味,有泪水、有欢笑,有思考、有迷惑,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一次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  能实现美好的愿望”的高尚品质,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  前进。  2.指导学生按分好的段落  领悟每段的内容,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圆圆的沙粒》这篇童话故事,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顆圆圆的沙粒很想变成珍珠,于是他钻进蚌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冷遇见暖,有了雨雪。感恩我与她的遇见,便得了一抹清香沁我心,便有了榜样力量助我行。她就是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我的最美恩师——郝洁老师。  第一次遇见她,是在一个阳光柔和的午后。辅导员杨咏民老师将我带到她面前:她一头清爽的短发,银铃的笑声,飞扬的眼神,每一个细微处彰显着她的干练。她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和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如何执教我当时要参加比赛的课——《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头脑永远停止了思考。无论是他生前还是身后,都有许多人对诺奖委员会没有因相对论而给爱因斯坦颁奖耿耿于怀,甚至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遗憾。对爱因斯坦本人来说,诺奖委员会对相对论的态度也是令他不快的。经常听见一种说法,某人有超越自己诺奖之上的成就。如果有人问那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呢?回答就是,诺奖委员会规定不给一个人两次奖,你看,爱因斯坦不也没有得两次奖。这种说法的逻辑
摘 要 反冲现象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充气的玩具”中的一节内容。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反冲现象,体验反冲现象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的震撼应用,在教学中设计制作模拟火箭发射器,并对该教具的结构组成、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与流程、使用方法与操作过程、特点及设计理念作了详细说明,旨在通过小制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教具;反冲现象;火箭;模拟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
摘 要 通过使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较好增强了基础施工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但是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基础施工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在一些软土地基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及城市。其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基础施工中应用效果。因此,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探讨深基坑开挖以及相关施工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深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