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邮局是我作为一个会说中文的外国人,觉得在中国最难沟通的地方
有一天,我去邮局买信封。我在包装柜台指着玻璃箱里的信封对女职员说:“我要那个”
我想要的是7号,但她拿给我的是9号。我于是又说了一遍:“我要7号的。”女职员说,“没有7号。”但剥离箱里明明有的啊。“那不是我管的,有钥匙的人已经下班了。”她答。
真奇怪。同一个邮局的同一个包装柜台里的玻璃箱和桌子,管理职员还不一样,而且明明有的信封怎么不卖呢?
我用此敬重的语气表达了我的不满,她不高兴地特头看着旁边的客人说:“你看,她是日本人,什么都不懂。”
这是什么话,太失礼了吧?我很生气,和她吵起来,于是惊动了负责人亲自跑出来。争执的结果,女职员不情愿地向我道歉。但负责人还是告诉我:“很不好意思,今天那箱子确实才丁不开,还是请你改天再过来吧。”
邮局是我作为一个会说中文的外国人,觉得在中国最难沟通的地方。比如我去寄包裹,职员给我的袋子很滑,我很担心贴上的邮票会在邮寄的过程中脱落。日本人一般会仔细考虑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在之前就做好周到的准备,但在中国,职员只是说:“没问题!”
我在中国的服务行业常常听到“没问题”这句话。而实际上,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没问题”应该是“有问题”,很少真的没问题。
又有一天,我去寄杂志,我想以印刷品的方式邮寄,因为印刷品比普通包裹便宜。柜台的年轻女职员把杂志翻来翻去说:“不行,这不是印刷品。”为什么?“因为里面贴着一张便条。”我确实在杂志里贴着一张便笺,上面写了一句问候对方的话。但贴了便条就不是印刷品了?
“是的。”女职员看起来很嫌我麻烦的样子。她说。贴了一张便笺,就该算是信函,而不是印刷品了。贴了一张便笺,杂志就变成信函了吗?我再追问原因。她懒洋洋地扔出一句:“如果你需要这张便条,又想以印刷品的价格邮寄,就把便笺贴在信封上吧。我们管的是信封里面,不管外边的事。”
这在我听来是一件更奇怪的事。
我回到家后,搜索了网站,找到邮政法。里面说,杂志还是印刷品,但有“印刷品内准予附寄内件清单和收、寄件人地址、姓名的纸条”的一条。我于是特意把速部分打印出来。
下一次,我把这张纸拿过去给职员看。但职员还是说不行:“你贴的不是清单,也不是地址、姓名,所以不行。”那如果我写了地址和姓名就可以吗?职员答不上来了。
这时候,又一位负责人出来了,一位看起来很能干的阿姨。她看了我拿来的法律规定,对我解释说:“这是说,打印清单以外的东西不可以附寄。所以如果下次你想附寄,别用信函的方式写,把内容用清单的方式写,然后打印,这样我们才可以用印刷品的价格给你寄。”我终于明白了,但也太费解了吧。
最近我搬家了。这时候,某杂志的编辑说,刚刚把稿费寄到了我原来的地址。我担心之下,就去邮局打听怎么把寄到原址的信函转寄到新址。
柜台的职员说:“我们不知道递送的事情,您到后边的递送部门去问吧。”我晕厥,于是又问:“中国人搬家的时候,寄到原地址的信函怎么转寄?”她想—想说:“我没有搬过家,不知道怎么办。您还是去递送部门吧。”
我只好去找递送部门的职员。可是她想了半天说:“没办法。”
怎么会没办法?在日本的话,搬家后只要去邮局办理一下转寄手续,一个月内所有寄到旧地址的邮件可以转寄到新地址。中国没有这样的服务吗?那我的支票怎么办?从日本已经寄过来还在路上的书和杂志怎么办?
女职员看我着急的样子说:“您去找主任吧。”我又到主任的办公室。一位戴眼镜、较胖的男主任一听我的话就摇头:“这个没办法。”在我的坚持下,主任递给我一张纸说:“把你的地址、名字、电话写下来。一个月内,我们如果收到你的信,就给你打电话。”
但至今,我也没收到邮局的任何—个电话。
有一天,我去邮局买信封。我在包装柜台指着玻璃箱里的信封对女职员说:“我要那个”
我想要的是7号,但她拿给我的是9号。我于是又说了一遍:“我要7号的。”女职员说,“没有7号。”但剥离箱里明明有的啊。“那不是我管的,有钥匙的人已经下班了。”她答。
真奇怪。同一个邮局的同一个包装柜台里的玻璃箱和桌子,管理职员还不一样,而且明明有的信封怎么不卖呢?
我用此敬重的语气表达了我的不满,她不高兴地特头看着旁边的客人说:“你看,她是日本人,什么都不懂。”
这是什么话,太失礼了吧?我很生气,和她吵起来,于是惊动了负责人亲自跑出来。争执的结果,女职员不情愿地向我道歉。但负责人还是告诉我:“很不好意思,今天那箱子确实才丁不开,还是请你改天再过来吧。”
邮局是我作为一个会说中文的外国人,觉得在中国最难沟通的地方。比如我去寄包裹,职员给我的袋子很滑,我很担心贴上的邮票会在邮寄的过程中脱落。日本人一般会仔细考虑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在之前就做好周到的准备,但在中国,职员只是说:“没问题!”
我在中国的服务行业常常听到“没问题”这句话。而实际上,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没问题”应该是“有问题”,很少真的没问题。
又有一天,我去寄杂志,我想以印刷品的方式邮寄,因为印刷品比普通包裹便宜。柜台的年轻女职员把杂志翻来翻去说:“不行,这不是印刷品。”为什么?“因为里面贴着一张便条。”我确实在杂志里贴着一张便笺,上面写了一句问候对方的话。但贴了便条就不是印刷品了?
“是的。”女职员看起来很嫌我麻烦的样子。她说。贴了一张便笺,就该算是信函,而不是印刷品了。贴了一张便笺,杂志就变成信函了吗?我再追问原因。她懒洋洋地扔出一句:“如果你需要这张便条,又想以印刷品的价格邮寄,就把便笺贴在信封上吧。我们管的是信封里面,不管外边的事。”
这在我听来是一件更奇怪的事。
我回到家后,搜索了网站,找到邮政法。里面说,杂志还是印刷品,但有“印刷品内准予附寄内件清单和收、寄件人地址、姓名的纸条”的一条。我于是特意把速部分打印出来。
下一次,我把这张纸拿过去给职员看。但职员还是说不行:“你贴的不是清单,也不是地址、姓名,所以不行。”那如果我写了地址和姓名就可以吗?职员答不上来了。
这时候,又一位负责人出来了,一位看起来很能干的阿姨。她看了我拿来的法律规定,对我解释说:“这是说,打印清单以外的东西不可以附寄。所以如果下次你想附寄,别用信函的方式写,把内容用清单的方式写,然后打印,这样我们才可以用印刷品的价格给你寄。”我终于明白了,但也太费解了吧。
最近我搬家了。这时候,某杂志的编辑说,刚刚把稿费寄到了我原来的地址。我担心之下,就去邮局打听怎么把寄到原址的信函转寄到新址。
柜台的职员说:“我们不知道递送的事情,您到后边的递送部门去问吧。”我晕厥,于是又问:“中国人搬家的时候,寄到原地址的信函怎么转寄?”她想—想说:“我没有搬过家,不知道怎么办。您还是去递送部门吧。”
我只好去找递送部门的职员。可是她想了半天说:“没办法。”
怎么会没办法?在日本的话,搬家后只要去邮局办理一下转寄手续,一个月内所有寄到旧地址的邮件可以转寄到新地址。中国没有这样的服务吗?那我的支票怎么办?从日本已经寄过来还在路上的书和杂志怎么办?
女职员看我着急的样子说:“您去找主任吧。”我又到主任的办公室。一位戴眼镜、较胖的男主任一听我的话就摇头:“这个没办法。”在我的坚持下,主任递给我一张纸说:“把你的地址、名字、电话写下来。一个月内,我们如果收到你的信,就给你打电话。”
但至今,我也没收到邮局的任何—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