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要建“环鄱阳湖城市群”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g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四省提出“城市圈”方案之后,中部省份第五个“城市圈”规划面世—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演绎了一场城市群大战。分属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四大城市群,已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继中部六省的四个城市群诞生之后,现在江西省也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群规划。
  在2006年12月中旬召开的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了江西要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构想。由此,将这个内陆省份期待通过构建城市群,来实现区域经济大跨越的愿望,再次聚焦。
  
  5个地级市构成一个经济圈
  
  江西提出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发展思路,是以该省辖区内的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环绕湖区有景德镇、九江、南昌、鹰潭、上饶共5个地级市,具有构建城市群的多项有利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民生集团董事长王翔对此经济圈的评价是,在经济总量上,占全省49.2%的生产总值,52.3%的财政收入,是全省产业基础最好、科技文化水平最高、城市化水平最优、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地区。如果把鄱阳湖比作月亮,那么5个城市就好比5座卫星城,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一个巨大的环湖经济圈,其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力和拉动力明显强劲;在城市数量上,由“一条线”上的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变为完整的“一个群”上的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等设区市,占全省设区市的一半左右,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数量都具备“城市群”的要求和条件;在产业结构上,江西支柱产业大多集中在这些城市。如南昌的制造业,九江的石化、纺织、建材、造船业,景德镇的陶瓷、航空、家电业,鹰潭的铜冶炼业,上饶的精密机械加工业等;在交通条件上,赣粤、福银等3条高速公路直接通往与赣相邻的发达地区,助推江西实现迅速在中部崛起和富民兴赣大业。再随着景鹰(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可构筑以南昌、九江为中心的可通江达海的4小时经济圈。可以上接“武汉城市群”,下连“皖江城市带”,进而承接“长三角”的辐射。
  《中国经济周刊》从江西省发改委2006年12月29日公布的《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2006-2010)》中获悉,未来五到十年,是环湖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做大经济总量,调优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实现率先崛起的目标要求,江西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政府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和整合资源的作用,使环湖地区逐步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合理、城市和产业分工明晰、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增长极地区。
  
  “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
  
  近几年来,江西各级官员在许多场合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
  “江西是唯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的省,最有条件接受沿海经济的辐射,成为沿海发展的腹地。”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曾在有关会议上指出。
  中国最发达的长珠闽地区正在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把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其它区域。从成本与市场的角度考虑,大量转移到地理位置靠近的江西当然是首要选择。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层次的一贯低下,江西作为承接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大转移,所具备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机遇,已使之成为必然。
  “对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江西也应趁早做好产业升级的前瞻性筹谋,进行有选择性的承接。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分工要明确,借构建城市群契机,作一次城市功能大定位、产业大调整。”
  “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即便要做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也不能搞得像一个大工厂,整天机器轰鸣、噪音刺耳、灰尘漫天。”早在2004江西提出“对接长珠闽”时,当地就有一些经济界人士表达了诸如此类的担忧。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者邹永军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现代区域产业转移不是仅仅以地理区位为条件的,而是更依赖于城市化基础上形成的区域经济互补。即首先要求接受产业转移的地区在城市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而不是一个只在行政上统一,经济上联系不密切的区域。只有这样,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才可能是自由选择的,才有可能最大限度规避地域风险;其次,要求接受产业转移区域和转移产业区域在经济上能够形成互补关系,产业转移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于环鄱阳湖城市群一体化的构想,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麻智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城市群整合的关键在于区域内建立层次和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区域内城市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理,合理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既要齐步前进,又要相互错位发展。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成为要素和信息的配置枢纽,次中心城市要改造好传统产业,充当大城市和大企业的加工基地。”
  
  经济圈的核心是产业转移
  
  “环鄱阳湖经济圈内各大城市,要借构建城市群这一良机,做到差异化发展。对外,应结合各自的优势产业基础,来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大转移。比如一个城市要想承接家电产业落户,还得看看自己能否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当年格林柯尔、奥克斯、TCL、统一等企业来到南昌,就需要有100多个本土配套企业。否则,这些大企业的运作就太费劲。”南昌大学经济学博士黄凯分析道。
  麻智辉认为,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各城市也应对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长远考虑,如南昌就不应再承接重工制造类产业,应把中心城区工业向郊区和周边卫星城转移,将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中;要发挥全省科技经济中心的优势,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智力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多元化技术市场,推动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并积极吸引省内大型企业的总部或研发机构前来落户,使南昌市区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从而率先实现产业升级。
  就此,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巡视员、研究员王志国向《中国经济周刊》举例说,城市群内进行产业转移同样要考虑各城市的区位优劣,江西在这方面已有过成功范例和失败教训,如本位于景德镇市辖区内的昌河集团,已将其发动机和轿车的生产基地迁移到与之相邻、且具区位优势的九江市,此举意义显而易见——此生产基地紧靠昌九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到南昌和鄂、皖、江、浙、沪等省市的距离。由此,生产成本降低不少,更为产品增强了竞争力。在这个案例上,虽为企业的意愿使然,但若景德镇的胸襟不宽广,硬抓住昌河不放,其结果不言而喻。这种城市群内的产业转移,看似此消彼长,当地的GDP表面上或短期内受到了影响,但从长期角度和大局观念来上,企业从此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总比市场竞争力渐渐被削弱要好得多。
  而失败的例子也有不少。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像位于景德镇的华意和位于南昌的齐洛瓦在1990年前后,都是在全国名噪一时的冰箱品牌。但由于这两家企业单独作战的耐力不够,市场份额逐渐被海尔、春兰和美菱等蚕食殆尽,如今皆沦落为海尔等做配套。假如当初这两企业能抱团作战,在产业上既密切合作又明确分工,进行你取我舍、共同优化的小小转移,其现状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地方领导眼中的“城市群”机遇
  
  在参加完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后,环鄱阳湖城市群内的各市主要领导就借此发展良机、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一事,分别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南昌市长胡宪
  “作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南昌要以‘建设大南昌,打造都市圈’为己任,举全市之力,做强大都市经济圈,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对外发挥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作用,将江西经济更好地融入全国经济之中,对内促进区域经济分工,有效整合资源,带动全省经济繁荣。”
  
  中共九江市委书记陈安众
  “九江是环鄱阳湖城市群中的重点城市,并共有9个县、区被纳入环鄱阳湖经济圈重点规划范围,占所有重点规划县、市数量的三分之二。九江将积极主动融入‘武汉、合肥、南昌’ 的大经济圈,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国内国际产业协作分工的参与深度,重点发展物流量大的建材、冶金、能源、化工、重型机械等制造业,形成临港工业带。”
  
  景德镇市长李放
  “瓷都将在建设鄱阳湖城市群期间,进一步扩大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系,把引进内资摆在与引进外资同等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瓷都的地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多地吸纳发达地区及本省兄弟地市的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的转移投资,把瓷都建成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
  
  中共上饶市委书记
  姚亚平
  “上饶要力争建成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并将成为国际资本大流动和东部产业大转移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上饶除了围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还将加快‘1 5’小城市群建设,把中心城区和辖地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县城连接成一个绿色空间分隔、快速通道相连、功能设施互补、运行机制对接的信江河谷城市群。”
  
  鹰潭市长董仚生
  “鹰潭要突破行政区域小的局限,充分利用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经济协作区的优势,加大‘内联外引’力度,积极参与泛珠江经济区和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并将依托江铜集团优势,力争把鹰潭尽快建成世界级的现代‘新铜都’。”
  
  “江西应做城市群减法”
  ——江西著名学者麻智辉谏言城市群建设
  文/徐庆平
  
  2005年初江西拟定的“十一五”规划和省内一些报告文件中,均提出将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赣西城市群、赣中城市群的规划。但在2006年12月中旬召开的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只提到了江西要构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构想,而未提及另两个城市群。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麻智辉对此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麻智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江西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依托京九、浙赣铁路和高速公路主干线,逐步形成以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为主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以赣州、吉安、抚州为主的赣中城市群,以新余、宜春、萍乡为主的赣西城市群。“当时我们一些学者就分析认为这个提法欠妥,可操作性不大。”
  麻智辉介绍说,之所以认为“欠妥”,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首先,江西没有必要构建3个城市群。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一般有1-3个城市群,就足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作为中国内陆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江西居然要“超英赶美”,雄心勃勃地构建3个城市群,实在既无可能更无必要。
  再则,江西没有能力构建3个城市群。从全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各自经济总量来看,广东是江西的4.58倍,只提出构建1个城市群;江苏是江西的4.4倍,浙江是江西的3.21倍,江浙两省也只是与上海一起构建1个城市群。同为中部地区,河南是江西的2.52倍,提出举全省之力构建1个中原城市群,湖北是江西的1.8倍,提出举全省之力构建1个武汉城市群。即便如此,两省尚感经济实力不足,希望中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以江西目前的经济实力,要想在“十一五”时期一口气打造3个城市群,完全不切实际,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后,我在给省政府的报告中阐述了该观点,建议江西不应同时搞3个城市群,倾全省之力打造环鄱阳湖城市群,这才是加速江西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时,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麻智辉介绍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此次党代会上果真只提了一个城市群。这让我感到,有时学者还是蛮有力量的。 ”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随着技术迭代和行走方式的改变,与古人相比,当代书法人在现实生活中将得以发现并不断拓宽新的研究领域。书法研学作为一种现象和课程的存在,植根于当代教育的丰富土壤和环境,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一起攜手研究书法研学教育,探索它的产生和发展,将有助于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成就面向未来且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公民。本期专题特邀多位名师和专家,聚焦书法研学,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新
【关键词】书法鉴赏;审美活动;书法艺术语言;书体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5-0046-02  中国书法,是华夏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从自发到自觉,历代书迹可谓浩然大观。而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同时又是时代精神与风华的积淀,给我们传达了特定的历史情感与审美信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我们不禁追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學教师:贾基娴
江苏省常州市實验小学教育集团双桂坊校区  教师:黄慧茹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学生 金伯远  指导老师: 狄萬刚
【关键词】兰亭序;书法与文学;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2018)29-0020-03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颂的文学作品,如《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被贬谪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
【摘 要】汉字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符号与高中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美学意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以及传承民族特色的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书法;美学;美育;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0-0064-03  【作者简介】陈蕾,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
【摘 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捺”是汉字基本笔画中比较难掌握的笔画,学生由于受到部分汉字捺变成点,或效仿他人在行楷等书体中的书写,或自身因素的影响等原因,往往出现“捺”书写不规范、不到位的情况。对此,在“捺”的书写指导中,通过对“捺”的重点关注,辅以游戏激趣、竞赛巩固等形式,提高学生“捺”的书写能力和书写质量。  【关键词】学习层次;教学反思;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
摘 要:由于高中阶段关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定量实验很难做成,因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科书选修3-2(人教版)是通过几个定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是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主要因素,然后就给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对于多匝问题如何处理,并未设计实验。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巧用示波器,定量探究多匝线圈的感应电动势,从而给出感应电动势的一般表达式。  关键词:示波器;感应电动势;磁通量
开学初,接到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即将举行的通知,学校承担赛课任务的老师便选择了校本教材中的《老字头》一课,准备进行硬笔书法教学。学校参与听课的几位书法、语文教师组成了磨课团队,围绕“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的赛课理念,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这几样周而复始的教学活动。历时7个工作日,教案经过4轮修改,比赛前一天,第四次试教终于呈现了有温情、有文化、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