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国家”的跫音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以中国 ——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作者:许宏
  出版社: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4-3-1
  鼍鼓特磬、墨玉璋、戚形方孔璧……夏商周前的中国像薄雾覆面的绵延山峦,神秘原始、充满想象,饱含太初之质,偶尔有世人经行,便留下一串清越空幽却掷地有声的古老跫音。曾惊叹于石器和青铜的精致与纯粹气质,曾为《国家宝藏》演绎的良渚玉琮的神话所叹息感慨,也曾流连于博物馆期待与每一件会说话的文物相遇……而许宏先生的《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以不到两百页的身量,为我们铺展开了公元前2000年夏朝之未成的恢宏中原图景。《陶寺的兴衰》为始,《中原与中国》做终,他以幽默诙谐萧散简远的笔触,按地理与时间线索勾勒出陶寺、嵩山、新砦、二里头环环相扣的历史考古脉络,让我有幸做个高妙门外的拾穗者,一窥具象化的、有血有肉、冲突矛盾交错、继承发展并存的、活生生的“国家”进化史。
  本书开篇即置身陶寺暴力“革命”的现场,明火执仗的报复和群团内部的血雨腥风,它们的背后是金字塔式等级结构的颠覆。这些由礼制维护,在祭祀、宴享、朝聘等政治宗教场合表现尤为突出的隶属服从关系,终于被毁灭式的瓦解。但随之而来伤筋动骨导致的文明退化,却难说悲哉幸哉。这个时候的人类群团文化,还是散作满天星,不曾形成跨地域的统一定制,但从陶寺多元化的高层次文化要素来看,多吸纳而少放射的聚落群,已有礼制初识的悸动和东学西渐的影子。但关于它的禹都尧都之争,陶唐氏夏后氏之辩,文化的衰亡与断裂,却仍是众说纷纭的待解绳结。
  嵩山衔东西,接南北,引领着泱泱黄河奔向广袤肥沃的华北平原,星罗棋布的群落们悄然散布成一个中原腹地文化圈。一座山脉劈南北,自然分割出王湾与煤山两大类型,而文化圈外则有泛东方文化系统、南方文化系统、泛西北文化系统三足鼎立潜移默化的熏陶。林立的政治实体按大致等距的范围,拥有中心聚落和防御性设施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起落地生根生生不息,互相竞争又互相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的贵族社区与王城的诞生也是值得深究的话题。而关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我认为最可能的观点是,邻近部落的矛盾冲突导致城垣等防御措施等建设,进而引发更多紧张,从而促使国家的缓慢形成。
  接踵而至的是色彩神秘意义重大的新砦,续接风云激荡的龙山时代末期文明遗存的星星火种,又为二里头文化石破天惊的出场隐忍积淀。虽然关于它的时代定位大家各执一词,但这个空间分布狭小的“异质斑块”,无疑是三代的辉煌一笔。从围垣到环壕、铜礼器的运用、龙形象的亲缘基因……混杂百家,吸攫各处,大规模整合后的文化焕发出强盛生命力的别样光彩。身處社会宕动,分化改组的漩涡,正如卡内罗的限制理论,“普世”的新砦就像浓云隙缝中破空倾洒的一缕曙光,照亮呼之欲出的“最早的中国”。
  如果说前面的仰韶与龙山都是微光,二里头就是横空出世的当空烈火,璀璨出世纪的滂沱暖阳。伊始在古老洛河畔,洪水覆没的风险之中,二里头人安居于肥沃祥和的半岛,孕育出都邑庞大的文明。多进院落的“纵深”宫室布局、功能性分区的细致规划、拔地而起的巍峨宫殿……辉煌繁荣到不可思议的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恢弘大气的国家气象。
  关于文明发展的讨论终结至此,最后的《中原与中国》是反省回望与总结的深思。二里头文化的后续影响、国家的“疆域”、畿内畿外的区分、中原王朝的据点设置、扩张背后的铜盐危机、国家群与软实力等等,看似细小如珍珠落盘的话题又串联起公元前2000的广袤图景,给人庞大而深刻的收束,实可叹之。
  三代考古方面除了读过张光直先生的《美术神话与祭祀》外我几乎一片空白,初读此书感觉雾里看花,只能算作走马观花稚儿,可能难有深怀远见,且在此说些浅显的感想与疑惑。
  首先读完整本书,充斥脑海的是“不确定性”,除了大体上的一致认同,好似每个观点都有无数质疑与怀疑,似处处有理却又感觉推测假设之上的结论仿佛难以自圆其说。关于“共时性”考古的疑惑,作者也说到,“对历史事件和绝对年代的把握本来就不是考古学的强项”,样本的采集与比较难以有统一标准,却往往被奉为圭臬。那基于此的三代考古是否局限性太大想象太多?而关于哪个文化源于何处又受那些其他因素的耳濡目染的问题就像毛线团。另外在讨论新砦遗存发轫归属的时候,联系不紧密的社区与社区间的不均匀性又增添许多难解之题。
  然而从另一维度思考,我又非常欣赏许先生对于考古与历史的严谨,不妄下断论,不轻易被后世记载左右。就像法制史老师所说,后世的文献可能杜撰,或多或少都带个人情感倾向的美化润色或偏激抹杀,不能一味轻信,亦不可弃之不顾,合理取舍中自有智慧门道。同时,这些或虚幻夸张或真实细致或幼稚暄软或成熟刚烈的文字,也是我们窥见价值观演化、研究文献记载者所身处之社会的价值认知的宝贵资料。
  另一困惑是关于神话与现实的转化与续接。比如颛顼的绝天地通,背后指的是生产力发展下社会分工引起的阶级分化,以及禹之治水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似乎看似毫无逻辑的荒诞神话背后又都隐藏着意外的真相,但我个人很难把这些与实打实的考古文物遗址相结合与运用,感觉就是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一个缥缈虚无,一个真实质朴却有点血腥。虽说这些似真似假的神话,就像商王是巫觋的最高首领、姜嫄履巨足印而生后稷、以及罗马的伊吉利亚泪泉传说一样,都是用来维护统治的杜撰或夸张产物,但仍然有些影响了我对于真正三代图景的判断,特别是没有完全理解神话背后深意之时。
  合上书页,感慨万千,空旷的苍凉感扑面而来,4000多年前的腥风血雨也好,辉煌璀璨也罢,就这样恍惚若烟云,触手即逝。汤汤洛河一水冲三都、二里头巍峨的宫城城墙习惯一直延续堆砌到清朝……埋藏千年的墨玉璋,匠人一刀一划雕刻它时怀有怎样的情绪?难解的饕餮纹与蛇蚯蚓线般的文字到底要诉说什么?那些涌动的热忱、虔诚的献祭、神秘的兴衰,卷起滔滔沧浪水,卷起莽莽万里沙,聚散分合、沉淀交错,最终化成国家的稚嫩雏形,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却只听见古老足步经行处遗落的寥寥跫音。
其他文献
西风烈  我點燃一堆火,为远在十万光年之外的宇宙传讯。我是一个歇在灯塔里的旅人,微薄的肉身,也沾上了一点浩然的光。生命如同昙花,一现即是一切,但不必感伤沧海桑田,哲学的定义早已谅解了变迁,朱颜辞镜花辞树,留不住就必须及早珍惜。大风吹麦浪,海子就坐在风中,我想,我有时听见的诗句,一定来自那些歌颂太阳的人。即使已然古井无波,我还是要纪念风,青石借水瀑回响,而火,能够摄像风的形体。我惟有这样纪念转瞬即逝
期刊
流感,influenza。如果你闭上眼,大声把这个词念出来,它听起来真是非常可爱,如果用来做一个古老宜人的意大利村庄的名字,一定非常合适。事实上,这个词真的是意大利语,是“影响”(influence)的意思。它也的确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一直可以追溯至中世纪。中世纪医生认为,天上的星星会影响他们病人的身体健康,有时候还会引发莫名其妙的高烧,病症在欧洲大陆上迅速蔓延,每几十年就来一轮。流感不断带给全球阶
期刊
你莠草蔓生的眉上  ——给西尔维娅·普拉斯  两个人在黑暗中相逢,一个人取走蜜汁  必定有个人献出声音。一个人数着朱红  一个人需要收留深紫的星辰  在光线穿过叶子间隙,河流哭着奔向大海  荒草都割完了,灰尘只能落到地上  花园统统毁掉了  爱我的人,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不再与上帝通话了”,上帝领着孩子们  在一个熟人的墓地捉迷藏  她一边捉蝴蝶,一边盘算着  把思念赶进晚霞,需要多长时间 
期刊
北窗外是湖滨闻名的城西湖,虽然没有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没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也没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但是,它的开阔水面、潋滟波光总会让人心旷神怡,它的映日荷花、连片菱叶总会引人驻足观赏,它的水上渔舟、波上游艇总会令人乐而忘返。  在这个小城,有这么一个天然的水面,真是难得的一景,而我,可以足不出户就观赏到这一景致,仿佛得到了大自然的偏爱,独享了大自然的赐予,此乐何极也。  然而,偏偏有点儿惹人
期刊
蚊子总是夜间出没,紧盯他的猎物,偷窥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个嗜血者,终于,正当地摇摆出没。丢了性命。  太过吵闹,烦躁的墙壁溅了血,像极了张爱玲的梦,醒了,也就清净了。  它不懂得的太多,生存是本能,若是扰了明月,今夜,你就是罪徒。  刚晾的衣物吊死在屋顶,垂頭丧气。砸落的水滴唱着不和谐的丧歌,只得蒸发。我的书包挂在半腰,椅子在原地,不动声色。有某物享受夜的翻身,也在呼吸黑暗的孤独。不为人知。骨头
期刊
山中草木生灵沉入夜色 静静的  星宿诸神已归位  一窟窿投下的影射  像极黑洞紧抿了我的沉默  群山和我一起睡着了  我着实得理了 也心安了  在现世刚起的摸爬  现在可只能是回到山中  听所有虫儿一夜唧唧  这也是馈赠的礼物嘛  阳光是连绵暴雨的礼物  孤獨是漂浮喧嚣的礼物  外山是人人可赏悦的礼物  而我必将放下诸多身外之物  往山中去的人  像萤火提着一盏盏灯  红光是沉默了  漫山遍野的绿
期刊
玻璃在闪光,不知折射了多少次  老人在和将要离别的子女  说道些什么自然法则演变的守约  雨落下,却打不湿一片花瓣  因為鲜花和狸花猫,都生活在水泥城堡里  就在某辆汽车驶过的瞬间  许多人抬头张望——整座城市都捕捉到了  鸟鸣。飘忽的、不定的清脆呐喊  更胜万千佛陀的梵音  在某杯饮料掉落的瞬间,我笃定:  有同样的飞鸟在世界各处穿梭  青山凭空出现在脑海里  或许山雾汇成海洋——竹叶飘摇成船桨
期刊
君不见白也诗成惊八荒,凌越万里舒其狂。君不见鲲动鹏飞睨天下,拨云蔽日掩翠苍。天上文曲落人间,人间繁华尽长安。裁却青云作衣裳,一斗月光合自然。驾鸢鸾,荡画船,午倦碧藤枕,堆鸦玳瑁簪。泛舟瑶池使人酣。回首天色晚,太真研墨化玄川。研罢墨色匀,倩影点绛唇,宝剑犹饰七星纹。借来东风拢紫毫,笔下星河摇。莫须语,对芳尊,一杯浊酒向黄昏。本欲卷朱帘,误触力士靴。无奈赐金离凤阙,对月舞剑越决绝。腹中藏乾坤,天宝风光
期刊
傍晚时候,城市仍然细雨蒙蒙,我一个人,走进高中校园,东角门近日没开,我从西角门进入,顺路右拐,向西走上红色地砖铺成的甬路。甬路很宽,右边站立着高高的李子树,在诗雨中享受难得的安静,路北去年种下的杏树、樱桃树等,高高低低,树脚下是大片大片的红色车轴草,开着紫色花,花并不妖娆,只是像一个个苞,花期已过,要回去了,回到来时的地方,回到种子的样子。  这条路,路上就我一个人,只是花却鲜艳得热闹。小波斯菊开
期刊
居于小镇  几场雪  就有几场红白喜事  就有几多诱人的菜汤味  从临街飘出来  之后,下葬  之后,娶亲  那埋在雪地里的  那新婚燕尔的  一样唢呐声送  唢呐声迎  之后,夜色降临  明月得以重现  之后,明月高悬在  又冷  又漫长的夜晚  冬 戏  在入九寒天之时  一半献给山神,一半  唱给劳苦的镇子里的人  当夜幕降临  他们恭敬地站在戏台前  听忠奸,辨善恶  品世间百态  戏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