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用心感知词句篇章、领悟情感思想,在课堂上浸染情怀、体味美妙,需要教师抛弃陈旧教学思想,精选文本,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同学,最终使学生能自主探究,自愿学习,实现不教之教。
  关键词:选文;点拨;提问;互动;欣赏;自主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选入教材的课文很美,老师教的很卖力,但是学生仿佛越来越不喜欢这些课文,越来越出于应试才认真地坐在语文课堂里。对语文课的感受如同无门无窗的铁屋中渐渐稀薄的空气,让师生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种沉闷,重新为语文课迎来生机与活力呢?
  首先,选文上不能拘泥于既有的必修课本教材,还应充分利用其他的课文资源,精选深读。
  苏教版教材配套读本,不仅5本必修教材有读本,各种选修教材也均有读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其中亦有许多值得一学的课文。如《〈史记〉选读》中《司马迁:生存还是毁灭》(鲍鹏山)、《伍子胥列传》等都十分耐读;《短篇小说选读》中《警察和赞美诗》《鉴赏家》等无不是经典篇目。在教学中,把必修教材和读本结合使用,互为促进,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兴趣。甚至可以借鉴人教版教材,或者选用其他优秀文章,可以教师选择,也可以采用学生推荐的文章。而有些脫离学生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对现实与将来指导意义不大,甚至还是陈陈相因的课文,则要大刀阔斧的舍弃。
  除了对课文内容的选择,还有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笔者撷取两者作为重点论述。
  一是善提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经过深入思考,对鉴赏一篇文章来说能撬动关键处的问题,是由浅入深的问题。经过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够让学生一堂课下来有明显的成就感。
  而现今的课堂上有许多无效甚至无聊的问题,对于课文本质的思考毫无裨益。有些时候明知学生已经懂得还要做无谓一问,有的是大家都回答不出的问题,除了完成备课时的固定轨迹外,毫无意义。
  有的老师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不介绍作者,不交代背景,而是指导学生思考第七小节,并要求学生依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中的“所以”,探寻原因在哪里。这使得学生感到新奇,既激发了其探求的兴趣,更加告诉了学生一个打开文本奥秘的钥匙和一种抓关键句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在《劝学》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一向为人称道,是不朽的名篇。但是,它就没有缺点了吗?我们不光要仰视,还要审视。问题一抛出来便激起同学们的探究热情。有人说:文中提到的“物”实际上有善有不善,荀子却假定为都是善的物;有人说为学不局限在课文、课堂,还应面向更广阔的生活;还有人说“六跪”不严谨,作者犯了常识性错误。如是等等。通过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兴趣点燃了,能力提升了。
  如果说教学方式转变的第一点是教师高明地问,那么第二点就是深入地问与答,即互动。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就是以教师和同学的互动来带动每一位同学,因此互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但是现行的语文课堂,老师仍然是主体,并未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远不止是教学关系中的首席,而是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思考权、进度权。大多数时候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一味铺排知识,三维目标里面只看重知识,对能力没有明确认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根本忽略不计的情况也大有所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纯粹“被动挨打”,活力被遏制,积极性被扼杀。试问,当对于一篇篇课文只能按部就班的死守字词句段、划分层次、思想主旨等机械方式学习的时候,当精美的课文被大卸八块、千刀凌迟的时候,如此“血淋淋”的场景,怎能激起对课文的爱?当然,对于字词章句的分析也是必要的,否则无以让学习处于中后段的同学更好理解课文,但是不能仅仅于此而已。以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不疏通字词典故显然有碍阅读,但是本词传达的绝非学会了字词、了解了典故后记下老师所说的思想情感就足够了,更要在文字理解的基础上细细品味作者的幽愤无奈之情,互相启发才是重点。诚不可如韩愈所说“小学而大遗”。
  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对于中学教学,特别是仍然以应试为主的高中教学,显然已经刻不容缓了。而且,这对于考试而言,不仅没有损伤,反而能更有促进。因为当前的高考,实际上在发生着一个悄悄的变化:即由死记硬背、机械考查转向能力考查和语文素养的检测。而后者和当前固化的课堂教学几乎是完全两不相和的。相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更深程度地交给学生,引导他们阅读、思考、质疑、总结,知识一层自然突破,能力一层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层也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依托课文得到这么多的收获,对于课文和课堂的厌倦就根本谈不上了。
  在教学中,除却充分互动外,对学生的赏识也是较之惩罚远远胜出的态度与方式。
  从心理学上讲,青春期的学生均有表现自我特色的强烈愿望。基于此,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需在人前多加表扬,多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尤其是在课堂上,以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本就是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的情怀。以对学生的赏识,引导他们把这一份可贵的力量转嫁到对语文的热爱上来,当课堂上充盈着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赏识时(即便回答的不对也当对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勇气进行赏识),那么可以想象这必是一堂投入的、积极的、高效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笔者曾经有一个梦想:“让我们的学子冲破‘三点一线’(由宿舍、教室、食堂)的束缚,走进五彩缤纷的现代生活,去领略世事沧桑,去关注万家灯火,去思辨兼济苍生……”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除睡眠以外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要“泡”在“三点一线”之中,这让我从梦想的云端又跌落到现实的凡尘。梦想破灭之后,我的头脑倒冷静了下来,有时不禁扪心自问:“三点一线”之中难道就真的百无聊赖、了无生趣吗?  《哈姆雷特》中有一句
每次我妈打电话,听她数落我爸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妈妈先是把爸爸做得不对的地方添油加醋说一番,然后郑重警告我:你可千万不能像你爸。他太倔、太硬,做人要活泛一点儿。   老爸的耿直脾气人人皆知。记得儿时,有一次陪他在单位开会。老爸抱着我在后排看《二战史》。领导叫他总结工作,他说:最近挺清闲,就是喝茶嗑瓜子。周围人捂着嘴偷笑,我爸搞不清楚状况,茫然四顾。领导皱皱眉,问:没有具体工作内容吗?我爸不耐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