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家务,我在行

来源 :启迪·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通过劳动,他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成年人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并且从幼儿教育阶段就抓起,让孩子尽早地参与到各项劳动中,靠双手去体验劳动的乐趣,认知世界的美妙。
  大班阶段是锻炼幼儿劳动能力的关键时期,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幼儿教师可以以“家”为单位,带领幼儿们在这个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自己穿脱衣服、吃饭、洗漱、如厕、睡觉等,并进一步联合家长,引导幼儿在家庭里也参与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家务活小助手。此次我园就展开了“收拾家务,我在行”的主题活动。教师们结合园所条件和幼儿的实际状况,做了精心准备,并借助信息技术、家园联合、多样活动等多方优势,创设了不同的劳动情境,带领孩子们在认识家务劳动、参与家务劳动、记录家务劳动、感悟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家务劳动的体验感,成为了家务劳动小能手。
  二、案例分析
  实录一:看动画答问题,体会“劳动最光荣”
   我利用多媒体给幼儿播放了一段卡通视频“帮妈妈做家务”。在看视频之前,我提醒孩子们要认真观看,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观看过程中,小朋友们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当看到小主人公绿咕力蹬着板凳盛饭时,他们都张大了眼睛;发现它用大盘子盛汤撒了一地时,他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再听到妈妈和哥哥对它讲述各种盘碗的用途时,一些小朋友禁不住说出了“我也知道这盘子怎么用”的话。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知道大家对这段视频很感兴趣,就趁机提出了几个问题:1.绿咕力帮妈妈做家务对不对?这些事你做过吗?2. 做家务时,你遇到过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3. 妈妈对你做的家务活满意吗?她是怎么评价你的?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纷纷抢着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的调整:
  在做了进一步观察后,我针对幼儿的表现,组织大家进行了聊天讨论,聊一聊大家最近对“做家务劳动”的感受,也对一些具体问题做了探讨。比如“哪项家务劳动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你会喜欢?”就让幼儿们议论纷纷,有的孩子说他最喜欢扫地,因为干干净净的地面让人很舒服;有的孩子表示最喜欢帮老师摆桌子,因为这样就能做老师的小助手了;还有的孩子说帮大家分饭是他最喜欢的活儿,可惜任务清单上没有这一项。幼儿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让我觉得之前的任务清单的不足之处,局限了孩子们的能力发挥。继而,我调整了这份任务清单(表二),给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活记录自己做的家务劳动,不再从老师的任务里勾选。而这些劳动可以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两人合作做的,亦可以是小组共同完成的,用大家擅长的方式记录清晰就好。
  
  實录三:趣味活动形式多,小组合作做家务
  今天我们组织了一些趣味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幼儿做家务活的动力。首先,我们进行了一次“小组叠衣服比赛”,由各小组每轮派出一个代表和其它幼儿进行比赛。老师讲了简单的规则:叠衣服顺序没有限定,但衣服要叠整齐,并码放平整。每一轮的名次会对应不同的分数,最后小组的分数做积累,得分最高的小组会获得奖励。孩子们都很兴奋地期待比赛的开始,还禁不住提前分享自己快速叠好衣服的策略。草莓组的晨晨说:“叠衣服要先放平,不能着急。”,橘子组的念念说:“叠衣服要先叠袖子。”大家各抒己见,显得都很有见识。最后经过激烈的“角逐”,苹果组领先一步,小组积分排在了第一位。
  接着,老师们在教室里布局了一个凌乱的场景,请一个小组幼儿集体去收拾。在收拾前,大家要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尽快把这项劳动做好。我选择了草莓组的小朋友,只见他们的小组长婷婷有模有样地安排起了大家的任务:“晨晨负责整理地上的玩具,瑶瑶收拾桌子上的东西,小雨用抹布擦桌子......然后大家一起摆放桌椅。”在这个大家庭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学会了齐心合力同做一件事。这中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但孩子们经过协商很快就能调整好。
  三、我的收获
  1. 以兴趣激发,让幼儿接触劳动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去做家务劳动,需要让他们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如果只是长篇大论地跟他们讲述做家务劳动的意义,势必会引起让幼儿不知所措的结果。在本次活动开始时,我借助了动画视频的作用,让幼儿在观赏中接触了“家务劳动”,让这一概念跟着趣味的体验进入了孩子们的内心。
  2. 以活动引导,让幼儿自主劳动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组织各类活动中,我们秉承这一教育理念,为幼儿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发交流探索、实践探索。像在小组合作整理教室的关节,老师们并没有为他们安排任务,只是简单地说明了活动规则,让他们自己去分配任务,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也是自己解决。这样的小组活动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自主劳动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让幼儿在集体的和谐氛围中快乐的成长。
  我们从大班幼儿的身心实际出发,为幼儿创设了一系列的家务劳动情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家务劳动中去。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为后面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理.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通心络组,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舒张功能,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浓度的变化.结果 经4周的治疗,通心络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由治疗前的(8.19±0.71)%,上升为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管理、引导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及发展是中职教育长期以来面对的问题。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基于学生个体差异通过鼓励等正向手段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项目的教育方式,将赏识教育运用于中职学生管理对学生成长及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将赏识教育运用于中职学生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还可增强学生责任感、激发学
期刊
患者男性,61岁,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急诊入院.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拜阿司匹林100 mg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中段90%局限性狭窄,予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后.支架处出现急性血栓,立即用高压球囊再次扩张,并以替罗非班(5 mg/100 ml,武汉远大制药生产,批号070601)0.6 mg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继而以0.14 μg·kg-1·min-1静滴维持.血栓消失后加用依诺肝素40 m
期刊
患者女性,2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扩大(54 mm×63 mm),右心室扩大(47 mm),房间隔上部连续中断2.38 cm,三尖瓣轻度反流.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继发孔缺损.2004年2月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应用32 mm国产房间隔封堵器(深圳市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术后即刻造影及超声显示心房水平分流消失.术后1个月和7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右心室仍扩大,其结果
期刊
摘要:地铁已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因拥有强大的运能,突出的稳定性,可靠的安全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转向架作为地铁车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地铁车辆的安全运营,从而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地铁转向架的故障问题分析与维修处理十分重要,应当以科学技术作为指导,对地铁车辆的转向架进行合理检修,保证其稳定性,从而保障地铁的正常有序的运行。  关键词:地铁车辆;转
期刊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约25%的人类特发性DCM为遗传性,目前仅发现少量的相关缺陷基因.而与肥厚型心肌病(HCM)相关的基因变异已有诸多发现.DCM和HCM是心肌病的最常见类型,约10%的HCM患者最终会进展为以左心室扩张为主的DCM。
期刊
患者女,67岁,发现血压高8年,伴心慌、气短2年.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Ⅱ级".入院时胸片无明显异常,心彩色超声示:左房直径43 mm,左室舒末直径47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9.4%,二尖瓣及腱索增厚、黏连,后叶钙化,瓣口面积1.0~1.1 cm2,轻度关闭不全.血常规检查提示血小板计数为230.3×109/L.术前动态心电图为房性早
期刊
摘要: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不容忽视,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认知规律,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实施英语教学,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保障。但是由于英语也是语言性质的学科,学生对其既陌生又不感兴趣,久而久之,英语能力得不到提升,给教师留下了一大难题。因此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这也是
期刊
目的 探讨异丙肾上腺素(180)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配体非诺贝特与心肌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 健康纯系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即正常对照组、Iso损伤组(采用腹腔内注射Iso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和非诺贝特(FF)保护组(在预先给予FF的基础上复制Iso致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心肌形态
目的 探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改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患者预后的确切疗效,评价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劣和ICD在中国的最佳适应人群;总结ICD患者的随访方法学,为ICD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99例有Ⅰ类ICD适应证的患者中,27例置入ICD(ICD组),另7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两组患者除了ICD组晕厥、心肺复苏及确诊的VF多于非ICD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