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瘟病是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毁灭性的病害。其中水稻叶瘟和穗颈瘟对水稻的影响最重,一般年份叶瘟发病率在20-30%,穗颈瘟发病率在10%左右。温度在24-28℃,湿度在90%以上利于发病,尤其阴雨多雾,日照不足更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稻瘟病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感病的寄主、病原菌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感病的品种,大量的病原菌,适宜的环境条件三者之间都具备了才可能使稻瘟病大流行,如果三者之间缺少一项都不能造成稻瘟病的大流行。稻瘟病的危害给全镇广大稻农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总结今年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种单一,且使用年限过长
我镇近年来的水稻主栽的绥粳四号,龙粳12等品种使用年限均达到十年以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开始逐年退化,抗逆性也越来越差,逐步丧失了抵抗稻瘟病的能力。
2.品种混杂、使用多为感病品种
我镇从空育131退出舞台以来,使我镇近年来水稻始终处于多品种当家的局面,这样就造成了我镇的水稻品种混杂,有很多品种是高产不抗病,给我镇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管理措施不当,氮肥施用量偏高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既有品种间的差异性,又有同一品种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种植水平、管理措施不同,其稻瘟病的感病程度也不同。我镇今年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使我镇水稻生育期严重拖后,使水稻苗期生长细弱,不发苗、分蘖少,稻农为了抢农时促进水稻生长,过量施用氮肥帮苗助长,使得水稻茎叶生长茂盛,茎叶柔嫩、细胞壁变薄,极易感病。从今年发病情况看, 6月末7月初正是水稻进行排水晒田的时期,今年由于这个时期正是阴雨天气,使水稻没有按照预期进行晒田和预防稻瘟病,促成了今年稻瘟病的流行与发生。
4.预防和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方法不当
今年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使水稻生育期明显延后,水稻长的瘦小,稻农轻视了稻瘟病的预防工作。可以说,大部分稻农是见病施药,由于今年的气象因素与常年差异太大,加之绥粳四号(等品种)对水稻稻瘟病抗性明显减弱,需防病和治病相结合。由于没有及时预防,生产上失去了最佳的防治期,使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桃山镇三合村的赵耀,由于连年种植绥粳四号品种,全田发生稻瘟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致使1.7公顷水稻几乎绝产。
5.预防和防治稻瘟病
根据稻瘟病发生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为使水稻生产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应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5.1利用科普之冬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深入村屯,面对面地向广大稻农传授稻瘟病的类型,把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列为明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制订防治措施和防治预案,同时组建乡、村稻瘟病观测网,做好防治预案,坚决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5.2在品种使用上,要坚持三至五年更换一次的方法。在水稻稻瘟病病菌的生理小种发生变异之前又有新的水稻优质品种进行替换,并合理搭配品种的比例,实行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合理搭配。搭配比例以1:0.6为宜。不宜过多栽培主栽品种,以免因品种抗病性减弱,造成大面积交差感染的情形,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例如2005年因稻瘟病危害损失惨重,就是因为我们种植品种的面积80%以上都是空育131,因稻瘟病病菌的生理小种的致病性是专一的,从而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大发生,所以说要搞好品种搭配种植。同时建议种子部门,搞好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及时准确地为水稻生产提供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确保我市水稻的丰产丰收。
5.3搞好配方施肥技术,达到平衡施肥。结合我市今年的测土配方示范县活动,在全镇搞一次大规模的普查,摸清水田土壤类型及地力水平,特别是土壤中的有效养分,达到合理科学地施用肥料,既可获得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又可降低稻瘟病的危害。
5.4针对一些低洼、草塘地块,稻农要增施硅肥和氨基酸,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挖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水位,特别是在6月末7月初,必须搞好排水晒田,晒10-15天,这是预防稻瘟病的危害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措施。
5.5认真搞好田间病残体的处理工作,减少病菌的侵染源。特别是对受稻瘟病危害严重的地块,力争100%做到深翻,把植株病残体深翻到地下,达到土壤灭菌要求;对减产3-7成的地块,结合脱谷时,要把病残体焚烧掉,对池埂上杂草,田间残留的病残体,也要进行烧毁,或者深翻埋入地下。
5.6认真搞好稻瘟病的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采取排水晒田预防,割净池埂上的杂草,加大行距,增加通风透光能力,针对徒长地块,生长茂盛的地块,及时喷药2—3次,搞好预防。为此,在今后水稻的生产当中,首先,要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其次,要合理科学地施用肥料,并实行氮、磷、钾合理搭配,在我镇氮、磷、钾的合理搭配比例以2:1:1为宜,氮肥不宜过大,最主要的是要认真地搞好水稻稻瘟病的预防工作。
5.7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践证明,目前存在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科技经费而形成的技术手段落后,给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要加强对农技推广的人力、设施、经费上的投入,保障农技推广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科技贡献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红卫农场)
1.品种单一,且使用年限过长
我镇近年来的水稻主栽的绥粳四号,龙粳12等品种使用年限均达到十年以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开始逐年退化,抗逆性也越来越差,逐步丧失了抵抗稻瘟病的能力。
2.品种混杂、使用多为感病品种
我镇从空育131退出舞台以来,使我镇近年来水稻始终处于多品种当家的局面,这样就造成了我镇的水稻品种混杂,有很多品种是高产不抗病,给我镇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管理措施不当,氮肥施用量偏高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既有品种间的差异性,又有同一品种不同管理措施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种植水平、管理措施不同,其稻瘟病的感病程度也不同。我镇今年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使我镇水稻生育期严重拖后,使水稻苗期生长细弱,不发苗、分蘖少,稻农为了抢农时促进水稻生长,过量施用氮肥帮苗助长,使得水稻茎叶生长茂盛,茎叶柔嫩、细胞壁变薄,极易感病。从今年发病情况看, 6月末7月初正是水稻进行排水晒田的时期,今年由于这个时期正是阴雨天气,使水稻没有按照预期进行晒田和预防稻瘟病,促成了今年稻瘟病的流行与发生。
4.预防和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方法不当
今年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使水稻生育期明显延后,水稻长的瘦小,稻农轻视了稻瘟病的预防工作。可以说,大部分稻农是见病施药,由于今年的气象因素与常年差异太大,加之绥粳四号(等品种)对水稻稻瘟病抗性明显减弱,需防病和治病相结合。由于没有及时预防,生产上失去了最佳的防治期,使稻瘟病(特别是穗颈瘟)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桃山镇三合村的赵耀,由于连年种植绥粳四号品种,全田发生稻瘟病,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致使1.7公顷水稻几乎绝产。
5.预防和防治稻瘟病
根据稻瘟病发生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为使水稻生产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应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5.1利用科普之冬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深入村屯,面对面地向广大稻农传授稻瘟病的类型,把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列为明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制订防治措施和防治预案,同时组建乡、村稻瘟病观测网,做好防治预案,坚决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5.2在品种使用上,要坚持三至五年更换一次的方法。在水稻稻瘟病病菌的生理小种发生变异之前又有新的水稻优质品种进行替换,并合理搭配品种的比例,实行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合理搭配。搭配比例以1:0.6为宜。不宜过多栽培主栽品种,以免因品种抗病性减弱,造成大面积交差感染的情形,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例如2005年因稻瘟病危害损失惨重,就是因为我们种植品种的面积80%以上都是空育131,因稻瘟病病菌的生理小种的致病性是专一的,从而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大发生,所以说要搞好品种搭配种植。同时建议种子部门,搞好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及时准确地为水稻生产提供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确保我市水稻的丰产丰收。
5.3搞好配方施肥技术,达到平衡施肥。结合我市今年的测土配方示范县活动,在全镇搞一次大规模的普查,摸清水田土壤类型及地力水平,特别是土壤中的有效养分,达到合理科学地施用肥料,既可获得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又可降低稻瘟病的危害。
5.4针对一些低洼、草塘地块,稻农要增施硅肥和氨基酸,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挖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水位,特别是在6月末7月初,必须搞好排水晒田,晒10-15天,这是预防稻瘟病的危害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措施。
5.5认真搞好田间病残体的处理工作,减少病菌的侵染源。特别是对受稻瘟病危害严重的地块,力争100%做到深翻,把植株病残体深翻到地下,达到土壤灭菌要求;对减产3-7成的地块,结合脱谷时,要把病残体焚烧掉,对池埂上杂草,田间残留的病残体,也要进行烧毁,或者深翻埋入地下。
5.6认真搞好稻瘟病的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采取排水晒田预防,割净池埂上的杂草,加大行距,增加通风透光能力,针对徒长地块,生长茂盛的地块,及时喷药2—3次,搞好预防。为此,在今后水稻的生产当中,首先,要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其次,要合理科学地施用肥料,并实行氮、磷、钾合理搭配,在我镇氮、磷、钾的合理搭配比例以2:1:1为宜,氮肥不宜过大,最主要的是要认真地搞好水稻稻瘟病的预防工作。
5.7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践证明,目前存在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科技经费而形成的技术手段落后,给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要加强对农技推广的人力、设施、经费上的投入,保障农技推广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科技贡献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红卫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