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让思品课堂绽放光彩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和材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思想品德课教学又要求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某些观点和材料,而应及时准确地补充经过实践证实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典型材料。这样既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鲜感,又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做到与时俱进,绽放时代的光彩。
  〓〓一、与时俱进,弘扬优秀传统
  〓〓思想品德课程中能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点很多,我在讲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时引用了《论语》中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授实现社会和谐联系到儒家的大同、“持中贵和”,道家的无为;讲授立报效祖国之志,列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人的远大志向;讲授中华民族精神时,引用愚公移山、昭君出塞、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讲授与人为善时,就透视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讲授我和父母时,我先让学生诵读了《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篇,接着让学生谈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就意识到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典故再现、成语引用、经典诵读、古诗词赏析、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等形式,把传统文化教育引进课堂,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的思想得以净化,行为得以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与时俱进,坚守法制阵地
  〓〓思想品德老师要发挥思想品德的学科优势,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1. 结合教材内容,强化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法律知识,我结合教材知识内容,选择一些法律当中典型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时,我选用了2011年9月6日李天一打人事件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去讨论“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被判刑”的观点。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法律知识,提升了法律意识,懂得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就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关注社会热点,弘扬法制教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关注社会热点,弘扬法制教育。例如:柑橘蛆虫事件:全国的柑橘果农受损,“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民众受惊,“爆炸谣言”导致江苏盐城群众大逃亡和部分民众遇难,躺着中枪的“中非希望工程”及卢俊卿父女,被网络谣言恶意抹黑的“张海迪”,网络谣言引发疯狂的食盐抢购风潮,“被去世”的名人……都不难发现网络谣言的身影。我引导学生关注、解读和感悟这些事件:在互联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不仅违反社会公德,扰乱互联网传播秩序,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互联网绝不是“真空地带”,对于在网上编造谣言、传播谣言的行为,国家予以谴责并依法惩处。对此,青少年应该时刻清醒的明白网络谣言的危害,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做一个正直、理智、聪明的人。
  〓〓3. 开展课外活动,扩展法制教育。为了使学生受到更深刻的法制教育,思品老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渗透教育,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展法制教育。比如,我会举办“法在我心中手抄报比赛”,评选出设计精美、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张贴在课室展览,在课堂上做出活动总结。还有,在区人民法院开放日,我还组织学生到法院参观,听取法院工作介绍,参观立案信访服务大厅、各个审判法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零距离接触法官,近距离感受司法。
  〓〓三、与时俱进,唱响爱国激情
  〓〓思想品德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以时政教学为契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授科教兴国战略时,我播放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与天宫一号顺利交会,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实现中国登月探测器首次月面软着陆的视频,期间还不断地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观看视频过程中,学生就显得很兴奋。随后,我提出问题:“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从科技角度,请你谈谈对中国梦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热烈了,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已见,很多同学表示,这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巨大成就,更是中国人的骄傲!从学生的发言中,明显感受到他们身上强烈的爱国热情。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在我国,会展业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产业现状喜忧参半,对会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只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要在会展管理行业和学科理论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培养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我近年深入一线阅读教学课堂,发现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当学生感悟不到位、不深刻时,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索性将预设的答案和盘托出,继续走自己设计好的流程,甚至不敢引导,生怕被戴上牵得过紧的恶名。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进入新一轮的课改,我们更要明白要打
规则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社会人  规则,让人拥有理智,让人拒绝诱惑。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不当需求,必定损害孩子的规则意识。    故事分享:孩子上网    我不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在信息时代,禁止孩子接触网络完全是不现实的。但网络世界的确隐藏着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孩子要上网,规则是前提。  孩子俩读小学时,我开始允许他们上网,不过,我与他们商量,定下三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国家。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对这个群体权益保护和规范侨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我国主要是通过政策来调整侨民的权利、义务关系
〓〓抽象的、高密度的数学学习活动,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感体验,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数学,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老师追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设悬念,诱发思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时机,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学生
我校是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美术特色高中,学生全部为美术生,属广州市F组生源,近两年我校的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平均分分别为7.4分及8.1分,与广州市平均分有相当的差距。为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我校从2010年进行了教学改革,相继实施“小班化教学”与“分层教学”。  高一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篇短剧,我做了一次在小班化分层教学环境下进行英语听说教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的维度来解读这一论述,显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双线的、综合的,它不仅在于儿童良好的品德养成,更在于学生不断递进的社会性发展。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的日常教学中引领学生放眼社会,科学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呢?    一、全角视野,确定社会性发展
古典诗歌贵在有一种形象思维,特别是唐人更加注重形象思维,而孤立于诗外的一个形象,则无法表达出感情,诗歌通过想象,可以将若干形象整合,然后给予相应的感情寄托,可以给读者更多的理解和意想,就像是一杯名茶,经过沸水泡开后香气四溢。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泡开古典诗歌这一香茗呢?  一、审茶——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
当下随着各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还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发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的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现象一:在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的生平、成就、作品的艺术特色等过于细致,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太多,图文并茂,洋洋洒洒,文字、图片过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