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作出了“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活力,壮大实力”的指示。国务院国资委也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为了加深对这些要求的认识和理解,《国企》特邀请多位央企负责人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推出“做强做优老总谈”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熊群力:深化改革谋求大发展
中国电子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已经走出低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国电子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国资委直接领导下,锐意改革体制机制、着力于突出主业、着力于结构调整、着力于创新能力培育、着力于加强科学化管理、着力于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集团公司已经进入国内IT企业前列,初步具有了整体的综合竞争力,为十二五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距中央“增强活力,壮大实力”的要求和国资委王勇主任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提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中国电子党组通过学习,已经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产业领域的国家队,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为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深化改革。
贯彻中央精神,深化改革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狠抓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一是要围绕集团公司两个转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按照专业化的思路进行企业结构调整。三是以大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升级。四是利用资本平台,推进资产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狠抓向高端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实现突破,技术走向高端。二是人才工程实施要显现成效,队伍走向高端。三是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建设要实现突破,服务走向高端。
同时狠抓创新,全面提升发展活力。一是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在探索中建立完善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根本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二是主动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三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增强企业发展的实力和潜力。四是激励约束的方式方法创新,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干部职工队伍,实现人才与企业共成长。
王计:居安思危自主创新
“十一五”让东方电气人经历了泰山压顶,经历了浴火重生。东方电气发展到今天,发电设备年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并在硬件上达到r世界一流。面对即将开始的“十二五”,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居安思危,找准差距。在市场角逐中,追赶别人是一种很有激情的状态,当然,被人追赶也是压力与日俱增,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企业如日中天时,往往就是危机悄悄降临的时候。联想的柳传志曾说过:“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这值得我们各级管理者去认真品味。
我们必须要保持对危机的敏锐洞察力,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并进行优劣势的比对。这种比对会让我们保持清醒和冷静,从而才能明白未来的道路该怎么走。企业要追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完美”的品质,懂得把差距变成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把用户的抱怨变为我们持续改进的动力。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基础,保持优势。
培育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10年1月,“国家能源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研发中心”落户东方电气集团。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十二五”,东方电气将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集团”目标努力前行。根据这个战略定位以及与国外同行的对标,我们认为,最大的不足就是创新能力不够。因此软实力的提升和创新体系的培育,已成为当前集团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统一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为创新成果筑牢保护屏障。
未来的五年,我们要继续坚持把研发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十二五”的战略任务,尽快地培育出服务和引领东方电气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这也是实现东方电气集团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熊维平:改革无止境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铝业公司实力有了快速提升:资产总额增长了近10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氧化铝、第三大电解铝、第五大铝加工企业,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2010年,中铝公司安排投资191亿元,主要用于结构调整项目,改造存量、优化增量,促进产业升级,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国资委对中铝公司主业范围调整后,中铝的资源获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在获得新的铝土矿、铜矿资源的同时,铁矿石、煤炭等更是从无到有。其中,中铝公司坚决贯彻“走出去”战略,与力拓合作,联合开发几内亚世界级的西芒杜铁矿,获取铁矿资源量50亿吨;年产100万吨铜精矿的秘鲁铜矿项目已获秘鲁政府的环评批准,2011年将开工建设。在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下,中铝公司积极推广应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技术,一批存量优化项目建成投产,一批增量升级项目启动实施,国防军工项目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中铝公司还通过改革为结构调整、战略转型提供动力,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的新机制。公司及各实体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压缩机构30%,精简管理人员30%;改革选人用人机制,管理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改革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引入EVA指标,注重经济增加值和资产回报率。中铝公司的经验和体会是,改革无止境,改革过去是,今后仍然是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铝公司三年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企业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做强做优、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深度结构调整和向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转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基础管理,实施运营转型,坚定履行好中央企业的责任,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张杰: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中央和国资委为国有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目标和战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实现具体目标,需要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和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
从国资委层面来说,首先应进一步加快推动规范化董事会建设。几年来,董事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步应加快董事会建设范围,深化相关制度建设。其次建议将技术创新能力纳入到对 企业的考核体系中,使对央企的监管、考核更加科学化。比如要求央企在一定考核期内,在某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像高铁、特高压电网那样,不仅带动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对工业产业升级等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第三,国资委要从政策、资金层面,对那些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第四,要围绕产业链推动央企重组。重组要体现出资人的意志,最终使资源配置得到更加优化,并且使此成为衡量企业重组效果的重要标尺。
对于企业而言,要实现做强做优,一是要有全球化视野。这是恒天集团成功进行产业整合的深刻体会。二是要加大改革、改制力度,尤其是合理的分配和考核制度。制度合理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三是要重视人才。其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与资本运作的相互协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运作对科技创新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劲的资金动力。
按照张德江副总理对企业的分类,前30年的中国企业多半是停留在卖产品和卖劳动力的两个低级阶段,要想上升到卖技术、卖专利和品牌乃至卖标准等更高的层次,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围绕科技创新,恒天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一方面联手世界上的顶级研发企业,研制了全球最先进的汽车发动机,这将带动国家相关产业体系的升级;另一方面,恒天正在规划用玉米芯提取乳酸、聚乳酸,制作纤维以取代棉花和化学纤维,一旦投产,在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解放更多耕地,并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恒天还拟在通州规划建设一个时尚创意产业园区,在促进北京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的同时,也为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宋志平:做强做优央企必然选择
刚刚结束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王勇主任提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央企发展的核心目标,既符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精神,也是现阶段央企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这两个集团的董事长,我深刻感受到,在建材与医药这两个行业既充分竞争又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央企有四大任务。一是央企的保值增值,为国家创造财富;二是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执行国家政策,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参与资源配置;四是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国家和人民信赖的企业。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通过一系列重组与转型战略,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并引领建材和国药两个行业传统运行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促进了行业的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五年来,中国建材集团明确战略定位,创新发展和管理模式,通过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和集成创新的道路,坚持“央企市营”的机制,主营业务收入从136亿元增至逾千亿元,稳居建材行业首位,连续进入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行列并荣获任期“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国药集团加快发展转型步伐,明确战略定位,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2009年下半年起完成了4家央企的联合重组,并积极对外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到近千亿元,位居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在预防传染病的新型疫苗科研上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成为目前国内企业规模、科研实力、产业链和网络覆盖极具优势、承担医药领域国家战略任务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在2009年度及第二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被国资委授予“管理进步特别奖”。
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从规模与实力上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排头兵,具备了创新能力、产业制造和国际化基础。进一步做强做优,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现阶段来看,在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中国建材与国药集团与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通过与这些先进的跨国公司对标,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作为央企,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和资源的配置,并充分发挥应有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带动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化、证券化,增加市场活力和动力。通过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的“五大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让中央企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力量的引领者。
熊群力:深化改革谋求大发展
中国电子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已经走出低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国电子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国资委直接领导下,锐意改革体制机制、着力于突出主业、着力于结构调整、着力于创新能力培育、着力于加强科学化管理、着力于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集团公司已经进入国内IT企业前列,初步具有了整体的综合竞争力,为十二五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距中央“增强活力,壮大实力”的要求和国资委王勇主任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上提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中国电子党组通过学习,已经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产业领域的国家队,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为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深化改革。
贯彻中央精神,深化改革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要狠抓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一是要围绕集团公司两个转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按照专业化的思路进行企业结构调整。三是以大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升级。四是利用资本平台,推进资产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狠抓向高端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实现突破,技术走向高端。二是人才工程实施要显现成效,队伍走向高端。三是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建设要实现突破,服务走向高端。
同时狠抓创新,全面提升发展活力。一是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在探索中建立完善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根本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二是主动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三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增强企业发展的实力和潜力。四是激励约束的方式方法创新,建设高素质、高能力的干部职工队伍,实现人才与企业共成长。
王计:居安思危自主创新
“十一五”让东方电气人经历了泰山压顶,经历了浴火重生。东方电气发展到今天,发电设备年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并在硬件上达到r世界一流。面对即将开始的“十二五”,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居安思危,找准差距。在市场角逐中,追赶别人是一种很有激情的状态,当然,被人追赶也是压力与日俱增,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企业如日中天时,往往就是危机悄悄降临的时候。联想的柳传志曾说过:“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这值得我们各级管理者去认真品味。
我们必须要保持对危机的敏锐洞察力,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并进行优劣势的比对。这种比对会让我们保持清醒和冷静,从而才能明白未来的道路该怎么走。企业要追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完美”的品质,懂得把差距变成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把用户的抱怨变为我们持续改进的动力。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基础,保持优势。
培育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10年1月,“国家能源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研发中心”落户东方电气集团。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十二五”,东方电气将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集团”目标努力前行。根据这个战略定位以及与国外同行的对标,我们认为,最大的不足就是创新能力不够。因此软实力的提升和创新体系的培育,已成为当前集团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统一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为创新成果筑牢保护屏障。
未来的五年,我们要继续坚持把研发能力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十二五”的战略任务,尽快地培育出服务和引领东方电气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这也是实现东方电气集团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熊维平:改革无止境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铝业公司实力有了快速提升:资产总额增长了近10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氧化铝、第三大电解铝、第五大铝加工企业,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2010年,中铝公司安排投资191亿元,主要用于结构调整项目,改造存量、优化增量,促进产业升级,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在国资委对中铝公司主业范围调整后,中铝的资源获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在获得新的铝土矿、铜矿资源的同时,铁矿石、煤炭等更是从无到有。其中,中铝公司坚决贯彻“走出去”战略,与力拓合作,联合开发几内亚世界级的西芒杜铁矿,获取铁矿资源量50亿吨;年产100万吨铜精矿的秘鲁铜矿项目已获秘鲁政府的环评批准,2011年将开工建设。在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下,中铝公司积极推广应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技术,一批存量优化项目建成投产,一批增量升级项目启动实施,国防军工项目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中铝公司还通过改革为结构调整、战略转型提供动力,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务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的新机制。公司及各实体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压缩机构30%,精简管理人员30%;改革选人用人机制,管理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改革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引入EVA指标,注重经济增加值和资产回报率。中铝公司的经验和体会是,改革无止境,改革过去是,今后仍然是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铝公司三年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企业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做强做优、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深度结构调整和向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转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基础管理,实施运营转型,坚定履行好中央企业的责任,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张杰: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中央和国资委为国有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目标和战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实现具体目标,需要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和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
从国资委层面来说,首先应进一步加快推动规范化董事会建设。几年来,董事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下一步应加快董事会建设范围,深化相关制度建设。其次建议将技术创新能力纳入到对 企业的考核体系中,使对央企的监管、考核更加科学化。比如要求央企在一定考核期内,在某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像高铁、特高压电网那样,不仅带动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对工业产业升级等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第三,国资委要从政策、资金层面,对那些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第四,要围绕产业链推动央企重组。重组要体现出资人的意志,最终使资源配置得到更加优化,并且使此成为衡量企业重组效果的重要标尺。
对于企业而言,要实现做强做优,一是要有全球化视野。这是恒天集团成功进行产业整合的深刻体会。二是要加大改革、改制力度,尤其是合理的分配和考核制度。制度合理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三是要重视人才。其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与资本运作的相互协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运作对科技创新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劲的资金动力。
按照张德江副总理对企业的分类,前30年的中国企业多半是停留在卖产品和卖劳动力的两个低级阶段,要想上升到卖技术、卖专利和品牌乃至卖标准等更高的层次,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围绕科技创新,恒天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一方面联手世界上的顶级研发企业,研制了全球最先进的汽车发动机,这将带动国家相关产业体系的升级;另一方面,恒天正在规划用玉米芯提取乳酸、聚乳酸,制作纤维以取代棉花和化学纤维,一旦投产,在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解放更多耕地,并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恒天还拟在通州规划建设一个时尚创意产业园区,在促进北京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的同时,也为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宋志平:做强做优央企必然选择
刚刚结束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王勇主任提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央企发展的核心目标,既符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精神,也是现阶段央企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这两个集团的董事长,我深刻感受到,在建材与医药这两个行业既充分竞争又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央企有四大任务。一是央企的保值增值,为国家创造财富;二是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执行国家政策,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参与资源配置;四是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国家和人民信赖的企业。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通过一系列重组与转型战略,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并引领建材和国药两个行业传统运行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促进了行业的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五年来,中国建材集团明确战略定位,创新发展和管理模式,通过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和集成创新的道路,坚持“央企市营”的机制,主营业务收入从136亿元增至逾千亿元,稳居建材行业首位,连续进入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行列并荣获任期“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国药集团加快发展转型步伐,明确战略定位,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2009年下半年起完成了4家央企的联合重组,并积极对外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到近千亿元,位居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在预防传染病的新型疫苗科研上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成为目前国内企业规模、科研实力、产业链和网络覆盖极具优势、承担医药领域国家战略任务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在2009年度及第二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被国资委授予“管理进步特别奖”。
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从规模与实力上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排头兵,具备了创新能力、产业制造和国际化基础。进一步做强做优,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现阶段来看,在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中国建材与国药集团与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通过与这些先进的跨国公司对标,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作为央企,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和资源的配置,并充分发挥应有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带动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化、证券化,增加市场活力和动力。通过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的“五大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让中央企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力量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