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记叙文的结构调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成为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写作训练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高中阶段则应以训练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主。所谓复杂记叙文,相比初中阶段训练的一般记叙文,有如下特点:第一,它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使用的材料相对复杂了点;如果只叙述一件事,那就要求把事情叙述得曲折有致,避免直线性的叙事;第二,它使用的表现手法更为复杂,即要求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它在表达方式上复杂了,要求做到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即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
  复杂记叙文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文章结构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而目前高中生作文恰好普遍存在不善于安排文章结构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来谈一谈复杂记叙文在结构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一、复杂记叙文结构的基本要求
  就好像你在宴请客人前,预先要安排好菜单一样:什么菜先上桌、哪一道菜必须在哪一道菜之后、最后的甜品是冷食或热汤,都要策划安排一番。复杂记叙文动笔写作之前也要明确一些基本的要求。
  1.要确定好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如果把叙述中的种种人物与事件比做珍珠的话,那么线索就是那串珠的丝线,有了这根线,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能构成一条闪烁异彩的项链;文章有了线索,杂乱无章、错综纷繁的材料就能组织得井然有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人物的某种精神,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还可以是某一悬念,某一矛盾冲突等等。如习作《楼道里的烛光》以烛光为线索连缀全文,凸显主旨,文章就显得纲举目张,眉目清楚。
  2.要安排好行文的顺序。
  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采用一种叙述方式,而是以一种叙述方式为主,结合其他几种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楚,错落有致。如舒婷名作《真水无香》,主要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抒写了对母亲的热爱,同时又辅之以插叙、倒叙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追忆,行文活泼,选材丰富却又有条不紊。
  3.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写作当中,有时要用某些词、句、段贯通文意,起桥梁作用,这就叫“过渡”。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二、复杂记叙文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复杂记叙文的结构安排在严密、完整的前提下,当然也应该追求跌宕变化。但是,“文无定法”却又“行文有法”,掌握一些常见的结构形式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是复杂记叙文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1.逐层递进式
  文章各个片段的中心之间形成层递关系,使得文章主旨不断升华或深入。比如写作《感受幸福》,第一个片段可以写幼时母亲给我买一串冰糖葫芦的甜蜜,次写中考前夕父亲给我理解的温馨,最后写不久前“我”在生活中的一次奉献所带来的充实感和自豪感,这里一、二两个片段间构成了“物质——情感”的递进。
  2.片断并列式
  对于记叙性作文来说,可以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片段形成并列,也可以是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片段形成并列。比如朱自清的《冬天》,全文四段,首段写幼时父爱,第二段写友谊温馨,第三段写夫妻情深,三个片段都发生于冬天这一季节,但时空变换,成为有序的并列式。
  3.一线串珠式
  即根据内容特点选准恰当线索,串起表现主旨的材料。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由实物引起话题——就实物陈述往事——因实物抒发感情。如习作《我的视线》以一把蓝色雨伞作为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构思时截取这代表亲情之爱的雨伞,以母爱和对母亲的爱作为落笔,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情,感人至深。
  4.情景交融式
  即文章中心确定后,以此为辐射点,广泛展开联想,组合材料,让情与景相映成趣。比如习作《美好的生活》,作者将今晚月色与盛唐诗歌、星空的浩渺与人脑的精微、小径的幽静安谧与登临送目的瑰丽雄奇、自然界的和谐与亲情的温馨结合起来,让美好之情渗透到生活中的美好之物、美好之事之中,主题突出,意趣盎然。
  5.点面结合式
  找准一个切入点,由点及面组织文章内容。如毕淑敏的作品《回家去问妈妈》由出游敦煌回来偶然听妈妈忆及往事得出“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的感悟,继而写道“我们在悲痛中愕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趁老树虬蚺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问她对你充满艰辛的诞育,问她独自经受的苦难。问清你幼小时的模样,问清她对你所有的期冀……”。点是面的载体,面是点的延伸,材料排列有序,思路清晰。
  另外,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还有前后比照式、悬念设置式、铺叙点化式、虚实相生式等等。
  
  三、记叙文的创新结构
  古人云: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一个好厨师做菜不会一成不变;一篇好文章也应力求创新。
  所谓创新结构,就是在作文的结构上打破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而根据自己文章的特点,采用别人所不常用的结构。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采用了下面的一些结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题记式。即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摘引一段简洁的名人名言,或仿写一段精粹的言论,单独成段,作为全文的题记,以凸显全文的中心,引导读者阅读。
  2.后记式。即在全文的正文之后,补写一些文字,作为全文的后记,以说明这次作文的写作目的、经过、感触,或补充交代一些文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
  3.序数式。即把全文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内容相对集中,再把各部分按序排列,用数字一、二、三……或字母A、B、C……表示序列的先后,且把数字或字母居中写在每部分的正文之上,使全文的内容、层次一目了然。
  4.小标题式。即把全文的内容细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以一个凝练的小标题,加以统帅与凸显,让读者对全文的整体内容先睹为快。恰当地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之美。如《我最喜欢的学校》这篇作文有三个小标题,依次是:课堂笑语、师生浓情、节日欢歌。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而且层次清晰。小标题的运用,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5.日记式。即有意识地选用几篇有代表性的日记来组成全文的主体部分。这样以点带面,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中心。当然,既然是日记,就要注意必须写明时间,必须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以独白方式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也可用来叙事。
  俗话说“巧匠施工,不露斤斧”,但对高中生来说,还处在借鉴学习阶段,了解复杂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和结构形式对于掌握规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还是大有裨益的。
  
  盛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晓苏
其他文献
提及议论文,我们喜欢用那句“用事实说话”,其实“事实”的本质乃是人物、故事或现象的细节。这个“细节”准不准,好不好,妙不妙,直接决定了议论文后面的论证分析效果。先来看这个:  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生活的角落,却不安于生活,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人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他穷也兼济天下,用
有人说,评阅高考作文犹如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考场作文如果没有月亮的光华,有些闪烁的星星也不错;如果没有星星,能够放飞几只萤火虫也蛮可爱的,可如果连萤火虫也没有,那真是漆黑一片了。这个精妙的比喻就说明文采对考场作文成功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考场作文有文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研究学生平时考场作文中涌现“亮点”的规律,以2009年各地高考语文考场高分作文为例,整理出了常用且易操作的五种
晓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湖北保康。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花城》《作家》《钟山》《天涯》《长城》《大家》《山花》《江南》《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发表小说四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五里铺》《大学故事》《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5部,中篇小说集《重上娘山》《路边店》2部
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特级教师邓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下面,我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结合我县赵晓丽老师《背影》一课谈几点看法。  首先,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生长的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之中,学生始终占据课堂舞台的中央,在弥漫着语文气息的原野上,充分地感受着文字之美、章法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忘情地感悟、表
一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篇幅大,分值重,理所当然地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强化训练”,找来不少近年的中考题或模拟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据粗略统计,一般考生在备考阶段要阅读的练习题选文少说也在100篇以上。做了这么多题,读了这么多文章,考试的情况又怎么样呢?从不同层次学校的师生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感到遗憾,因为从教学和复习所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故意掀起波澜,有时正话反说,有时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
我是1979年出生的,按照一天三餐算来,至今已经吃过几万顿饭了。可是,在这几万顿饭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却只有三顿饭。  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一顿饭应该是在1986年吧,也就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早上妈妈煮饭的时候只放了一把米,在米快要煮熟了的时候,放进去了一大钵子洗干净的白菜叶子,不一会儿,锅里就成了一锅绿汤。看着在锅里煮着的绿的晶莹剔透的饭,我急得在灶前转来转去,妈妈一边忙碌一边批评我,
感悟这一理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金秋时节。之后陆续起用的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这是吸收多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真正符合语文教学的认知规律。  自2002年秋季起,桐城市教研室中学语文学科组通过省规划办正式立项进行了省级课题“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历经四个年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果,现综合作一阐述,以期得到同仁与方家的指教。  
在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些十分有趣的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却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在解释这类词的意义时,就不能顺着原来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下面举30个这种反训词的例子。  【报】①报恩报答义。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木瓜》“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汉书·韩信传》②判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