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血浆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的表达及对外周血CD4+ T细胞活化的影响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含量及其对外周血CD4+ 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影响,探讨PCSK9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招募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的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患者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 ~ 66岁,病程1个月至15年。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和单个核细胞(PBMC),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BMC中PCSK9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PCSK9蛋白浓度。磁珠法分离每例受试者外周血CD4+ T细胞,并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PCSK9蛋白共培养,对照组不加PCSK9蛋白,培养24 h后,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IFN-γ和IL-17A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银屑病患者血浆PCSK9浓度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银屑病组和对照组PBMC中未检测到PCSK9 mRNA的表达。银屑病组血浆中PCSK9表达[(243.58 ± 11.91)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199.74 ± 31.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61,P < 0.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与PCSK9蛋白共培养后,IFN-γ和IL-17A表达水平[分别为(6 150.00 ± 212.13)ng/L和(1 532.00 ± 11.31)ng/L]均高于未加PCSK9蛋白的对照组[分别为(4 650.00 ± 212.13)ng/L和(698.5 ± 266.5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7.071和4.418,均P < 0.05)。健康对照CD4+ T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IFN-γ和IL-17A表达。

结论

银屑病患者血浆中PCSK9含量增高,可能通过活化外周血CD4+ T细胞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集8例唇癌患者,切除唇部肿物后全层缺损占唇总长度的1/3~1/2,均采用以唇动脉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结果修复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目前分别随访6个月至5年,均未见肿瘤复发,且唇部形态美观,功能得到改善,患者较为满意。结论以唇动脉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可修复唇癌术后皮肤缺损,能较好
目的观察长期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应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纳入用药超过54周的患者。用药剂量5 mg/kg,总剂量以100 mg为间隔取整数。前两次用药间隔依次为2、4周,然后间隔均为8周。采用Mauchly球性检验法、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法及Bonferroni法分析治疗前、治疗2、6、
目的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6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P200类天疱疮1例。对照组为70例天疱疮、15例慢性湿疹和15例健康成人。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及炎症反应有关。仅有皮肤受累者称为皮肤Rosai-Dorfman病。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大量组织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在组织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吞噬的完整淋巴细胞,称为伸入运动。免疫组化示组织细胞阳性表达CD68和S100,不表达CD1a。CRDD的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
目的分析甲真菌病和甲银屑病的皮肤镜特征。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收集就诊的甲真菌病和甲银屑病患者各128例,对病甲皮肤镜图像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结果甲真菌病出现7种皮肤镜模式,分别为锯齿状边缘69例(53.91%)、纵行条纹72例(56.25%)、锥形甲角化30例(23.44%)、甲板增厚21例(16.41%)、甲黑点5
目的运用三种皮肤影像技术探究女性黄褐斑不同时期皮损的形态。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收集女性黄褐斑患者253例。结合临床分期标准,应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VISIA皮肤图像检测仪、皮肤镜观察不同时期黄褐斑皮损,分析临床分期与树突状黑素细胞、亚临床黄褐斑、血管形态改变的相关性。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Mann-Wh
随着技术发展,医疗行业正进入"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新纪元。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诊疗过程,减轻医生的数据分析压力。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主要应用于图像识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智能诊疗、预测预后等方面,其准确性可接近人类专家水平。其中,图像识别的研究最多,包括皮肤图像识别。在非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研究较少。未来,人工智能可提高诊疗效率,使医患双方共同获益。
期刊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约有95%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皮肤损害,包括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或出现放疗相关的皮肤病如皮肤纤维化、硬斑病、硬化性脂膜炎、大疱性皮肤病、嗜酸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疹、硬化萎缩性苔藓、血管肉瘤、非典型性血管病变、放射记忆性皮炎等。此类皮肤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本文将对放疗引起的常见和少见皮肤病作一简要综述,以提高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