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纲要之四指出:“制定和实施新世纪的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的竞争实力”。为此应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针对当前中学课余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育为了中考或高考提高成绩或者是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这两种体育教育目的都是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其教育过程是重复的、单调的、枯燥的,其与当前倡导的中学快乐体育教育,以及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增强学生体质,适时地培养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不相符合的。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区别在于:体育素质是综合性较强、较全面的,包括有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片面性较强,较单一;体育素质教育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相结合的教育,而身体素质则是被动性教育。把体育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身体素质放在次要位置是较符合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心理和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的,较符合国家和社会对当前体育教育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的束缚,加上人们对新观念的认识不一致,要尽快实现学校体育所肩负的新的历史重任尚须不断探讨、探索中学课余体育教育,很好的把握中学课余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及设备,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感知觉是一切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因而也就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感知觉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形成较强的体育意识,如运用生动的语言、正确的示范、准确的手势、传递刺激信号。要产生感觉,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量和强度,语言的生动性、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感可以增强感知刺激的作用,学生较容易获得第一手感知材料。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平时与体育有关项目接触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次不多。再加上体育设备、器材、场地等的限制从主客观两方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肤浅,而且比较单一,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技术的感受性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知印象,促进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丰富课堂课余教学内容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是诱发行为的积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持久而集中的注意,从而保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记忆,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事物需要有下面两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已经具有的知识有联系;第二,它们必须能提供某种知识。要使学生对体育课体育项目或者体育锻炼产生兴趣。首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体育项目的起源、特点、锻炼价值、锻炼方法等。认真制定室内体育教学计划,着重向学生传授锻炼的原则,练习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女生锻炼的特点与保健方法。球类比赛的规则和组织方法。不同年龄适宜的锻炼项目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复、循环、变换等练习方法和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指导自我体育锻炼的实践。
三、利用课外课余时间选择多种锻炼途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良好途径。其特点是学生自由自愿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约束的情况下,靠自我意识从事体育锻炼的最佳方案。
⑴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⑵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有帮助。
⑶定期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
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⑷开设内容丰富的课外辅导班或活动课
由于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较低,运动技术掌握的不够牢固,锻炼方法及运动规则知道较少。要求学校或体育教师不失时机的开设一些卫生保健、锻炼方法、运动技术、比赛规则为主的辅导课或辅导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参加锻炼欲望和自我锻炼能力。
总之,当今学校体育的任务已不仅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法,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能力,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不仅重视校内教育效果,而且突出长期效果。如果锻炼时间延伸至终生那么效果就显著,作用就更大。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应加强体育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一、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及设备,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感知觉是一切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因而也就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感知觉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形成较强的体育意识,如运用生动的语言、正确的示范、准确的手势、传递刺激信号。要产生感觉,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量和强度,语言的生动性、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感可以增强感知刺激的作用,学生较容易获得第一手感知材料。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平时与体育有关项目接触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次不多。再加上体育设备、器材、场地等的限制从主客观两方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肤浅,而且比较单一,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技术的感受性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知印象,促进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丰富课堂课余教学内容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是诱发行为的积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持久而集中的注意,从而保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记忆,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事物需要有下面两个条件:第一,它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与已经具有的知识有联系;第二,它们必须能提供某种知识。要使学生对体育课体育项目或者体育锻炼产生兴趣。首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体育项目的起源、特点、锻炼价值、锻炼方法等。认真制定室内体育教学计划,着重向学生传授锻炼的原则,练习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女生锻炼的特点与保健方法。球类比赛的规则和组织方法。不同年龄适宜的锻炼项目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复、循环、变换等练习方法和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指导自我体育锻炼的实践。
三、利用课外课余时间选择多种锻炼途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良好途径。其特点是学生自由自愿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约束的情况下,靠自我意识从事体育锻炼的最佳方案。
⑴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⑵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有帮助。
⑶定期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
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⑷开设内容丰富的课外辅导班或活动课
由于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较低,运动技术掌握的不够牢固,锻炼方法及运动规则知道较少。要求学校或体育教师不失时机的开设一些卫生保健、锻炼方法、运动技术、比赛规则为主的辅导课或辅导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参加锻炼欲望和自我锻炼能力。
总之,当今学校体育的任务已不仅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法,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能力,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不仅重视校内教育效果,而且突出长期效果。如果锻炼时间延伸至终生那么效果就显著,作用就更大。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应加强体育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