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灾难成真时(下)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17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的毁天灭地看似惨烈无比,但放在大时空的视角下,都是小儿科的把戏,与后院蚁穴的水灾属于同一量级。毁灭一颗行星算什么?一次超新星爆发可以毁灭数个太阳系。对于银河系而言,超新星爆发也算不了什么,宇宙的塌缩才是玉石俱焚。与这些人类凭现有技术难以逃脱且发生概率很低的灾变相比,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文明对文明的摧毁——欧洲殖民者在南美洲早就做过类似的事——手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我们切不可玩火自焚。下面,让我们看看面对科幻灾难片中经常出现的灾变,现有科技能否兵来将挡。
  巨型机器人入侵
   科幻电影《环太平洋》是一个关于巨大的机器人与渺小的人类的故事,它根植于巨人神话的悠久传统。巨人是许多民族神话中常有的形象,有些民族以为先有巨人,然后才有神衹,即巨人是最早的一代,不少民族神话中创世者即巨人,如盘古。《变形金刚》中的创造者“撒克巨人”与此异曲同工。在神话、叙事诗、民间故事中,都不乏如何消灭巨人的描写。在神话中,征服、消灭巨人的是神,如在古代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与泰坦作战十年,战胜巨人,把他们推到地府下的无底深渊。在《环太平洋》电影结尾,人类则潜入深海,通过时空隧道将巨型机器人消灭。
   就智慧而言,人类是地球生命进化树的顶点,但其他方面就未必了。就移动速度来说,人比不上体型相仿的猎豹;以力量而言,人远远不如蚂蚁。然而在《终结者2018》或《变形金刚2》中,那些机器人都模仿人类的外表,有双手双脚,难怪“终结者”总被人类终结——山寨货还能强过品牌机吗?
   从根源上说,把机器人(其实叫智能机器更贴切,英文“robot”一词中并没有“人”的意思)想象成人类的样子,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怪。君不见各国神话中的神仙不也往往有人的样子吗?再有变化,也不过是人面蛇身(女娲)或是兽首人身(埃及神),脱不开“头、躯干、四肢”的窠臼。人总是格外钟情于与自己相似的东西。
   若从“终结者”系列电影的设定出发,那些机器人实在没有必要长成和人一样——只要能有效终结人类即可,何必非是人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双足直立行走而言,四足乃至六足、八足行走更为稳定有效。如此看来,《变形金刚2》中颠覆性的形象“大力神”采取了伏地爬行的姿态行动,重心降低获得稳定,可谓无心插柳地符合科学之作。
   再说经济性。身形增加一倍,体积和重量就会增加七倍,随之而来的是灵敏度降低、能耗增加,显然不够经济。《终结者2018》里有一个黑铁塔似的“收割者”,专门抓捕人类,它的笨重在主人公与之周旋期间暴露无遗。为什么要把机器人做这么大呢?进化史上最成功的动物都是那些体型微小、行动敏捷的,从蟑螂到老鼠无一例外,而巨大的腕龙和猛犸都容易灭绝。变形金刚们也有这个问题,仿佛不是两台庞大机器扭打成一团便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人类天生就对比自己体型大的东西怀有敬畏之心吧。殊不知,历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大个头猛兽,而是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只是微小的东西难以具象化,人类便把恐惧与崇拜幻化作大型机器人,投射到大银幕上了。
   扫除纳米灰雾
   如果说小行星撞击和太阳爆发是天灾,那么,纳米技术的滥用就是人祸,它带来的灾难比《终结者》描述的机器人失控还要可怕。在科幻电影《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中,恐怖分子在巴黎发射了装满微型纳米机器人的导弹,只见爆炸产生的迷雾转瞬间吞噬了房屋、汽车,甚至连路人亦不能幸免……若不是特种部队及时发射无线电指令关闭了数以亿计的纳米机器人,埃菲尔铁塔都要化作纳米机器人的食物。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在1959年所做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的科学家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自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用光雕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费因曼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满足我们对制成品的需要呢?
   设想将数百万个微型机器放入人体的血流中,让它们攻击癌细胞,或者利用小型手术刀抗击艾滋病毒。设想利用一群小型清洁机器人吃掉河流中的污染物,或者利用微型工业机器人在短时间内用单个分子制造出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然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你如何制造出数万亿个这种小型机器人?其实方法很简单,你只要教它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像细胞一样复制自己即可。
   纳米技术之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在提出上述美好的可能性后,想象力及时刹车,提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有关世界末日的假说——纳米机器人或许更像微型终结者,它们比大自然的创造物更加先进,它们会在一夜之间彻底战胜有机生命,遵循进化论的规则消灭所有有机生命。
   《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曾写过一部名为《纳米猎杀》的科幻小说,讲的是一群纳米集群逃出了实验室,迅速进行智能进化,并按照一种“掠食猎物”程序成功运行。失去控制后,它们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可怕掠食者。纳米集群不仅在行动上像个掠食者,而且还不断地自我复制,开始追逐沙漠中的动物,当然它们对人类也绝不放过。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纳米灰雾”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纳米机器人的自我复制开始失控,最后世界上幸存下来的只有无数的纳米微型机器人。科学家想象,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就像一堆灰雾飘浮在空中。
   如何避免这个惨淡的结局呢?最好的办法是,绝不给它们植入“复制”自身的程序。再者就是保证它们在收到“关闭”指令时,能够停止吞噬周围物质的破坏行为。要是有恐怖分子真的造出一批这样的机器人进行要挟呢?要是它们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偶然的程序失灵,或者无线电指令发射器干脆被它们吃掉了呢?剩下的人们只能祈祷了。因为整个地球都会变成一坨纳米机器人,它们在太阳风的吹拂下,会轻飘飘地飘到火星、木星……吞噬掉所有太阳系的物质后,它们还会向银河系深处蔓延。到时候就连科技发达的外星人都要恨恨地想,为何会有不知死活的家伙发明这种可怕的东西了。
   好莱坞科幻影片《独立日》《后天》《2012》的导演艾默里奇曾这样阐述人类的“科幻灾难片情结”:“我们最大的恐惧和虚无感,不是来自面对自然的不可知,也不全是关于对地震海啸的想象。事实上,对我们产生威胁的是那种面对人类内心邪恶与黑暗所产生的恐惧,以及我们面对人类社会异化、政治国家失控所产生的荒诞感。有时,我们毫无理性恣意妄为地对自然界的毁灭也是恐惧感的来源。这种根源性恐惧已经根植于每个现代人的心中,无论对创作者还是观看者,灾难片无疑是最好的释放。”
其他文献
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后所拍照片。黄兴主张衣冠齐整,以显示他的光明正大意外发案,意外破案  上海地铁3号线南行线路,自江杨北路开出,在四川北路公园附近与4号线渐行渐近,终于在宝山路站并为一线。车站南面不远处就是上海铁路局。在1987年新的火车站建成以前,这里曾是上海站的所在地。再往前追溯,1909年,上海沪宁铁路站开始在此运营。  1913年3月20日夜,10点30分,一行人乘马车抵达沪宁火车站。在
[摘要]“闯关东”历史社会现象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不仅理所应当的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篇章,而且更应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该遗忘的宝贵精神遗产。闯关东现象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那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代薪火相传以其生命的代价,在一片荒漠的土地上刻下的人类争取生存自由的意志印记。  [关键词]闯关东;生存抉择;历史跋涉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香港作家陈晓蕾在她的《剩食》一书中感慨:“大部分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厨余,根本不是垃圾。”美国人罗伯·格林菲尔德(Rob Greenfield)对此深有体会,最近,他就从各类厨余中为自己找出了21顿免费大餐。  打开罗伯家的冰箱,你会看到装得满满的新鲜水果、蔬菜和罐装饮料,加起来大概价值两百美元,其实他一分钱也没花,只在过去一周进行了“垃圾桶潜水(dumpster diving)”,把这些东西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把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与困境。本文回顾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办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通过分析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提出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办学提供借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回顾  自2003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外合作办学
如果从以新航路开通和地理大发现为经济全球化标志的15世纪末算起,到现在的500多年间,经济全球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三次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全球化。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是东西方两个阵营相互对立的时期;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些西方大国严重削弱、新兴经济体发展壮大的时期。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经济全球化,至今仍在继续,未来也仍将持续。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3-0149-01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通常来说,采访是新闻记者与被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是双方智慧的碰撞和思想与情感的交锋,也是经历与感悟的交融。可以说,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主导采访的新闻记者必须掌握沟通的技巧,让对方乐于敞开
2017年是钱基博诞辰130周年暨逝世60周年。同为学者,他不像其子钱锺书那样誉满天下,对经史之学的精通却丝毫不让其子。他曾自述“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史记·儒林列傳》 的这句话,是对他毕生学行的真实写照“国性之自觉”1957年钱基博先生于武昌  年幼的钱基博、钱基厚兄弟,每天吃完饭后,总是乖乖地站在一旁,等候接下来的抽背。母亲和伯父仔细地听着他们背诵,发现错字了,“重背。”稚嫩的童声顿
明星的私生活,不管评价还是分析,都是一件危险且容易丢脸的事情,归根结底,诚实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底线而是天花板,但不管他们如何表达、选择什么方式和渠道,他们的舞台都已经准备好,他们都只是忠诚待在“明星”这个身份里面,而“人设”是他们的戏服,他们使用各种设计好的道具,也为了配合观众投下的注意力,大幕落下之前,他们绝不离场。贾乃亮、李小璐与女儿甜馨  比如李小璐。去年年底,一场“做头发门”事件之后,她和嘻
艺术与科学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许多科技巨匠,文化先哲曾有着精辟的论断,比如,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著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乔治·萨顿曾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作出这样的阐释——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他说:“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正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项成就或早或晚注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实用价
彼得·圣吉  南怀瑾大师有很多洋弟子,比较著名的如前美国外交官协会主席艾德、法国东方语言学院院长戴思博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彼得·圣吉等人。说来他们都算是我的师兄弟,其中比较熟悉的要数彼得·圣吉博士。  彼得·圣吉是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学大师。1999年,曾被《经营战略》评为20世纪对商业战略影响最大的24个伟大人物之一。2001年又被《商业周刊》评为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之一。 1990年,他出版了《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