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教学中的“点”式渗透

来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5wm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小说教学面临着小说欣赏与理性解读的双重任务。教学过程如果偏重于单元知识点的落实,很可能会成为术语分析课,不仅达不到文学欣赏的目的,反而扼杀了学生对小说原有的阅读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性欣赏与理性解读有效结合起来,就成为我们必需思考的问题。而其中,对话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的多重对话中,教师能否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试从以"点"促学的角度,来阐述教师在多重对话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即通过"过渡点"、"争论点"及"相通点"的挖掘,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起对
其他文献
高明《琵琶记》中铺叙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许多铺叙片段为后世沿用,并逐渐形成一种套路。戏曲中铺叙手法的产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戏曲舞台演出的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散文的创作十分讲究取“象”艺术。本文对林语堂先生《秋天的况味》一文的意象、意蕴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文章中作者借以表现出的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让我们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