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内部的管控,以应对新形式。建立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成为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制度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是为了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层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指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包括:①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②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和及时提供。③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④预防和控制且尽早尽快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以及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⑤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秩序有效地进行。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可以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目前,还有部分企业管理者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定制度时,未能有效地贯彻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管理职能、保管职能、会计职能、监督职能兼容现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制度,该设的内审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创新,使之不断完善和规范,直至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帐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3、健全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确定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对制定的审批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企业内的费用支出要实行“一支笔”审批,编制憑证先审核后记帐,开支票实行印鉴分离复核制,堵塞各种漏洞,使企业的财务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第一,确定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第二,确定财务收支审批手续,对经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应当履行的手续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予以制度化。第三,明确对财务收支中违反规定的业务收支,由经办人、责任人、审批人等共同承担经济责任。
4、建立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会计软件及数据管理制度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配备专职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进行管理,同时要注重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会计工作人员积极钻研会计电算化业务技术,以适应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
5、加强人员素质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人员的素质。人员素质的控制,除了对人员本身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外,还应对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训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会计控制,财会人员的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弱的关键。通过对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一个企业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才能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第二、实行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要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为此,要做好公司人员的选拔任用、后续教育工作,制定并执行据业绩考评给予合适的待遇及晋升等有关政策。这些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雄胜等,《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会计研究
2、周小燕,《企业内部控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财会月刊
3、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4、陈国英,《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统计与决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 制度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是为了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企业管理层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指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包括:①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②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和及时提供。③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④预防和控制且尽早尽快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以及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⑤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秩序有效地进行。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工作人员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可以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目前,还有部分企业管理者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定制度时,未能有效地贯彻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管理职能、保管职能、会计职能、监督职能兼容现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制度,该设的内审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
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创新,使之不断完善和规范,直至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帐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3、健全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确定财务收支审批范围、审批人员、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及其责任的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对制定的审批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企业内的费用支出要实行“一支笔”审批,编制憑证先审核后记帐,开支票实行印鉴分离复核制,堵塞各种漏洞,使企业的财务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第一,确定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第二,确定财务收支审批手续,对经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应当履行的手续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予以制度化。第三,明确对财务收支中违反规定的业务收支,由经办人、责任人、审批人等共同承担经济责任。
4、建立会计电算化的内部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会计软件及数据管理制度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配备专职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进行管理,同时要注重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会计工作人员积极钻研会计电算化业务技术,以适应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
5、加强人员素质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实施人员的素质。人员素质的控制,除了对人员本身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外,还应对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训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会计控制,财会人员的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弱的关键。通过对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一个企业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才能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第二、实行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要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为此,要做好公司人员的选拔任用、后续教育工作,制定并执行据业绩考评给予合适的待遇及晋升等有关政策。这些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雄胜等,《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会计研究
2、周小燕,《企业内部控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财会月刊
3、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4、陈国英,《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统计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