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人格的关系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ngha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修订版)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281名中职生进行测试,旨在了解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2)在总体幸福感以及情感行为控制、松弛与焦虑、忧郁或愉悦心境各维度,双亲家庭中职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中职生。(3)在担心健康维度,一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二年级、三年级。在松弛与焦虑维度,一年级中职生得分显著低于三年级学生。(4)依据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分为三类:焦虑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各维度的幸福感水平都低。温和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担心健康,情感行为控制能力低。随机应变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情感控制水平高,但比较紧张焦虑,担心健康。
  【关键词】中职生;主观幸福感;人格;典型相关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34-02
  前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潜能运动的发展,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引起人们的关注。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即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1],这种评价既包括认知性的评价,也包括情感性的评价[2]。当前积极心理学的急速发展,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再加上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主观幸福感作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指示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往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学生,而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研究较缺乏,了解中职生幸福感现状及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差异能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助其提高幸福感水平。
  有研究者指出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人口学变量只能解释幸福感10%左右的变异[3],而情境变量也只能解释15%的变异。在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因素中,人格是最稳定、最有力的指标之一[4]。有研究表明,人格中的外倾性与幸福感呈正相关,但神经质和精神质与幸福感呈负相关,且人格能显著预测幸福感[5-6]。
  以往的研究多采用相关检验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对两组变量间整体性的把握不足,故可以考虑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考察两组变量间的整体相关。运用典型相关分析从整体性的角度了解此问题,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时,有助于更直观、更本质性地了解人格与幸福感间的关系,使得能有针对性为不同人格类型的中职生提供不同指导,助其提升幸福感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中职学校的3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6名,女生275名;一年级93名,二年级94名,三年级94名。本研究得到所有被试的知情同意。
  1.2 研究工具
  1.2.1 采用杨琳娜2007年修订的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修订版)[7],该量表有31个条目,为六个维度:对健康的担心(12条目)、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4条目)、精力(3条目)、松弛与焦虑(5条目)、对生活的满足和乐趣(5条目)、忧郁或愉悦的心境(6条目)。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部分项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越高。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868,效标效度: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问卷与效标题的相关为0.530。
  1.2.2 采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武国城等人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E)[8],量表包括外倾性(E量表,12条目)、神经质(N量表,12条目)、精神质(P量表,12条目)、掩饰性(L量表,12条目),其中L量表除了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还可以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所以在本研究中L量表被作为一个维度进行分析。共48个条目。所有的条目均是“是、否”选择。P量表的信度在0.54—0.60之间,E、N、L量表的信度在0.74—0.78之间,EPQ-RSR与EPQ中国版相关显著,表明构思效度良好。
  1.3 数据收集和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研究者担任主试,用统一书面指导语指导被试,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共发放问卷310份,有效问卷281分,问卷有效率达90.65%。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典型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2.1.1 中职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
  通过描述统计的方式,呈现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结果见表1。
  由表4可知,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ρ为0.561(P<0.01),确定系数ρ2为0.315,表明X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β1可以解释Y变量中第一个典型因素η1总变异量的31.5%。X组变量中抽出的第一典型因素可以解释其总变异量的39.3%。Y组变量中抽出的第一典型因素可以解释其总变异量的35.2%。第二、三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ρ分别为0.330(P<0.01)、0.236(P<0.05),确定系数ρ2分别为0.119、0.056,表明β2可以解释η2总变异量的11.9%,β3可以解释η3总变异量的5.6%。β2可以解释X总变异量的12.9%,β3可以解释X总变异量的14.4%。η2可以解释Y总变异量的18.3%。η3可以解释Y总变异量的22.1%。
  Tabachnick和Fidell指出仅仅载荷量超过0.3的变量才被解释[9],所以依据第一典型相关的载荷系数可知,X变量中的外倾性、掩饰性、神经质、精神质与Y变量中的各个维度呈高相关。因此第一典型相关表明,焦虑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外倾性、掩饰性低,神经质、精神质高)的主观幸福感低。依据第二典型相关的载荷系数可知,X变量中的神经质、精神质与Y变量中的各维度(除生活满足维度)有高相关。表明,温和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精神质高、神经质低)的情感控制水平较低、更加担心健康,但是个体的精力较充足、精神松弛、心境愉悦。第三典型相关的载荷系数表明,X变量中的掩饰性、精神质与Y变量中担心健康、情感控制、松弛焦虑维度有高相关,即随机应变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精神质和掩饰性都高)的情感控制水平较高,但是精神焦虑紧张,更加担心自己的健康。   3 讨论
  3.1中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3.1.1中职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
  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相比普通高中生,中职学生学习内容已专业定向,无升学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社会的思想束缚较小,他们可以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中职生正处于追求独立自主的年龄,与普通高中生比,中职教育的学校环境使他们有了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其所接触的人群已经从家庭逐渐扩展到社会。同时,正处于没有工作压力、家庭责任阶段,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会较高。
  3.1.2不同家庭类型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
  无论是来自双亲家庭还是单亲家庭的中职生,其幸福感水平总体较高,可能与上述所讨论的无升学压力、更自由有关。与来自双亲家庭的中职生相比,单亲中职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较低,他们更加忧郁、焦虑紧张,情感行为控制力较低。家庭的破碎、决裂使得单亲学生情绪低落、压抑,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在与别人对比时,滋生自卑心理,悲观失望,因而他们更加忧郁。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婚过程中看到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不信任,单亲的生活让他们经历着更多的冷眼和困境,他们更渴望来自他人的关怀,同时又怕受到伤害。于是在生活中他们胆怯焦虑,生怕自己不小心的一句话会让别人疏远自己。在学习中,他们想好好表现证明自己,但对结果的过多期望又会使其更加焦虑。家庭交往模式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争吵甚至过激的行为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于是单亲学生情感行为易于爆发,控制力较低。忧郁、焦虑、火爆的情绪表明其幸福感是低的。
  3.1.3 不同年级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
  当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不必为过重的学业任务烦恼时,各个年级的学生都会较幸福。一年级中职生比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更加担心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健康,并且一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加焦虑紧张。一年级是中职生从完成初中学习生活向中职学习生活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初次长时间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庇护,走进在学习、生活、人际、管理等方面发生骤然变化的全新环境,往往难以适应,而面临了躯体、心理、文化等多种应激因素的考验,带来一系列的身心负担,使得其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身体健康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他们对自身的关注。当以新手的姿态来面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他们会更加焦虑。随着年级的增长、经验的增多,学生会逐渐适应,上述问题也会逐渐减少。
  3.2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依据第一典型相关可发现:焦虑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他们是内向的、不能很好随机应变,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不良)在各方面的幸福感都是低的。这与陈灿锐等人的研究相似[10]: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存在正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存在负相关。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焦虑型社会不良者内向,不能很好的人际交往,不能随机应变,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在面对压力时更加紧张,对自身的不认可使他们生活不满足,心境不良。由于焦虑型适应不良者情绪易怒,缺乏同情心,不近人情,所以他们会出现更多的身体、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幸福感较低。
  第二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温和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他们情绪稳定,但社会适应不良)更加担心身心健康,情感行为控制能力低。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同情心,对人常抱有敌意,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所以他们会对自己的性格、行为产生质疑,需要寻求帮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更加关注。温和型社会适应不良者的情绪控制能力低,这与本研究预期相反,之所以出现此种结果,可能是因为:虽然他们的性格温和,自控较高,但对自己本身的控制力仍然不满意,所以在这方面的幸福感较低。
  第三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随机应变型社会适应不良人格情感控制水平高,但比较紧张焦虑,担心健康。人际交往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使其对自己的性格、行为更加关注,更加担心。但是较高的掩饰性、很好的随机应变性使其能很好自控,所以情感行为控制方面的幸福感较高。
  参考文献:
  [1]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542-575.
  [2] Gazi I,Eduardo W ,Marilyn 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In dicators of Happiness in Brazil: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Clas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49 (4):267- 271.
  [3] Andrew s F M , Robinson J P.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in Chinese).In: Robinson J P ,Shaver L S, Wrights man L S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Taipei. Yuan Liu Press, 1997. 104.
  [4] Diener E,Oishi S,Lucas R E.Personallity,culture,and subject well-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54:403-425.
  [5] 申正付,杨秀木,孙雪芹,等.人格特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303-305.
  [6] 刘洋,孙丽君,朱金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与其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44-746.
  [7]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8]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317-323.
  [9] Tabachnick,B.G.& Fidell,L.S.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2001.
  [10] 陈灿锐,高艳红,申荷永.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特征相关分析的元分析[J].心理科进展,2012,20(1):19-26.
其他文献
[摘 要] 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是高等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大学生情商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情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 键 词] 情商教育;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32-02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
【摘 要】本文就心系病证的辨证施护在临床中观察及护理作了概括及总结,强调了心脏本身的病变及心气损伤出现的脏腑功能失常,它的辨证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仅考虑一脏一腑的病理表现,还须考虑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通过辨证再做出相应的护理,使疾病从发病期很快得到控制从稳定期进到恢复期,使病人把握好现在过好每个今天,为今天而生。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30
【中图分类号】R7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30-01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and sensory neuropathy,HMSN)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大约每10万人中有17-40人发病[1]。具有高度的临床变异性和遗传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