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设计没有快餐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對于国内设计师先后"西行淘金"走上巴黎、米兰国际时装周秀台,两位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设计师给出了各自的解释。
  
  4月7日和8日,国内著名时装设计师计文波和邓达智先后亮相2007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计文波将今年1月在米兰国际时装周上的"处女秀"---兵马俑系列悉数带到上海,邓达智带来的则是1月在香港时装周上的"九龙皇帝十年回顾"时装大秀,涵盖了他在香港回归后的所有经典设计。
  在时尚圈内打拼20余年,两位年龄相仿的设计师甚至在着装品位上也出奇地一致,一身全黑。稍有区别的是,游历欧美多年的邓达智习惯性地选择了黑色休闲T-Shirt,而还沉浸在米兰大秀成功喜悦中的计文波选择了白衬衫、黑夹克的经典打扮。
  
  我知道我想来
  
  新民周刊:计文波先生,请谈谈在米兰做秀的一些情况。
  计文波:接到意大利服装工会参加米兰男装时装发布会的邀请非常辛苦。因为意大利的米兰男装时装周是世界最顶级的大师和品牌的发布,它对能参与这个时装周的大师是有要求的,必须要求在本国一线的,而且是最顶级的。光材料审核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个结果来得比较慢,觉得非常紧张。
  我们首先委托一个在意大利专门给那些大师品牌做策划和推广的公司来跟我们衔接。他们公司的女老总问了我几个问题,你来意大利想做发布会,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来呢?你是想做市场还是想干吗?
  我也没有说想做市场,想干吗,我也说不清楚。最起码我知道我想来。意大利能代表世界的顶级男装,我是一个中国的男装设计师。我想登上这个舞台。
  有人告诉她,这是中国最好的设计师。她却说,最好的设计师?我们这是意大利,在你们国家最好的,到我们这儿不见得是最好的。
  新民周刊:面对这样的质疑,你会不会发怵?
  计文波:我抱着一种心态,我是来学习的。我把自己的一些稿件和动态秀给他们看了看。女老总看了以后,就跟旁边的助手说了好多意大利语,我观察他们的表情,有点喜悦,有点激动,还有点惊讶。她再面对我时马上就转变了态度,她说,我看你的东西挺不错,我觉得,对你还是很有信心的,你不要怕,你们中国那么大,我们意大利是这么小。
  新民周刊:相关报道说,意大利媒体对您的态度也有个转变的过程?
  计文波:秀之前开新闻发布会,就拖拖拉拉地来了五六家媒体。一共花了3分钟,问了我三个问题,你来意大利做什么?你怎么看待中国的扒版和copy?你多大了?
  我说,这么多年,中国的服装,中国的服装制造,温州、福建的一些品牌到意大利时装周,经常去模仿一些人家的东西,进行copy。这个现象已经在意大利造成一定影响。我觉得这不是中国品牌的一个行为,也不是我们有品牌的设计师的行为。这只是一些谋求暴利的生意人行为,并不代表我们的设计,我们的品牌。
  当我说自己46岁时,几个记者特别惊讶,他们说我太年轻了。世界成名的大师都是五六十岁。在米兰时装周做发布,记者们都觉得我这个事儿没底。后来看了我的一些设计稿件,他们改变了这种不友好的态度。
  新民周刊:作为第一位踏上米兰T台的中国设计师,您的处女秀好像特别强调中国元素。
  计文波: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秦代兵马俑,因为兵马俑代表中国男人的精神和力量。米兰秀在编排上将京剧和武术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意大利时装工会主席说秀中的中国元素感动了他,他认为中国设计师能把中国文化带到意大利,而非复制其他的风格,中国特色很有意思。
  
  秀≠成功
  
  新民周刊:您怎么看待中国设计师的频频西行?
  邓达智:我想首先问问这些设计师去巴黎、米兰做秀的心态是怎样的?其实在什么地方做秀没什么不同。眼下,去国外做秀对国内市场的推动远远大于国外。
  谢锋去巴黎做首秀,国人觉得特别骄傲。巴黎时装周120场秀,大秀一般不会在前面出现,都是压轴的。这点上东西方差异明显,中国人总是觉得最前面的就是最好的。现在设计师刚刚在四大时装周上做秀,不应有很大反响,应该一步步,逐渐拿到许多经验。
  计文波:去时装周,应该是文化交流与商业意义并存。这些年国际男装品牌到中国市场来挑战,中国男装为什么不可以到世界上去挑战?要早日进入国际市场,设计一定要先走出去。我们要看看我们的设计和对时尚的诠释,外国人是否能够认可。如果顺利进入国际时尚的氛围中,就等于走出了进军国际的第一步。
  新民周刊:在时装周上做秀不是个省钱的活儿。据说一场秀要花费300万-500万人民币,一旦开始就必须每一季坚持参加,恐怕不是每个企业每个设计师都能承受得起的吧?
  计文波:我们这次花费了上千万。和VALENTINO用的是同一个场地---米兰最著名的证券交易所。我们老板说了,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让我不要考虑钱的问题。我想我们还会接着做下去的,用5到10年做品牌。当然,不仅仅是做秀的问题,钱的问题。钱不能决定什么。之前也有不少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卖给欧洲人,但属于小打小闹,没有规模,没有品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国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邓达智:在中国设计师走出去之前,有很多日本设计师在巴黎做秀,没有什么影响后来就不做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20多年过去了,在欧洲市场出名的还是三宅一生、川久保龄等70年代扬名的大师。最重要的不是去做秀,而是设计师能做多少。
  另外,做事情要有层次。想在欧洲发展,就一定要坚守,要盯在那里。Kenzo为什么成功了,就是因为高田贤三的坚守。
  我觉得国人总是有一种急于得到西方承认的迫切心态,无形中还是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比方说,国际一词。杜鹃在巴黎很红,国内称她为国际名模。不是做了LV的广告,就国际了,就像艺术家不会因为外国人买了他的画就成为国际艺术家一样。
  新民周刊:中国设计师还是底气不足?
  计文波:中国的设计师应该自信一点,也不是国外的什么都好。这次我看了VALENTINO的秀,衣服上的线头都没有处理掉。但是他们在面料、工艺、版型方面的细节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西班牙的ZARA不过是一些流行趋势的整合,但他们的设计师却特别大牌,配有专机。国内一服装企业老板对我说,你出去必须有两个助手,坐飞机得头等舱、住宾馆得超五星,这样的派头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走向国际
  
  新民周刊:这几年中国设计师成长比较快,品牌也在渐渐起来,开始提出走向国际。
  计文波:利郎男装,在全国有2000家店,年销售额五六十亿。这对欧洲而言是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在国内市场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想进一步开掘国际市场的问题。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还是市场,舞台上的东西如何落地,和台下形成对接。任何国际服装大师的东西,倘若没有市场就成不了大师、大品牌。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市场。
  邓达智:市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市场我们不可能做,也不能实现梦想。我现在做WilliamTsng和GustaTiona两个品牌。牵头的William是融入了市场的要求,按市场的要求来做。GT2则是我的一个理想,是关于将来人们穿的服装的一个理想。
  香港跟内地是不同的,我们很喜欢做出口,做国外的生意。这样看来国内的设计师跟我们有很多的不同。我们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国际路线,我们企业最终的目的也是希望将国内做的品牌打到国外去。其实品牌走向国际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我开始做设计师的时候也不是在香港做,而是在国外做。因为我读书也是在国外,国外也是有人住的地方,所以他们要求的东西跟我们是一样的,不会很难。
  
  中國人做的衣服基本上已经超过意大利,很多方面做得已经很好了,我们不仅数量已经超过意大利,而且我们现在品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好。接下来就是设计,对欧洲人穿衣方面的风格的把握。中国的设计怎样融合国外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怎么样才能够让人感觉到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里边有时装、有文化在里面。这两个是很重要的。
  新民周刊:许多品牌经营者都感觉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于是选择了走捷径,和大牌设计师联姻。
  邓达智:很多时候我感觉,把一些设计师叫做时装大款会比较贴切。我感觉设计应该是可以感动人的,是一种从衣服里说出来的感动,而不是一个名气,不是大家捧出来的名气,有些名气只是一种大款的包装,是打造出来的。我感觉企业跟著名设计师的合作,1999-2003年最火,很多企业跟著名设计师合作不一定能够带来他们要求的利益。名气没用,因为如果东西卖不出去,而且很多设计师不会做出来真的好的设计。我感觉过了2003年这种风气已经过去了。
  计文波:意大利男装设计师不会互相走穴,品牌之间也不会相互挖墙脚,因为风格不同,你请来别人的设计师没用。在中国男装界,一块面料今天有人推出来,明天市场上就到处可见,而意大利男装是10个品牌10种面料10个款式,大家生怕雷同。中国设计师需要向大师学习,成为一个懂得经营管理、能够把控设计风格和文化理念的专业人才。
  
  计文波
  裁缝出身,现任利郎(福建)时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1998年荣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2002年、2003年被中国国际时装周评为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2004年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获得设计师最高奖"金顶奖"。同年在巴黎举办"东方神韵-魅力中国"专场发布,在中、日、韩三国时装设计师联合发布的"亚洲之风"时尚盛典上,代表中国时装设计师做专题发布。2007年1月成为首度登上米兰时装周的亚洲第一人。
  
  邓达智
  出生在香港屏山富足的望族村落。家中有十六个兄弟姐妹,邓达智是第四个出生的孩子,却是这个大家族的长子。自小他就有了祖父为自己开的银行户头,衣食无忧。邓达智在加拿大读完环境经济学的本科之后,最终违背父亲意愿,选择了服装设计。就读于英国伦敦时装设计学院,他的同学不少成为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的设计师,他也由此成为欧美大牌最熟悉的中国设计师。
  邓达智以其才华和奇思妙想很快成为香港最走红的时装设计师,他对压皱面料的运用,他对中东、中国服装元素的提取,他将热门社会话题作为时装设计的取材,都在时装界掀起过不小的风浪。
其他文献
专访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艾思孟  克莱斯勒品牌提供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汽车,适合于乐观的个人主义者,他们期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以及物有所值的高品质生活。    今年年初,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开始吹风,要在年内将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奇品牌引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克莱斯勒(中国)发动了前所未有的产品攻势,接连推出本土化的克莱斯勒300C、PT漫步者以及一系列全新Jeep车型。  
尽管本届上海车展紧邻去年11月的北京车展,但各大汽车品牌还是不肯轻易放弃上海"秀场"。对它们来说,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龙头的上海,是一个最有利于市场渗透的制高点。  在这次车展上,日产的豪华品牌英菲尼迪的落地表明中国高端市场的大一统格局完成;而奔驰AMG则代表了国内豪华车消费的个性化细分开始成熟;自主品牌的新品牌策略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一公一私两种企业类型下的轿车发展之路将从本届上海车展正式拉开帷
汽车大众消费无疑是一场消费的革命它所发生的变化将会超乎想象。    今年的上海国际车展的主题是:"人、车、自然的完美和谐"。可以解释为一次"国际汽车消费的展览"。换言之,车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生活展,但在老百姓看来更是与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  车展的热闹,可以用庙会来形容。一年比一年火。今年的上海车展甚至有人把它比喻为"小世博会"的预演。  这样的消费涌动,作为汽车厂商谁不为之心动?  把上海
人的行为有些可以用经济逻辑来解释,但有一些经济逻辑解释不了。    2006年9月,中国有了第一本深入探讨汽车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专题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是徐刚,一位半途出家的汽车人。近日,身为吉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的他接受本刊专访,将中国人享受汽车、遭遇汽车"副产品"、汽车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一归拢,成就中国汽车生活百态。    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社会"    上溯到1901年,中国历史
可持续发展不是要勒紧裤带过穷日子。    所谓"汽车与可持续发展",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小汽车家庭化与可持续发展。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小汽車家庭化引来的争论;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人类科技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事物像汽车一样,能够引起这么大、这么长时间的争论。一方面有不少人说汽车让生活更美好。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说汽车让生活更糟糕。好的一面,表现在
可持续发展不是要勒紧裤带过穷日子。    所谓"汽车与可持续发展",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小汽车家庭化与可持续发展。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小汽車家庭化引来的争论;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第一个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人类科技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事物像汽车一样,能够引起这么大、这么长时间的争论。一方面有不少人说汽车让生活更美好。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说汽车让生活更糟糕。好的一面,表现在
未来两国关系中至少要处理好三大难题,它们将是无法回避的冰凌、冰柱甚至冰墙。    在亿万公众瞩目下,温家宝总理的东瀛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4月11日至13日,温总理在日本总共逗留52个小时,却有近30场活动,堪称一次高节奏、高效率的出访。其间,温总理先后会晤了安倍首相、明仁天皇、参众两院议长和各政党团体的负责人,在日本国会发表了以友谊和合作为主题的演讲,启动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温总理见缝插针,
人们慢慢会感受到媒体这支力量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强。    "这次的节目和往常不同,任务重、风险大,有关国际关系的大事。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纠葛由来已久。从抗日战争算起70年了。如果追溯到抗倭、甲午战争那就更长。所以采访过程中,语句要谨慎、形成文字材料,字句要推敲斟酌……"  3月5日上午9点,《岩松看日本》报道组一行登上了飞往东京的航班。一个半小时前,白岩松接到母亲发来的短信,长达两屏、字斟句酌。他
美国将以"五大支柱"手段处理美中贸易摩擦。    进入2007年,美国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态度明显变得强硬。  3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认定中国活性炭产品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中国活性炭产品遭遇反倾销制裁已在所难免。此外,中国铜版纸产品也将面临美国反补贴税制裁。  事实上自2001年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制裁诉讼61起。那么,美国究竟会如何处理美中贸易纠纷?从美
在央视和上星频道的双重挤压下,地方频道的发展空间在哪里?Channel Young这股橙色风尚,为地方频道的品牌建设带来一些启迪。    3月下旬,封新城在《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节目榜”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向中国电视人致敬,特别是向中国电视创新致敬。”  9年前,正是这位老总率领《新周刊》喊出了“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的口号,以愣头青的姿态打响了向中国电视发难的头炮,“弱智、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