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与重塑:集体记忆视角下闽南梨园戏的贤能印象建构

来源 :戏剧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m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梨园戏这一集体记忆载体中贤能形象的呈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语境下贤能塑造的“再创新”之策.从受众集体记忆的形成逻辑来看,传统的梨园流派在贤能主题表达上拥有各自的文本特性,而在舞台演绎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贤能形象得以产生.在其现代创新的语境下,笔者认为可以围绕叙事、表演以及价值呈现三条路径对梨园戏中的贤能形象进行重塑,以帮助受众形成新的时代认知,从而在弘扬优秀贤文化的同时,使梨园戏曲的传承行稳致远.
其他文献
满族新城戏《小英雄那雨芽儿》是优秀的抗疫题材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项剧目.该剧最大的特点是创作角度新颖,并没有直接塑造抗疫一线的感人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是讲述了一位刚刚十三岁的满族女孩那雨芽儿在支持爸爸妈妈驰援武汉,一个人在家“顶门过日子”的同时,还救助了一条主人被隔离没人照顾的小狗瓜瓜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温情,有童趣,还有大义与英勇.
期刊
我给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剧团创作的《黄河绝唱》成功上演后,襄阳市艺术剧院的领导找到我,说他们那里还有很多感人故事,希望我能给他们剧院也创作一部作品.他们重点推荐的就是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践守承诺、60年坚持不懈寻找战友遗骸的事迹.故事背景是这样的:解放前夕,我中原野战军准备渡江作战的关键时刻,盘踞在鄂西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相互勾结,发动武装暴动,妄图将新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他们杀害我党干部,伏击人民解放军某独立营三连,并胁迫群众做人体盾牌.为保护群众生命,我人民解放军直面敌
期刊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项剧目《小英雄那雨芽儿》是满族新城戏创排的又一力作.该剧以小搏大,以小剧种、小型戏曲、小切口塑造了为战胜新冠疫情而顽强奋斗的平凡英雄,是对“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的艺术化阐释.同时,该剧巧妙运用满族戏曲的程式表现现代生活,令观众在美的享受中领悟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期刊
时间 1934年-1935年.rn地点苏区、湘江、大余、黎平、遵义、泸定、藏区草地.rn人物骡子青年农民,红军雇的马夫.rn邱明亮红军排长.rn花姑骡子的未婚妻.rn古玉洁湘军古团长之女、共青团员.rn二号首长红军首长.rn王火彪国民党乡联防队队长.rn红军指战员、粤、黔军士兵、老百姓.
期刊
王任叔(1901-1972),浙江奉化人,是作家、文艺理论家和东南亚问题专家.他一生使用笔名多达一百五十个以上,笔名多用巴人、屈轶等.王任叔1923年开始新文学创作;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被捕,组织关系中断;1925年参加民主革命,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处机要书记和秘书;长期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97年,也就是王任叔逝世后25年,宁波出版社才出版《巴人文集》,主要收录的是王任叔生前创作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书
期刊
时间解放前夕至当代.rn地点襄阳西北山区.rn人物熊自勋解放军某独立营三连连长.rn春兰山里姑娘.rn冯铭道三连指导员.rn李青莲冯铭道爱人.rn春兰爹春兰父亲.rn陈大娘山里老太太.rn白震东三连副连长.rn杜以德三连一排长.rn杜以武杜以德弟弟.rn乔大圣三连机枪手.rn孙有亮三连战士.rn尹正民三连战士.rn小石娃陈大娘孙子.rn李志敏、童文学、陈华泽、陶德荣、黄怀冰、张利泉等.rn解放军战士,众群众,众国民党士兵.rn(一)rn[幕启.rn[当代.rn[襄阳西北山区紫金镇茶园沟.rn[老年熊自勋拄
期刊
近日,笔者在编撰王鲁彦年谱的过程中,从民国时期的旧报刊中辑得王鲁彦佚信六通以及相关人员、团体写给王鲁彦的信件数封,未见于1984年曾华鹏、蒋明玳所编的《王鲁彦研究资料》及1992年陈子善、刘增人编写的《鲁彦年表》,亦未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的五卷本《王鲁彦文集》所收录,兹整理并考释如下.
期刊
越剧《追鱼》最早来源于湘剧《鱼篮记》,后经由田汉、安娥改编,将原来鲤鱼精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成仙的故事,变成了人鱼为爱冲破世俗阻碍,勇敢与凡人相爱的传奇,故事的主旨,也由追求自我幸福的选择,上升为爱的奉献.此外这个戏还有很多看点:王文娟、徐玉兰这对金牌搭档;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脍炙人口的唱段……还有超越时空、穿越时空、代代流传的强烈道德感与民间智慧,还有真假牡丹与真假老包的滑稽情节之外,处处弘扬了以善为本的东方文化和真情至上的道德观.无论从编剧还是表演都对越剧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被视为越剧里程碑式剧目.
笔者近日在翻阅新加坡华文报纸时,偶然觅得一篇题为《胡适之文学教育之诤见——关于小学者》的文章,连载于1928年3月17日出版的第13578号与3月20日出版的第13579号《叻报》.①此文尚未见于目前已出版的胡适文集、日记、年谱之中.现照录如下,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期刊
很多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很丰富,思考内容很深刻,但是落到纸上、呈现台上的时候却眼高手低、所做与所想不是同一回事.而观看张曼君导演的戏曲创作常常让笔者感叹“太有招儿”,她善于用奇异想象力把诗意代入日常,“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足够“小”的空间和足够“简”的形象,腾挪营造出陌生化的诗意,打开观众的各路感官.她的戏曲美学风格,是寻找一个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要使戏既有泥土芬芳,又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和时代风貌;既有历史的丰富内涵而给人以启迪,又有载歌载舞、清新优美的演出样式让人赏心悦目.
期刊