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育人本位 探“跨界融合”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un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清晰的目标指向,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开始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要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必须依赖各学科教学,依靠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本质的魅力,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真正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基于此,我校尝试立足育人本位,探索课堂教学,校本教研的“跨界融合”。
  一、跨界融合的生态课堂,孕爱育心
  1.绿色文化,融会贯通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如果不能融入学校文化理念,就不能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只有当学校文化理念转化为学校生活的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才能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为使学校“以‘绿’育人 润泽生命”的绿色文化实现落地生根,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形”,学校力求将学校文化理念融入、落实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在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价值观。
  同时,借助学校十三·五科研课题“孕爱育心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科研促教研,探索理想的“孕爱育心”生态课堂。学校提出生态课堂的“六原则”。一是“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二是“关注”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三是“赏识”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四是“优化”原则,设计的问题充满思维含量;五是“学法指导”原则,注重“授之以渔”;六是“自主性”原则,课堂充满向上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鲜明的“五入” 生态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创设绿色情境——入课;自主合作探究——入脑、入情、入心;深化拓展延伸——入行”。同时,提炼了生态课堂“人文、智慧、本色、成长”的“四个维度”标志特征:(1)充满人文情怀。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充满关爱,师生关系和谐相处。(2)闪耀智慧光芒。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师生思维活跃。(3)追寻本色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教对,教会,教出学科味,体现质朴、自然、高效。(4)散发成长气息。立足学生及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教学相长,结伴成长。
  2.学科课堂,互通互合
  当代的学校教育正在走向开放、多元的态势。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更需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学校尝试把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互通互合,通过跨界合作、跨学科融合、推动教学变革,营造蓬勃的教学生态,推进课堂转型和改革,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的教学、学习策略,构建学科教育特色,提升生态课堂教学品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课程资源的跨界融合。即超越学科的局限,补充或删减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科更好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发挥多学科的“融合”优势,使一个学科对另一个学科丰富和强化,或几个学科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双向探究,打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学科教师的跨界融合。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智慧,能够根据核心素养的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学生的需求,共同合作,开发、实施教学,能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师单独授课的界限,整合、建构、创生优质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时空,实现整合贯通。
  (3)师生角色的跨界融合。核心素养时代,教师可以是学习者,学生也可以是教学者,师生互为合作伙伴。在“孕爱育心”的生态课堂上,教师当学生倾听,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当小老师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打破传统的學科框架,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全面整合学科资源,让“师—生,师—师,生—生”在相互学习、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结伴成长”新局面。当学校的绿色文化理念融会贯通在跨界融合的生态课堂时,核心素养也就落地生根。
  3.“教书育人”,共生共融
  学校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态课堂,孕爱育心,科学人文,相融则‘绿’”——这就是我校生态课堂最好的诠释。孩子们良好的习惯与优秀的品质就在这里逐渐养成。
  课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生态课堂”开课时常会听到这样真诚的声音,如:“绿色大兴 孕爱育心”“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师生之间相互赏识的评价,架起了情感的第一座桥梁。
  课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生态课堂”中,也常常会听到老师们积极向上的评价:“你一笔一画认真写字的神情真是可爱!”“说话时请面带微笑!”……无论是书写、发言、合作,老师的终极始目标都在育人。
  课终——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缭绕延不觉。到课的结束处,依然会响起一阵阵这样悦耳的童声:“下课要两清,桌面清,地面清。”“课间‘两操’和‘三跳’,合作游戏不打闹”……孩子们整理干净桌面、地面,然后到操场玩耍。天长日久,他们的行为一定转化为一种优秀的习惯和品质。
  “生态课堂”,承载希冀梦想,带领教师抵达心中的“彼岸”——宁静、真实、美好而富有生命的张力……“生态课堂”,凝聚责任、思考、格局与尊重,呈现绿色教育的魅力。小小的课堂因此其乐融融,毫无边界,也因此联结大大的世界。
  二、跨界融合的校本教研 ,多元开放
  尝试“跨界教研”新型教研模式,突破常规教研的思维限制,采取“走出教研看教研”的思维方式,跨越学科、视野、时空等影响因素的限制,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组成教研团队,使他们相互融合,能在研讨和交流中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校本教研工作与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自主生长,令校本教研展现出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1.跨学科,主题组团教研。跨学科教研,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科和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我们尝试跨越单一学科的限制,不同学科的教师聚焦“生态课堂”师生的行为观察,按同一研究主题组成教研团队,开展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呈现出新的方式和途径。
其他文献
多年来,荆门市竹园小学通过创建葫芦丝艺术教育、科普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大办学特色,坚持走“全面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道路,塑造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一、艺术教育先行,塑造校园文化品牌  2002年起,学校就将葫芦丝教学引入了课堂,开始打造葫芦丝艺术教育品牌。  学校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编写了校本教材《葫芦丝教程》,每个年级一
“语文主题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课内海量阅读。那么,如何处理教材和丛书的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大量阅读呢?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七颗钻石》以及“语文主题学习”《真情传递》中的两篇文章《爱,有时很简单》和《盲姑娘和她的妈妈》为例,笔者采取“1 X”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形式,让学生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文章。  一、文本解读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
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相互配合的联合行动。教室里将课桌摆成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课堂上几个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就是小组合作吗?我认为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在有尊严、受尊重的和谐氛围中,学生彼此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和担当,体验互助的成功和幸福。  小组组建篇——“这是我们的组牌哟!”  “不好了,不好了,小雅和海林同学吵起来了,桌子都被掀翻
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灾难的分析,探究了造成灾难的原因,即包括极端天气时放松警惕、工程建设选址不恰当、防灾预案执行不力、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和危机意识等因素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课文。文章节选自《红楼梦》,选入课文时略有改动。笔者梳理近五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文的教学案例,
白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原划石炭系红柳园组地层中新解体出一套中高级变质英云闪长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系,并依据测年值,将其侵入时代归于新元古代,该套岩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